(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太空梭的造價和運行成本太高了。另外,飛船的安全性更可靠。但主要是錢的問題。」
本刊記者/徐方清 文/路濤
北京時間2012年6月18日17時30分,景海鵬、劉旺和劉洋相繼從神舟九號飛船漂浮進天宮一號。三人一起面對鏡頭擺pose,微笑著揮手致意。
在位於北京市阜成路8號的航天大院內,被稱為「中國航天四老」之首的任新民通過電視新聞,分享了他們的喜悅。
神九發射前夕,任新民在家中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採訪。這位97歲高齡的老人,依然精神十足。客廳玻璃櫃的最顯眼位置,擺放著「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模型,這是去年11月對接完成後,神舟系列飛船(從「神六」始)總設計師張柏楠親自送來的。
「神九是載人上天的,航天員也要進天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一個重大突破。不過,這是張柏楠他們這些年輕人的事了。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了,我的任務就完成了。」
後30年做什麼
1984年4月,中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升空,成功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中國航天的「三抓」任務宣告完成。
「三抓」任務制訂於上世紀70年代,是當時的三項重點任務,即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期,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液體彈道飛彈、從水下發射固體戰略飛彈以及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試驗通信衛星。
「三抓」任務由時任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將軍負責(國防科委1982年後改組為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工委),時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任新民分管技術工作。
「三抓」任務完成後,張愛萍賦詩稱讚其為「一鳴驚人,再鳴震全球,三鳴震寰宇」。
也就是在這一年,七機部正式改名為航天工業部。任新民任航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科技委)主任。
此時的中國航天人,面臨著航天事業向何處去的問題。按任新民的話說,中國航天走過了「沒偷懶」的前30年,但還不知道後30年怎麼辦,幹什麼,如何幹。
「當時上級領導對下一步做什麼也並不清楚。」任新民向《中國新聞周刊》坦言。
任新民認為,未來的發展關鍵,在於規劃出大的科學工程,使科技人員有用武之地。「有了大型的航天系統工程任務,國外的留學回國人員就會源源不斷地湧來;反之,來了也留不住。」
從世界潮流來看,發展載人航天是大勢所趨。1969年7月,美國人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1971年4月,蘇聯率先發射了載人空間站。
中國是搞登月工程還是發展空間站?
「我是不贊成當時搞登月的,最主要考慮是上去了能做什麼的問題。月球上沒有水沒有空氣,人待不了幾個小時就得走。不論是從民用角度還從國防角度考慮,用處都不大。而空間站是圍著地球轉的,實用性要強很多。」任新民說。
1985年7月25日至30日,航天部科技委在河北省秦皇島召開了一場太空站問題討論會。會議由任新民主持,約50人與會,對發展載人航天進行了初步的技術、經濟可行性探討。這是中國關於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的首次會議。
會後出版了《太空站討論會文集》,任新民作序。
他寫道:「搞太空站和太空梭是一個大的國策,搞這一事業是需要一筆較大的投資的,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但其技術意義、軍事意義、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都是非常巨大的,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是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從一定意義上講,到一定的時候,我們的投資會本利全收的。」
太空梭Vs載人飛船
秦皇島會議之後,《太空站討論會文集》被送到黨和國家有關領導人以及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等綜合部門負責人手中。
連同文集一併報送的,還有由航天部科技情報所翻譯的《開拓天疆》。這是同一時期美國太空委員會向總統和國會提出的建議書,闡述了美國50年內的民用航天發展目標。
此後的一段時間裡,任新民利用各種機會,宣傳他關於載人航天的規劃框架設想。時任航天部科技委辦公室主任兼任新民秘書的譚邦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曾在多個場合聽到任新民強調:「好事多謀。我們先下下毛毛雨,這種大型項目不可能一蹴而就。」
秦皇島會議的「毛毛雨」之後一年,中國於1986年啟動了簡稱為「863計劃」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其中,航天技術列入七大領域中的第二領域,兩大主題項目都與載人航天緊密相關: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
1987年,由國防科工委牽頭組建了「863計劃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和主題項目專家組,對中國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總體方案和具體途徑進行全面論證。
是年4月,專家組發布《關於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論證》的招標通知。航天部、國防科工委等系統的60多家科研單位參加了這場大論證。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各競標單位提出了11種技術方案。專家組篩選出6種方案,其中5種都是太空梭方案,只有一種是飛船方案。
1988年7月,專家組在哈爾濱召開了評議會,選取了5種,進行對比分析。最終,小型太空梭方案和飛船方案以非常接近的得分,雙雙勝出。
此後,這兩種方案的論證人員展開了長達3年的學術爭論。
任新民最初也傾向於搞太空梭。他認為,載人飛船是前蘇聯在五六十年代搞出來的技術,如果中國此時再搞,已經落後了近30年。而當時美國的太空梭已進行了多次成功飛行,較之飛船,太空梭具有可以重複發射和運載量大等多項優勢。
但經過兩三年的思考和探討後,任新民開始傾向於搞飛船。「太空梭的造價和運行成本太高了。另外,飛船的安全性更可靠。但主要是錢的問題。」任新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當時美國有4架太空梭,飛行一次就得花4億到5億美元。俄羅斯的太空梭中途夭折,也主要是因為缺錢。
1989年,航空航天工業部(1988年航天部與航空部合併後組建)召開了飛船與小型太空梭的比較論證會。會議由時任科技委副主任的莊逢甘主持。
在這次會議上,綜合考慮了多種因素後,航空航天部內部開始達成共識: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從載人飛船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