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一號」成功發射20年 我國載人航天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神舟一號」發射成功20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

中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

2019年10月28日,遠望號火箭運輸船將長徵五號遙三火箭貨櫃卸至海南文昌清瀾港。亓 創攝(人民視覺)

新華社記者 肖 瀟編制

中國「長徵」火箭全家福。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供圖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時30分,一聲驚雷響徹茫茫戈壁。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於次日凌晨成功返回。

自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飛船的國家。中國,正式進入載人航天時代。

從大地、海洋、天空,再到太空,人類每一次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都將為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革提供動力。就像我們今天的世界格局,依然還帶有大航海時代的深刻烙印。中華兒女都明白,我們曾經錯過了海洋,絕不能再錯過宇宙。但立志容易成功難,壯志凌雲的中國人轉頭回來就要面對冰冷的現實:中國載人航天底子薄、投入少、時間緊、無外援……

然而,奇蹟之所以被稱為奇蹟,就是因為人們在諸多不利條件中,憑藉頑強的意志力,以少勝多、「逆天改命」。20年來,中國載人航天按照載人飛船-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的三步走戰略穩步推進,逐步從一個載人航天的後發國家,變成了毫無爭議的世界航天強國。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沒能浮出地表的「曙光號」

萬事皆有因,中國的載人航天也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就像國產大飛機有個鮮為人知的遠祖——「運十」,如今家喻戶曉的「神舟」載人飛船也曾有一個歷史倒影——「曙光號」。

1970年4月,就在舉國歡慶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上天之際,來自全國的航天專家齊聚北京京西賓館,備受「兩彈一星」鼓舞的他們提出了一個更加大膽的計劃——一鼓作氣,趁熱打鐵,把中國的載人航天也搞出來。大家一致認為,「要在1973年把第一艘載人飛船送上天」。而這艘載人飛船也有個寄寓著滿滿期望的名字:「曙光一號」。

7月14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正式批准載人飛船計劃。於是,在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不到3個月後,中國開始了載人飛船的研製和航天員選拔,代號「714工程」,由錢學森親自掛帥。

然而理想熱情之上,還有政治環境和經濟基礎的制約。載人飛船是個「燒錢大戶」,它的上馬引起了不少爭議。據時任第七機械工業部軍管會副主任的楊國宇回憶,當時有人就認為,與其搞飛船,不如把錢花在建水電、化肥廠更有實際效果。

左右權衡之下,最終中央認為,我們不與美蘇開展太空競賽,而應把力量集中到急用、實用的應用衛星上來。「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地球外的事往後放放。」「714」工程遂在1972年被暫停,航天員大隊宣布解散。

誰知這一停,就是20年。鎖進絕密文件櫃裡的「曙光號」,也成為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新中國第一代航天人如同「初戀」般的記憶。

但「曙光」的餘韻並未徹底消失。當時計劃用來發射「曙光號」的火箭是「東風五號」洲際飛彈,其副總設計師叫王永志;而負責「曙光號」研製的飛船室主任,名叫戚發軔。20年後,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將在這兩個「老曙光人」手裡翻開全新的篇章。

是造宇宙飛船還是太空梭?

「863」計劃的出臺,讓沉寂多年的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迎來了自己的解凍期。可剛一解凍,中國載人航天就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激烈爭論:中國的太空運載工具應該選擇何種技術路線,是太空梭還是宇宙飛船?

「飛機派」認為:太空梭技術含量高,可以重複使用,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載人航天的起點應該高一些;「飛船派」則認為:飛船是探索太空最簡單、最省錢、研製周期最短的工具,且中國返回式衛星回收技術已完全掌握,搞飛船,成功率更高。

可以說,這個問題是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粒扣子」。對於這樣一項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科技工程來說,技術路線選錯了,後果不堪設想。爭論持續了3年多,雙方各執己見,誰也無法說服誰,「官司」一直打到了中南海。最終中央拍板:基於中國國情、經費投入、研製周期、安全風險等諸多因素,中國選擇走載人飛船的路線。

後來的一系列事實也證明了當年這一決策的正確——

2011年,美國太空梭全部退役。在太空梭退役後,美國就失去了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的能力,不得不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每個太空人的倉位費高達8100萬美元。日本、歐洲的太空梭也停留在紙面上,世界航天大國全部回到了飛船方案……

經過6年的詳細論證,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正式批准了載人航天工程,代號「921」工程。同時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也被確定下來: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第二步,發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建造空間站。其中,「神舟一號」爭取在1999年完成發射。

同年,60歲的王永志和59歲的戚發軔,被分別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與「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曾經「兩彈一星」時代的青年才俊,又在「退休」之齡重新站上起跑線,讓人在感慨歲月如梭的同時也愈發認識到,中國載人航天,不能再等了。

花最小的錢辦最大的事

「我壓力很大,腦子裡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在人家的飛船上天幾十年之後,我們做出一個飛船來還能振奮人心呢?」王永志說,「如果按蘇聯和美國的老路走,我們將永遠落後於別人。」於是,以王永志為首的中國航天專家們決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必須在總體上體現中國特色,高起點、高效益、高質量、低成本,走跨越式發展之路。

這一點在選擇「神州一號」飛船設計方案時最能體現。

「當時,美國人選的是兩艙方案,蘇聯人是三艙方案,都有自己的道理,都上過天,都成功了。中國到底用兩艙方案還是三艙方案?爭論也是很大的。」戚發軔回憶道。最終,專家組以3:2的投票結果,決定用三艙方案。「但不是照抄蘇聯,我們把蘇聯的生活艙改成軌道艙留軌使用,把返回艙尺寸加大。我們認真地選擇了一個符合中國情況的方案。」

這也正是中國飛船的獨創之處:「神州」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執行完載人飛行任務後,還可以留有軌道艙在軌工作的載人飛船。

王永志說:「兩三噸重的東西,把它推到8公裡的速度,送上軌道,那是付出巨大代價的,不能隨便把它燒了。」所以中國的每次載人飛船發射,相當於額外發射了一顆空間實驗衛星+微型空間實驗室,既能收集科學實驗數據,也可以同下一艘飛船做空間交會對接試驗。美蘇做5次交會對接試驗,需要發射10次,而中國只需6次,每次發射都要花幾億元,這樣一來中國航天就節省了一大筆資金。

這就是「高效益、低成本」,這就是中國人的技術創新,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之路。而這種把每一部分都利用到最大限度的風格,也在之後的中國載人航天項目中被延續下來。

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到2016年的「神舟十一號」,沒有任何兩艘飛船的任務是重複的。一旦一個技術得到驗證,就立即開始全力攻克下一個,絕不「浪費」。2011年發射升空的「天宮一號」本來設計的在軌壽命是兩年,卻超期服役到2016年,超計劃開展的多項技術試驗,直接使中國無需再發射「天宮三號」。

曾經有德國人問過戚發軔,中國人一年能實現發射兩艘飛船,是有什麼好辦法?戚發軔開玩笑道:「第一,我們有保密規定,我不能告訴你;第二,就算我告訴你,你們德國人也做不到。」德國人不相信,憑什麼德國人做不到?戚發軔說:「我知道你們星期一、星期五絕對不做精密的、重要的工作——星期五就在計劃第二天怎麼玩了,注意力不集中;星期一呢,心還沉浸在回憶中沒收回來呢!而我們是白天幹,晚上幹,星期六幹,星期天也幹,過節過年還幹!我們中國人憑什麼幹得又快又好?就憑這個精神!」

「如同運動員在起跑線上晚了一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別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來追趕。」王永志說。

中國空間站2022年前後建成

隨著2003年「神舟五號」的順利發射和安全返回,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已經完成;隨著2019年「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再入大氣層,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也圓滿完成。

與此同時,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隊伍完成了新老交替。當年,中國載人航天人才斷檔,還要靠王永志、戚發軔兩位「30後」支撐大局。但在之後中國載人航天大膽啟用新人,以工程聚人才,以項目帶人才,鍛鍊出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人才隊伍。「神舟七號」任務之後,1957年出生的周建平接過王永志手中的「帥印」,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而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和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也都由「60後」科研人員擔綱。中國載人航天隊伍,風華正茂,生機盎然。

在談到人們最關心的話題——中國空間站何時能建成時,周建平表示,中國的空間站建設已全面展開,計劃在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並開始運營,設計壽命10年,額定乘員3人。

鑑於目前的國際空間站,很可能在2024年退役。這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空間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

雖然中國長期被美國排斥在國際空間站項目之外,但這次中國並不打算「吃獨食」。2018年,中國邀請聯合國各成員國參加中國的空間站科學和應用研究計劃。中國空間站將為項目申請方提供免費的上行發射和空間站運行機會,以及測控、回收等保障性服務支持,研發經費由項目申請方自行承擔。

周建平說:「君子坦蕩蕩,我們不能因為過去人家對我們怎麼樣,我們就用同樣的方式對他。探索太空和宇宙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政府一直秉持和平利用太空、合作開放共贏的宗旨,我們要本著這個原則追求自己的目標。」

空間站的發射離不開大推力火箭,肩負著這一任務的「長徵五號」火箭,已於今年10月運抵海南南昌發射中心。我們翹首以盼天空中能儘早看到「胖五」的身影,也期待中國空間站能早日到來。

相關焦點

  • 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供圖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時30分,一聲驚雷響徹茫茫戈壁。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於次日凌晨成功返回。自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飛船的國家。中國,正式進入載人航天時代。
  • 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至今,我國載人航天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從1992年的載人工程計劃開始,至1999年11月,「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經歷了7年的時間,我國的第一艘試驗性飛船真正的發射升空,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的突破,為我國的載人航天拉開了序幕。
  • 神舟一號20年·記憶
    飛船順利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一號發射升空(資料圖)神舟一號試驗飛船返回艙(資料圖)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誌著我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吹響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試驗的號角。
  • 向全面航天強國挺進
    據此,我們觀察中國航天,可以自豪地說,北鬥三號收官之星成功飛天標誌著中國積26年之功、數代人努力自主打造的北鬥導航系統終於徹底完成了全球星座建設任務;為國際大家庭奉獻了世界一流的航天基礎設施,標誌著中國經過一個多甲子的奮發圖強,不僅成長為舉世矚目的航天大國,而且大踏步向全面建成航天強國挺進。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三是為驗證未來航天技術,滿足未來空間站交會測量設備長壽命使用要求,對神舟十一飛船的交會測量設備進行了升級改造。神舟飛船大家族◎神舟一號1999年11月20日6點30分,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神舟一號飛船,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次無人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來看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何一路走來
    當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的時候,儘管我國已經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衛星技術等基礎技術,對於載人航天這個航天領域的最高難題,卻幾乎從零開始。  即便如此,中國航天人還是大膽提出了設計製造一步跨越國外近40年發展歷程的飛船的設想。  「我們不想重複國外的老路,為的是奮力追趕拉大的距離。」神舟飛船系統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說。
  • 【新中國史】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我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夸父逐日的動人神話、牛郎織女的悽美故事,以及敦煌壁畫中千姿百態的飛天圖景,可見飛天夢一直在華夏民族的血液裡,激勵有志之士去實現。  20世紀50年代,中國百廢待興。1956年2月,著名科學家、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向中央提出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同年3月,中央決定組建專門從事火箭、飛彈的研究機構,中國航天事業由此起步。
  • 「神舟五號」成功發射,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它的成功發射與返回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繼前蘇聯和美國),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裡程碑。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於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在軌運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降落於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 神舟七號,是中國第三個載人太空飛行器,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中國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
  • 2008年9月25日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 20年前的今天,神舟一號飛船發射升空
    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完成預定的空間科學試驗之後,21日凌晨3時41分,飛船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中國航天飛船都在這裡
    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F載人航天火箭。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時41分,神舟一號飛船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飛船在太空中共飛行了21個小時。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 「神州一號」成功發射,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是一枚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實驗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6時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 該飛船主要用於考核運載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驗證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以及包括發射、測控通信、著陸回收等地面設施在內的整個工程大系統工作的協調性。
  • 20年11艘,「神舟號」發射成功後,境外媒體這些預言都成為現實
    20年前的今天,中國發生了一件舉國歡慶的大事——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成功。神舟一號成功發射後,引發境外媒體爭相報導。小編注意到,在20年前的《參考消息》報紙中,境外媒體更習慣稱呼其為神舟號。
  • 2016年我國發射任務: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號10月發射
    據新華社電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9日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標誌著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進入實施階段。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7月7日從北京啟運的。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天宮二號按流程完成了出廠前所有研製工作,經鐵路運輸,於9日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這是胡錦濤在飛船發射成功後同現場指揮人員親切握手,向他們表示誠摯慰問。2003年和2005年,我國航天員楊利偉和費俊龍、聶海勝先後從這裡踏上徵程,開始太空之旅,兩度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飛行的歷史性突破。今天,我國航天員將第三次從這裡出徵,續寫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新篇章。  17時30分許,航天員出徵儀式在問天閣舉行。胡錦濤等來到這裡,親切看望執行這次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為他們壯行。
  • 致敬中國航天: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
    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開始了400000000公裡的火星之旅。「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深空探測、太陽系行星探測的新篇章。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 大盤點|你看過幾艘神舟飛船發射?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從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成功到2013年神舟十號任務圓滿完成實現「十全十美」,載人航天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並突破了載人天地往返、太空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你是從哪一年任務開始關注神舟飛船的呢?
  • 神舟載人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鐘後,船箭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