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年前的今天,一項大型的載人航天工程被批准,它沒有名稱,只有一個因日期而確定的代號「921」。
沒有它,就沒有「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也沒有「天宮一號」的遨遊,更沒有中國空間站未來在宇宙的安家。這貫徹了中國載人航空事業卻又秘而不宣的「921」工程,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中國的載人航天從何起步?火箭如何設計?在「921」工程正式獲批前,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首先要確定的就是「交通工具」。航空部和航天部當時提出了六版方案,其中五版認為太空梭可以水平發射、重複使用,雖然技術難點多但值得嘗試!僅有一個方案覺得藉助火箭上天的多用途飛船更適合中國國情,十年左右就可以投入使用。
▲其中五版方案 (圖源:一點資訊)
雖然太空梭代表著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大膽突破未嘗不是件好事。但就像專家王希季說的:「太空梭飛一次的維修費用,就夠得上造一艘飛船了。」 太空梭成本高風險大,專家們開始將眼光放到便宜好使又安全的載人飛船上。
▲航天部五院提出的飛船方案模型 (圖源:《晚報文萃》)
匯總了專家的打分表後,多用途飛船和小型太空梭的方案以0.31分的微小差距,在六版方案中雙雙勝出。到底是要大膽創新還是腳踏實地?經過整整三年的激烈討論,專家最終敲定:從垂直發射的載人飛船開始,邁出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
「交通工具」是定下來了,飛船要採用雙艙還是三艙結構的問題又讓專家糾結了好久。三艙比雙艙多了一個軌道艙,太空人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就是技術難度大。而雙艙雖然小了點,但技術難度小,安全性也更強。
▲怎麼選取火箭的組件也是門學問
兩種艙型各有優劣,為了儘快拍板,航天部領導推選五位權威專家組成評審會來投票決定。兩個方案的票數一度打成平手,最終由任新民投下了關鍵一票,三艙方案以3:2的票數險勝。
光是確定載人飛船的方案,就經過了這麼漫長又細緻的規劃。這就像研究員在遊戲中搓火箭一樣,前期要歷經探索搜集科技點,合理利用科技點學習火箭技術,這樣後期才能讓火箭順利升空~
▲前期的準備才能達成100%技術成就
載人飛船方案的確立,僅僅是「921」工程大藍圖的第一步。為了真正探索宇宙的奧秘,專家團隊進一步提出:載人航天工程計劃要分三步走。
簡單來說,我們首先要邁出發射載人飛船的第一步;第二步突破太空出艙和交會對接技術,讓太空人能走出飛船、走進空間實驗室進行短暫居住和簡單的實驗。
▲遊戲中的載人飛船
但空間實驗室還只是試驗性飛行器,所以我們還得走第三步——建立一個可以長期居住、可以做複雜太空實驗的大型空間站。這三步走完了,我們才能真正地探尋太空的奧秘。
「三步走」的方案確定後,1992年9月21日,在中共中央十三屆常委會上,載人飛船方案獲得一致通過,我國決定要像對待「兩彈一星」一樣認真對待「921」工程。
研究員發現了嗎?這三步走的計劃中,無論是第一步的載人飛船、第二步的出艙和交會對接、第三步的空間站建立,都有著TA們的身影——中國太空人。
要知道,面對神秘莫測的宇宙,每一次的載人升空都是一次生與死的冒險。幸運的是,中國六次載人升空任務,是100%的成功。
▲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 (圖源:人民日報)
在這0失誤的背後,是太空人多年的汗水。我國的第一位飛天太空人楊利偉,從成為航天員到成功升空歷經了將近6個春秋;第一位成功出艙的太空人翟志剛,歷經了10個冬夏的訓練。他們都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挑戰人類極限。
為了模擬離心環境,太空人需要承受呼吸極度困難甚至意志喪失的痛苦。為了模擬無聲環境,太空人要呆在一個萬籟俱寂的環境中好幾天。這種寂寞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難以接受,但太空人還要在這種環境下高水平地完成任務。
▲太空人在聲學實驗艙進行聽力實驗 (圖源:人民網)
基地中的科研員為了科研拓荒,也同樣歷盡了千辛萬苦。在鈾濃縮廠的時候,大家夜以繼日地趴在廠房裡提高清潔度;在氣象站的時候,封行眾人冒著被狼群襲擊的危險也要全力修復損壞的機器。
▲遭遇狼群的時候如何選擇
無論是在地面上進行研發的科研員,還是在親身擁抱宇宙的太空人,他們為科研領域所堅持的每個日日夜夜,面臨的每個大大小小的危機,都是祖國科研事業得以發展進步的重要一環。
從第一艘載人飛船「神五」的成功升空,再到中國空間站的即將建成,「921」工程見證了中國航天科研人員一步一個腳印創造出的載人航天奇蹟,也催生了很多科研員小時候要成為一名太空人的航天夢想!
相信在未來,還會有許多小小太空人投身到中國的航天事業中!在此之前不如先在《第九所》中搜尋隱藏在基地的載人航天彩蛋,一步一步點亮這段歷史的繪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