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如今中國的航天科技與日俱增,在我國航天實力日益增加背後,更有很多科學家和工作者的汗水和努力。那些為了國家事業而日夜奮鬥的航天科學家們,廢寢忘食終日不回家,這樣才有了一個又一個關鍵技術點的攻克,才有了我們之後可以在電視熒幕上看到的,令所有人驕傲和自豪的先進航天裝備、比如北鬥導航系統、嫦娥探月衛星、神舟載人飛船、天宮空間實驗室、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等等、利用這些技術來實現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特別是最近北鬥導航系統全面完成,完成打破了美國GPS的壟斷,開啟了屬於中國自行的定位系統,促進了我國經濟全面發展。而擁有這些成就是因為那些科學家們日夜奮鬥和努力,才讓中國站在了世界的最高點,才有了今天的這些輝煌。他們對中國的貢獻不亞於錢學森對中國在飛彈和火箭等方面的貢獻。是他們讓中國的航天實力不斷增加,比如孫家棟、歐陽自遠和欒恩傑這三位專家,美國最敬畏的三個中國人,做夢都想挖走,個個都堪比超級武器!
第一位(排名不分順序)孫家棟,1929年出生,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北鬥二號衛星工程和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高級顧問,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從事航天工作60年來,主持研製了45顆衛星。擔任我國北鬥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實現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和應用。作為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 ,樹立了我國航天史上新的裡程碑。今年近91歲的孫家棟還是會經常到辦公室裡坐一坐。看看最新的報告和資料。我們航天員有一種習慣,只要你管這件事,那就要認認真真負責到底,孫家棟這一句話認認真真的輻射到底的。孫家棟的這一管就是整整60年,2007年已經年近80的他同時擔任了5個型號的總設計師。那一年的11月5號。當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成功實現繞月飛行時,那個已經見證過太多次歷史的老人在歡呼的人群中輕輕的轉過身,擦去了眼淚。有人曾經問孫家棟今天有人就問你發了這麼多發了,你再發射一顆。你那感情怎麼樣?孫家棟說同樣的感情,那種成就感幹起來確實是對國家辦一份非常重要的事業。如今,孫家棟曾經擔任總師的一項項航天工程,已經成為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標誌。風雲氣象衛星正在為世界氣候研究提供數據。北鬥導航系統開始提供全球服務。探月工程的嫦娥4號月球探測器也開啟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徵程。而即將年滿91歲的孫家棟卻說,自己為航天事業的奮鬥永遠不會停止。就像習總書記在會上說的是所有的事情能有今天。都不是說出來的,都是幹出來的。發展航天事業,實現雙節目這個任務是很重的。
孫家棟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第二位歐陽自遠,出生於1935年,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是中國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學家,被稱為「嫦娥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名譽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首位主席 院士協會。 2004年1月24日,即農曆新年的第二天,國務院批准了我們第一階段探月工程的建立,該工程正式命名為嫦娥工程。 歐陽自知被任命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 中國在月球探測項目中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 它對月球正面和背面進行了探測,並取得了一系列創新的探測結果。 歐陽自知帶領中國航空技術在某些領域取得了國際領先的成就,制定了下一個計劃,以完成對月球的採樣和返回。 帶領中國航空航天科研團隊進一步飛行,在未來探索火星,木星,木星系統,小行星和彗星以及行星際穿越探測,並建立月球科學研究基地,將中國帶入深空探測的新時代。
歐陽自遠
嫦娥一號升空
第三位欒恩傑,出生於194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嫦娥工程總指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全國政協常委,原國家航天局局長,研究員。欒恩傑的航空航天事業始於普通技術人員。 欒恩傑曾經說過:「當我擔任航空航天局局長時,我趕上了中國航空航天領域的許多先河。我感到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像航空航天業一樣展現出高科技實力和全面技術發展; 一個事業,它的成功功能是如此凝聚著整個國家的力量,激發了整個國家的精神。」 欒恩傑曾擔任中國嫦娥工程的總司令,並在短短三年內實現了三個「 嫦娥工程」的跨越,這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蹟! 「 2004年是開放之年,2005年是解決難題的一年,2006年是建設之年。在航空航天歷史上,僅用了三年時間就生產了衛星和新的恆星。這確實不容易。 起起伏伏很難說。」欒恩傑這樣說。除此之外,欒恩傑還是神舟5號載人航天的副總指揮,神舟五號飛船實現了一人一天飛行,隨著神舟五號成功的完成載人送上太空。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6年,在人民大會堂耀眼的燈光下,欒恩傑與建築大師吳良鏞、藝術大師喬羽、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一起。 頒獎典禮上,欒恩傑被譽為「中國著名的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工程管理專家」。 該獎項聲明總結了他一生中在航空航天工業中的兩項主要成就。
欒恩傑
神舟5號上的楊利偉
新中國成立至今,之所以能夠發展的如此迅速,是離不開這些國寶級的人才的努力的,正是因為有他們在,我們的祖國才更加的強大,這才更加的讓美國害怕,做夢都想要從中國挖走這些人才。當然除了上面說的這幾位人才之外,中國還有很多這樣的人才,這些重要的科研人員為中國崛起付出了巨大貢獻。這些人不僅僅有高超技術,更有一顆熱忱的愛國之心,美國怎麼也是挖不走的。他們每一個都是無價的,是美國做夢都想挖走的幾個中國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對他們並不了解,但是這並不能磨滅他們對祖國所做出的貢獻與能量。他們才是美國最怕的中國人,也是中國的真正脊梁。朋友們,你們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