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0日,在全世界的注目下,神舟一號飛船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奔赴蒼茫星海,浩瀚宇宙迎來了新的客人。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揚帆啟航,滿船清夢壓星河
1999年11月20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載人航天發射場上,高達100多米的發射塔架各層平臺陸續打開,展露出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的雄姿,其頂部安裝的正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兩面巨幅五星紅旗醒目地印在船體兩側,在燈光照射下鮮豔奪目。
神舟一號飛船
6時30分,隨著「點火」口令的下達,運載火箭噴出一團紅色烈焰,如同一條巨龍託舉著神舟一號飛向了太空。就在飛船進入蒼穹的瞬間,遠在千裡之外的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工程技術人員沉穩地按下了發令鍵,向飛船發出了入軌指令,將其成功送入了預定軌道。
神舟一號點火發射
11月21日凌晨3時,當圍繞地球運行了14圈的神舟一號飛船飛臨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時,在此待命的遠望三號測量船及時準確地向飛船發出了返回指令。隨後,飛船建立返回姿態,制動發動機點火,飛船從太空開始返回。
11月21日凌晨3時41分,在太空遨遊21個小時之後,神舟一號滿載著一系列科學試驗數據,穩穩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至此,神舟一號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
神舟一號返回艙著陸
滿載輝煌,吹盡狂沙始到金
神舟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吹響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試驗的號角。
神舟一號飛船雖然沒有載人,但攜帶了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物品上天:一是各類旗幟,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
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試驗,神舟一號任務進行了許多重要的技術試驗。此次任務考核了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驗證了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以及包括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等地面設施設備在內的整個工程大系統間的協調性。這些都對中國載人航天發展至關重要,為載人航天工程後續任務的實施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歷經艱險,寶劍鋒自磨礪出
神舟一號取得的巨大成功,震撼了整個世界,在成果卓著的背後,整個任務卻歷經波折。從修建發射場開始,神舟一號發射任務就遇到很多困難。在合練完成臨近發射時,飛船測試中發現定向陀螺儀存在問題,不得不拆開飛船防熱大底來檢修故障。隨後又因避開不利的空間氣象條件對任務進行了延期。發射準備可謂一波三折。
在飛行過程中,最為驚險的一刻出現在飛船接近返回時,突然發生飛船不執行指揮控制中心發出的數據注入指令的情況,若不能及時應對,飛船將會失控偏離軌道,從而導致返回任務失敗。這一狀況開始於神舟一號的第13圈飛行,從渭南測控站、青島測控站和位於太平洋上的遠望二號測量船順次向神舟一號注入返回控制指令均未成功。
此後飛船進入最後一圈飛行,而給飛船注入返回指令也只剩下遠望三號測量船的最後一次機會,注入指令的時間不到一分鐘。危機來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專家們沉著冷靜、排除萬難,不到半小時就完成測控計劃分析,通過一系列複雜故障診斷、測控條件計算後,提出故障排除方案並通過仿真驗證,終於在距離飛船返回程序啟動僅剩10秒時成功注入應急數據,保障飛船按照預定計劃順利返回著落場,挽救了整個任務。
正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辛勤的工作和默默的付出才鑄就了神舟一號的成功,他們的努力完美地詮釋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繼往開來,直掛雲帆濟滄海
從神舟一號發射至今,中國載人航天突破和掌握了載人天地往返運輸、航天員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和航天員中期駐留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工程按照「三步走」發展戰略穩步推進,目前已圓滿完成前兩步任務,全面進入第三步——空間站建造實施階段。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已經打開,這是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的最後一步,也是最複雜、最具有挑戰性的一步。今年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載人航天新徵程,在太空探索的偉大時代,神舟飛船還將繼續搭載我們的夢想,駛向宇宙的遠方。
編輯/李晨
中國載人航天ID:zairenhang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