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回顧中國921工程:載人航天夢開始的地方

2020-12-02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太空梭的造價和運行成本太高了。另外,飛船的安全性更可靠。但主要是錢的問題。」

  本刊記者/徐方清 文/路濤

  北京時間2012年6月18日17時30分,景海鵬、劉旺和劉洋相繼從神舟九號飛船漂浮進天宮一號。三人一起面對鏡頭擺pose,微笑著揮手致意。

  在位於北京市阜成路8號的航天大院內,被稱為「中國航天四老」之首的任新民通過電視新聞,分享了他們的喜悅。

  神九發射前夕,任新民在家中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採訪。這位97歲高齡的老人,依然精神十足。客廳玻璃櫃的最顯眼位置,擺放著「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模型,這是去年11月對接完成後,神舟系列飛船(從「神六」始)總設計師張柏楠親自送來的。

  「神九是載人上天的,航天員也要進天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一個重大突破。不過,這是張柏楠他們這些年輕人的事了。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了,我的任務就完成了。」

  後30年做什麼

  1984年4月,中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升空,成功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中國航天的「三抓」任務宣告完成。

  「三抓」任務制訂於上世紀70年代,是當時的三項重點任務,即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期,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液體彈道飛彈、從水下發射固體戰略飛彈以及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試驗通信衛星。

  「三抓」任務由時任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將軍負責(國防科委1982年後改組為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工委),時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任新民分管技術工作。

  「三抓」任務完成後,張愛萍賦詩稱讚其為「一鳴驚人,再鳴震全球,三鳴震寰宇」。

  也就是在這一年,七機部正式改名為航天工業部。任新民任航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科技委)主任。

  此時的中國航天人,面臨著航天事業向何處去的問題。按任新民的話說,中國航天走過了「沒偷懶」的前30年,但還不知道後30年怎麼辦,幹什麼,如何幹。

  「當時上級領導對下一步做什麼也並不清楚。」任新民向《中國新聞周刊》坦言。

  任新民認為,未來的發展關鍵,在於規劃出大的科學工程,使科技人員有用武之地。「有了大型的航天系統工程任務,國外的留學回國人員就會源源不斷地湧來;反之,來了也留不住。」

  從世界潮流來看,發展載人航天是大勢所趨。1969年7月,美國人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1971年4月,蘇聯率先發射了載人空間站。

  中國是搞登月工程還是發展空間站?

  「我是不贊成當時搞登月的,最主要考慮是上去了能做什麼的問題。月球上沒有水沒有空氣,人待不了幾個小時就得走。不論是從民用角度還從國防角度考慮,用處都不大。而空間站是圍著地球轉的,實用性要強很多。」任新民說。

  1985年7月25日至30日,航天部科技委在河北省秦皇島召開了一場太空站問題討論會。會議由任新民主持,約50人與會,對發展載人航天進行了初步的技術、經濟可行性探討。這是中國關於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的首次會議。

  會後出版了《太空站討論會文集》,任新民作序。

  他寫道:「搞太空站和太空梭是一個大的國策,搞這一事業是需要一筆較大的投資的,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但其技術意義、軍事意義、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都是非常巨大的,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是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從一定意義上講,到一定的時候,我們的投資會本利全收的。」

  太空梭Vs載人飛船

  秦皇島會議之後,《太空站討論會文集》被送到黨和國家有關領導人以及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等綜合部門負責人手中。

  連同文集一併報送的,還有由航天部科技情報所翻譯的《開拓天疆》。這是同一時期美國太空委員會向總統和國會提出的建議書,闡述了美國50年內的民用航天發展目標。

  此後的一段時間裡,任新民利用各種機會,宣傳他關於載人航天的規劃框架設想。時任航天部科技委辦公室主任兼任新民秘書的譚邦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曾在多個場合聽到任新民強調:「好事多謀。我們先下下毛毛雨,這種大型項目不可能一蹴而就。」

  秦皇島會議的「毛毛雨」之後一年,中國於1986年啟動了簡稱為「863計劃」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其中,航天技術列入七大領域中的第二領域,兩大主題項目都與載人航天緊密相關: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

  1987年,由國防科工委牽頭組建了「863計劃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和主題項目專家組,對中國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總體方案和具體途徑進行全面論證。

  是年4月,專家組發布《關於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論證》的招標通知。航天部、國防科工委等系統的60多家科研單位參加了這場大論證。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各競標單位提出了11種技術方案。專家組篩選出6種方案,其中5種都是太空梭方案,只有一種是飛船方案。

  1988年7月,專家組在哈爾濱召開了評議會,選取了5種,進行對比分析。最終,小型太空梭方案和飛船方案以非常接近的得分,雙雙勝出。

  此後,這兩種方案的論證人員展開了長達3年的學術爭論。

  任新民最初也傾向於搞太空梭。他認為,載人飛船是前蘇聯在五六十年代搞出來的技術,如果中國此時再搞,已經落後了近30年。而當時美國的太空梭已進行了多次成功飛行,較之飛船,太空梭具有可以重複發射和運載量大等多項優勢。

  但經過兩三年的思考和探討後,任新民開始傾向於搞飛船。「太空梭的造價和運行成本太高了。另外,飛船的安全性更可靠。但主要是錢的問題。」任新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當時美國有4架太空梭,飛行一次就得花4億到5億美元。俄羅斯的太空梭中途夭折,也主要是因為缺錢。

  1989年,航空航天工業部(1988年航天部與航空部合併後組建)召開了飛船與小型太空梭的比較論證會。會議由時任科技委副主任的莊逢甘主持。

  在這次會議上,綜合考慮了多種因素後,航空航天部內部開始達成共識: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從載人飛船起步。

相關焦點

  • 火箭系統研究員:921工程挽救了中國航天
    □本報記者李虎軍  從跨國公司手中搶回人才  「921工程挽救了中國航天。」火箭系統一位研究員說,「它首先是實現了載人航天的夢想,並培養出了大批航天人才。」  這位研究員說,上世紀90年代初,航天系統人才外流的現象非常嚴重。
  • 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這幾次生物探空火箭的發射便是我國載人航天的前奏。1966年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衛星系列論證規劃會議,由「651」設計院主持,這是中國最大的一次關於衛星的會議,並且提到載人航天問題。同年3月底至4月初,在國防科委主持下,北京的京西賓館又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制定「曙光」號載人飛船規劃。1969年,選拔我國第一批太空人的工作開始醞釀。
  • 逐夢航天 說說你所不知道的「921」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和中國航天息息相關的3個「921」。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921」獲批實施  說起「921」,中國航天人一定都會告訴你,它指的是1992年9月21日中國政府批准實施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號為「921工程」,是中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
  • 優勢與挑戰並存 揭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現狀
    在經歷連續兩次發射任務失敗後,北京時間5月5日,中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同時也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從波折中誕生的921計劃中國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1970年4月,時任中國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
  • 中國載人登月策略調整,921火箭扛大旗,或搶在美國之前登月
    目前,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中,按照「新華社」的報導,預計在今年11月份,我國將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徵-5號運載火箭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不過要想實現載人登月那麼大的工程,依靠長徵-5號運載火箭還是遠遠不夠的。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談《地心引力》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在2013年末上映的科幻影片《地心引力》中,中國的天宮一號、神舟飛船成為女太空人生還的「諾亞方舟」。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10日在北京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相關專家借闢謠《地心引力》,闡述中國航天事業理念。
  • 中國開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9月21日由中國政府批准實施,代號「921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是中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過近30年的發展,建成了由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著陸場系統、空間實驗室系統等八大系統。並順利得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任務。
  • 中國登月策略調整,921火箭扛大旗,或可提前5年載人登月
    目前,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中,按照「新華社」的報導,預計在今年11月份,我國將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徵-5號運載火箭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不過要想實現載人登月那麼大的工程,依靠長徵-5號運載火箭還是遠遠不夠的。
  • 它是祖國載人航天的起點
    這貫徹了中國載人航空事業卻又秘而不宣的「921」工程,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經過整整三年的激烈討論,專家最終敲定:從垂直發射的載人飛船開始,邁出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僅僅是「921」工程大藍圖的第一步。
  • 長徵-5性能落後,長徵-9進度慢,中國載人登月921重型火箭登場!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是「胖五」運載火箭,該火箭發展經歷坎坷,成為了中國建設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工程的主力。今年11月,「胖五」將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月球採樣返回。不過,下一步要進行的載人登月工程靠長徵-5號是根本不夠的。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準備階段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在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空間站的建成將為商業航天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中國獨立...
    央廣網北京5月29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李思默 徐志強)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5月5日,搭載著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氣,也拉開了中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的帷幕。這次任務從技術上還有哪些特別的地方?未來空間站建設還有哪些難點?普通人什麼時候可以登上中國空間站?
  • 長徵5性能落後,長徵9進度慢,載人登月921重型火箭登場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是「胖五」運載火箭,該火箭發展經歷坎坷,成為了中國建設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工程的主力。今年11月,「胖五」將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月球採樣返回。不過,下一步要進行的載人登月工程靠長徵-5號是根本不夠的。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  1. 載人航天的開始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科院和七機部第八研究院同一時期提出了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設想即曙光一號計劃,所屬項目名稱為714工程 ,計劃在1973年送兩名太空人進行航天發射,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經濟能力的不足的因素導致計劃最終流產,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初嘗試。
  • 中國載人航天20年,有太多話想說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於11月21日凌晨成功返回。從那時起,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飛船的國家。中國,進入了載人航天時代。地平線上的曙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號「921」,是1992年9月21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准的。但事實上,在1992年之前,關於載人航天的早期討論已超過20年。
  • 壯麗70年|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的輝煌成就
    除了楊利偉,「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旗及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 中國新型「921火箭」曝光,或為載人登月做準備
    在2020中國航天大會上,我國載人登月計劃相關設想被披露,據悉我國可能會在2030年前後實現載人登月目標,其中一同被披露的還有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我國正考慮開發新一代運載火箭——「921火箭」。其可能替代長徵九號(CZ-9)運載火箭,提前完成我國載人登月任務。
  • ...國情懷」——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
    前來參加交接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接受了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採訪。返回艙放在韶山是對毛主席最好的告慰與紀念「1967年,我第一次到韶山,當時韶山剛剛通火車,我還只有10歲。」周建平深情地回憶。
  • 胖五運載能力不夠,中國航天副總設計師,將研發921重型火箭
    所以為了完成載人登月計劃,中國需要研發一款新的重型運輸火箭。據國內媒體9月22日報導,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就透露了一則重磅消息,稱:正在論證載人登月項目,並計劃研發新一代運載火箭(921火箭)。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