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0日
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
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成功發射升空
遨遊太空21小時後
飛船順利返回
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一號發射升空(資料圖)
神舟一號試驗飛船返回艙(資料圖)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
標誌著我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
有了重大突破
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如今,20年過去
從無人到載人
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
從空間出艙到交會對接
中國載人航天用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在浩瀚太空譜寫著壯美篇章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
中國航天的歷史長廊
……
01
起步
1992年9月21日
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中的
一個歷史性日子
載人航天工程
可行性論證報告被正式批覆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起步遠航
2001年
神舟二號發射
人體代謝模擬裝置和假人
被安置在飛船上
以檢驗飛船生命保障系統的功能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資料圖)
2002年
神舟三號與神舟四號
在同一年先後發射
重點改進了
太空人的逃逸和應急救生系統
全系統的合演
也已經臻於完美
至此
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
無人飛船試驗
基本完成
第二步真正的載人飛船
即將開始
02
載人飛船
2003年,38歲的飛行員楊利偉
從1500人參與的嚴苛選拔中
脫穎而出
楊利偉在返回艙(資料圖)
2003年10月15日9時
長徵二號F火箭再次點火
載著神舟五號與楊利偉
向太空進發
神舟五號發射現場(資料圖)
這一刻
全國人民望向天空
楊利偉則從太空望向地球
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的桂冠
實至名歸
2017年楊利偉攝影作品《從神舟五號上看地球》在北京展出(資料圖)
10月16日
在繞地球14圈、飛行21小時後
距離地表300多千米的飛船
啟動返回程序
16日6點23分
飛船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著陸
當楊利偉從返回艙中走出的那一刻
全國人民為之沸騰
中國正式成為全球第三個
獨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有了運載一個人進入太空的經驗
多人和長時間停留隨即成為
中國載人航天的下一個目標
2005年10月12日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航天員
搭乘神舟六號進入太空
兩人在太空中停留了
5天之久
費俊龍與聶海勝在神舟六號返回艙內進行演練(資料圖)
2008年9月25日
搭載著三名太空人的
神舟七號宇宙飛船成功發射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資料圖)
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用5天時間完成1000多項規定動作
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則是
出艙行走
因為未來空間站的建設與維護
很多需要航天員出艙操作
9月27日16時41分
神舟七號的艙門完全打開
翟志剛在劉伯明的幫助下探出頭
隨後
他全身離開軌道艙
徹底暴露在太空之中
劉伯明也探出頭來
將一面國旗交到翟志剛的手中
翟志剛接過國旗並向鏡頭揮舞
完成中國人第一次太空行走
2011年9月29日
中國第一個空間試驗平臺
天宮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成功升空
隨後
2011年11月1日
神舟八號無人飛船
也成功升空
兩者將在太空完成無人狀態下的
自動交會對接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號搭載著三名航天員
成功升空
在載人狀態下
於6月18日
與天宮一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
2013年
神舟十號升空
再次與天宮一號對接
成熟的技術讓中國航天人更加自信
他們利用發達的天地通信網絡
開展了首次實時「太空授課」
在完成任務並超期服役多年後
天宮一號的大部分軀體
穿越大氣層並被燒毀
殘骸墜入南太平洋
終結了它光榮的一生
它的升級版天宮二號
於2016年9月發射升空
10月神舟十一號升空
兩名航天員通過飛船進入天宮二號
在天宮駐留長達30天
為了實現航天員更長時間的駐留
以及維持未來空間站的長時間運行
除了「運人」的神舟飛船外
我們還需要負責載貨的「太空貨車」
即天舟飛船
天舟一號(資料圖)
天舟起飛質量近13噸
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七號
承擔起了發射任務
2017年4月22日
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自動對接成功
開始多次向後者補給燃料
預計在2022年
太空中將出現
一個無比宏偉的太空飛行器
它的名字就是
中國空間站
20年間
航天領域的突破層出不窮
載人航天之外
還有北鬥導航衛星
還有嫦娥探月工程
正是一代代人的成長與接力
成就了
今天的中國
也成就了
一個國家的回憶
03
寄語神舟一號 祝福載人航天
王永志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吹響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試驗的號角。20年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接連成功,關鍵技術不斷突破,應用效益日益顯現,譜寫了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壯美篇章。未來,中國空間站必將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多「中國貢獻」,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必將邁得更大、更遠。
戚發軔
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
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邁出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圓滿成功的第一步。於我來說,神舟一號令我一生難忘。二十多年來,載人航天工程不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更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未來,期待中國空間站上能有更多的科學成果,幫助人類更好地去探索浩瀚太空。
劉竹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1999年11月20日,長徵二號F遙一運載火箭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的大幕。20年間,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13次發射,連戰連捷,成功將6艘載人飛船、5艘無人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送入太空,不負「神箭」美譽。站在載人航天工程的新起點上,長徵火箭人必將大力弘揚航天「三大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為航天強國建設續寫更大的輝煌。
神舟築夢 劍指蒼穹
為中國航天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