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代號,三個「Flag」!它是祖國載人航天的起點

2020-09-21 第九所

二十八年前的今天,一項大型的載人航天工程被批准,它沒有名稱,只有一個因日期而確定的代號「921」


沒有它,就沒有「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也沒有「天宮一號」的遨遊,更沒有中國空間站未來在宇宙的安家。這貫徹了中國載人航空事業卻又秘而不宣的「921」工程,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中國的載人航天從何起步?火箭如何設計?在「921」工程正式獲批前,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首先要確定的就是「交通工具」。航空部和航天部當時提出了六版方案,其中五版認為太空梭可以水平發射、重複使用,雖然技術難點多但值得嘗試!僅有一個方案覺得藉助火箭上天的多用途飛船更適合中國國情,十年左右就可以投入使用。


▲其中五版方案 (圖源:一點資訊)


雖然太空梭代表著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大膽突破未嘗不是件好事。但就像專家王希季說的:「太空梭飛一次的維修費用,就夠得上造一艘飛船了。」 太空梭成本高風險大,專家們開始將眼光放到便宜好使又安全的載人飛船上。


▲航天部五院提出的飛船方案模型 (圖源:《晚報文萃》)


匯總了專家的打分表後,多用途飛船和小型太空梭的方案以0.31分的微小差距,在六版方案中雙雙勝出。到底是要大膽創新還是腳踏實地?經過整整三年的激烈討論,專家最終敲定:從垂直發射的載人飛船開始,邁出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


「交通工具」是定下來了,飛船要採用雙艙還是三艙結構的問題又讓專家糾結了好久。三艙比雙艙多了一個軌道艙,太空人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就是技術難度大。而雙艙雖然小了點,但技術難度小,安全性也更強。


▲怎麼選取火箭的組件也是門學問


兩種艙型各有優劣,為了儘快拍板,航天部領導推選五位權威專家組成評審會來投票決定。兩個方案的票數一度打成平手,最終由任新民投下了關鍵一票,三艙方案3:2的票數險勝。


光是確定載人飛船的方案,就經過了這麼漫長又細緻的規劃。這就像研究員在遊戲中搓火箭一樣,前期要歷經探索搜集科技點,合理利用科技點學習火箭技術,這樣後期才能讓火箭順利升空~


▲前期的準備才能達成100%技術成就

載人飛船方案的確立,僅僅是「921」工程大藍圖的第一步。為了真正探索宇宙的奧秘,專家團隊進一步提出:載人航天工程計劃要分三步走


簡單來說,我們首先要邁出發射載人飛船的第一步;第二步突破太空出艙和交會對接技術,讓太空人能走出飛船、走進空間實驗室進行短暫居住和簡單的實驗。


▲遊戲中的載人飛船


但空間實驗室還只是試驗性飛行器,所以我們還得走第三步——建立一個可以長期居住、可以做複雜太空實驗的大型空間站。這三步走完了,我們才能真正地探尋太空的奧秘。


「三步走」的方案確定後,1992年9月21日,在中共中央十三屆常委會上,載人飛船方案獲得一致通過,我國決定要像對待「兩彈一星」一樣認真對待「921」工程。


研究員發現了嗎?這三步走的計劃中,無論是第一步的載人飛船、第二步的出艙和交會對接、第三步的空間站建立,都有著TA們的身影——中國太空人


要知道,面對神秘莫測的宇宙,每一次的載人升空都是一次生與死的冒險。幸運的是,中國六次載人升空任務,是100%的成功


▲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 (圖源:人民日報)


在這0失誤的背後,是太空人多年的汗水。我國的第一位飛天太空人楊利偉,從成為航天員到成功升空歷經了將近6個春秋;第一位成功出艙的太空人翟志剛,歷經了10個冬夏的訓練。他們都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挑戰人類極限。


為了模擬離心環境,太空人需要承受呼吸極度困難甚至意志喪失的痛苦。為了模擬無聲環境,太空人要呆在一個萬籟俱寂的環境中好幾天。這種寂寞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難以接受,但太空人還要在這種環境下高水平地完成任務。


▲太空人在聲學實驗艙進行聽力實驗 (圖源:人民網)


基地中的科研員為了科研拓荒,也同樣歷盡了千辛萬苦。在鈾濃縮廠的時候,大家夜以繼日地趴在廠房裡提高清潔度;在氣象站的時候,封行眾人冒著被狼群襲擊的危險也要全力修復損壞的機器。


▲遭遇狼群的時候如何選擇


無論是在地面上進行研發的科研員,還是在親身擁抱宇宙的太空人,他們為科研領域所堅持的每個日日夜夜,面臨的每個大大小小的危機,都是祖國科研事業得以發展進步的重要一環


從第一艘載人飛船「神五」的成功升空,再到中國空間站的即將建成,「921」工程見證了中國航天科研人員一步一個腳印創造出的載人航天奇蹟,也催生了很多科研員小時候要成為一名太空人的航天夢想!


相信在未來,還會有許多小小太空人投身到中國的航天事業中!在此之前不如先在《第九所》中搜尋隱藏在基地的載人航天彩蛋,一步一步點亮這段歷史的繪卷吧!

相關焦點

  • 載人航天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1990年5月,聶榮臻親筆題寫這24個字。  1992年9月21日,我國航天事業迎來了一個新的起點———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匯集了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新技術,具有極高的風險性和挑戰性,不僅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強大的科技實力做支撐,還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來推動。在攀登這座現代科技高峰的徵程中,傳統航天精神被繼承和發揚,鑄就了新的載人航天精神。
  • 《銀河補習班》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在鄧超導演的《銀河補習班》中,男主人公馬飛和隊友乘坐「曙光號」載人航天飛船升上太空歷經艱險,在失聯三天之後成功回到地面。然而,這個「曙光號」航天飛船並不是電影虛構的,它的原型就是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曙光號」,也叫做714工程。
  • 追溯中國載人航天史
    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1970年7月14日,「東方紅一號」發射後不久,科學家就上報了關於發展載人航天的報告。1971年4月,代號為「714工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啟動。當時的人們,給中國規劃中的宇宙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暫停。
  • 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由於錢學森的建議是1965年1月提出的,所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工程代號為「651」工程,同時決定研製一種三組火箭作為運載工具。航天人借用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次艱難的遷移行動為這枚還沒有誕生的火箭命名———「長徵」號。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  1. 載人航天的開始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科院和七機部第八研究院同一時期提出了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設想即曙光一號計劃,所屬項目名稱為714工程 ,計劃在1973年送兩名太空人進行航天發射,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經濟能力的不足的因素導致計劃最終流產,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初嘗試。
  • 《銀河補習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電影開始的的第一個畫面,正是中國新一期載人航天任務出徵的記者會,會上講的這次任務的飛船就是「曙光十六號」。這個名字一聽十分陌生,想必大家都以為是虛構的。一想到航天飛船,大家一定會想到神舟系列飛船和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但要是論資歷,曙光號卻比神舟號資深得多,它不是一個虛擬的飛船代號,而是真正的中國航天事業曙光。
  • 「神舟一號」成功發射20年 我國載人航天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
    原標題:「神舟一號」發射成功20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中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2019年10月28日,遠望號火箭運輸船將長徵五號遙三火箭貨櫃卸至海南文昌清瀾港。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1992年,我們党進一步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併科學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目標。2010年,我們黨又適時作出空間站建設的重大決策,提出在2020年前後建成具有中國特色、能夠充分發揮效益的空間站。新時代,我們黨更是滿懷信心地把「建設航天強國」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東方網9月29日消息: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今日發射升空。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研究院總師講述新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次
    ,工程代號「921」。在隨後的幾年中,神舟二號、三號、四號無人試驗飛船全部獲得成功。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航天員駐留,這一系列激動人心的太空活動標誌著中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載人航天體系,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基礎技術的國家。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安然飛回祖國懷抱(圖)
    16時20分許,溫家寶等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和載人航天工程指揮、技術人員一起等待航天員的歸航。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與「遠望」號航天遠洋測量船、各地面測控站密切配合,在有關科研單位的大力協同下,對飛船進行了持續跟蹤、測量與控制,確保了飛船正常運行。
  • 中國航天史上三駕馬車,讓美國最敬畏三個中國人,個個堪比超級武器
    那些為了國家事業而日夜奮鬥的航天科學家們,廢寢忘食終日不回家,這樣才有了一個又一個關鍵技術點的攻克,才有了我們之後可以在電視熒幕上看到的,令所有人驕傲和自豪的先進航天裝備、比如北鬥導航系統、嫦娥探月衛星、神舟載人飛船、天宮空間實驗室、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等等、利用這些技術來實現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
  • 中國載人航天20年,有太多話想說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於11月21日凌晨成功返回。從那時起,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飛船的國家。中國,進入了載人航天時代。地平線上的曙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號「921」,是1992年9月21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准的。但事實上,在1992年之前,關於載人航天的早期討論已超過20年。
  • 明年春季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即將完成「三步走」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三步走戰略,目前工程的「第三步」——空間站建造任務已全面開啟,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工程全線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空間站核心艙將於明年春季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周建平: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完成了空間站試驗核心艙和發射它的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的研製工作,測試工作正在最後階段,我們將在明年春天開始中國空間站的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的工作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簡介1992年9月21日,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龍飛船首次執行 商業載人航天任務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飛船15日首次執行常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目標是將4名美國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 美國航天局直播畫面顯示,美國東部時間15日19時27分(北京時間16日8時27分),載人「龍」飛船由「獵鷹9」火箭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升空。
  • 「龍」飛船首次執行常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飛船15日首次執行常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目標是將4名美國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美國航天局直播畫面顯示,美國東部時間15日19時27分(北京時間16日8時27分),載人「龍」飛船由「獵鷹9」火箭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升空。2分40秒後,火箭一二級成功分離。隨後,火箭第一級成功降落在大西洋上。發射大約12分鐘後,飛船與火箭分離,繼續飛向國際空間站。這是「龍」飛船繼今年8月順利完成首次載人試飛任務之後,正式開始執行常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
  • 壯麗70年|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的輝煌成就
    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中國航天和載人航天無疑是我們最為關心和突破的成就之一!2003年10月15日,對於中國航天來說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因為神舟五號飛船將把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中國為這一刻已經夢想了千百年,而航天人為這一刻也已經翹首企盼了數十個春秋寒暑!
  • 載人航天 大幕再啟
    不過,在相當於6層樓高的巨大整流罩上,鮮豔的五星紅旗圖案下方,醒目的中國載人航天標識註明了它獨一無二的身份——這是一枚專門為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而研製的大火箭。載人航天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龐大、最具風險的領域。在世界載人航天發展過程中,建造近地軌道載人空間站是一個國家載人航天能力成熟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