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他們護送「神舟一號」起航

2020-11-25 中國軍網

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升空。

21年前,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於21日順利返回內蒙古著陸場。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是神舟飛船對太空的第一次「探索」,標誌著我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了飛船「天地往返」技術的國家,是我國航天史上一座重要裡程碑。

「神舟一號」飛行任務是一次大協作、大會戰,當年各崗位的參試人員都以首飛必勝的信念全力戰鬥著,來聽聽他們的發射故事。

李春鋒

李春鋒(時任中心測控通信系統技術協調組副組長)——

「神舟一號」任務時,測控通信系統採用了許多新技術新體制,首次研製的設備種類多、數量大,安裝調試任務異常繁重。在任務前一年的冬天,測控通信系統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綜合性校飛工作,光學、雷達、遙測、遙控等設備全部出動,與東風中心進行第一次大規模動態聯動,技術協調與數據處理量非常大,工作強度前所未有。通過校飛,上百個問題和隱患得到解決,為首飛任務順利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零號指揮員郭保新下達發射指令。

這次任務,我們還負責東風中心實時應用軟體的研製。第一次要求對火箭、飛船的所有數據進行實時處理與顯示,參試設備多、接口複雜,地面逃逸安控軟體又是第一次研發,難度和壓力非常大。但大家都咬緊牙關,排除萬難,全力以赴完成任務。

發射當天,我定位在東風中心第一排,大廳裡工作氣氛緊張而有序。我們逃逸安控組負責對飛行火箭出現的異常情況進行安控處置,不敢有絲毫懈怠。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執行任務時的緊張、激動和完成任務後的成就感,這是我一生的高光時刻。

李興東匯報天氣情況

李興東(時任中心氣象室助理工程師)——

那時我是短期氣象預報員,定崗於0—70米淺層風預報,這是首次在大任務中啟動淺層風預報。

淺層風預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只能依靠統計分析、經驗外推和少量的數值預報產品,預報水平比較低,預報完自己心裡也很沒底。「神舟一號」飛船轉運前一天,一股冷空氣壓到天山上,但不確定幾點下來。我們連續48小時,反覆研究、集體會商,最終提前了2小時安全轉運,避免了大風天氣。發射當天,我們也是提前48小時定崗,在會商預報大廳實時監測天氣。那幾天,大家都吃盒飯,睡行軍床。發射時,所有人都很興奮,我的內心是自豪的,自己的工作完成了,保障了飛船順利起飛。

付銘

付銘(時任發射場C3I系統負責人)——

這次任務是我第一次擔任C3I系統(發射場測發指揮監控系統)負責人,也是C3I系統第一次投入任務使用,要進行與其他五大系統的接口聯調、數據比對等工作,從中發現了很多問題。我每天定位在發射場,大家都經常加班加點,沒有周六周日之說,幹活不分白天黑夜,全力確保軟體正確,不出任何問題。到首區合練、全區合練前,所有問題都已歸零。

發射前一天晚上九點半,我們就去了測發指揮大廳待命。雖然是半夜,但大家精神都很飽滿,整個項目組全方位展開任務的回想預想。宣布成功時,大廳裡歡呼雀躍,那種興奮無以言表,很多人都飽含熱淚,擁抱、跳躍起來,拍照留念。

經過歷次神舟任務經驗的積累沉澱、信息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為C3I系統第三期的研製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希望未來的指揮信息系統能承擔更多的控制功能,提供更豐富的智能輔助決策功能,以減輕參試人員壓力,給領導指揮決策提供更多支持。

趙炳昆(左一)

趙炳昆(時任發測站工程師)——

我當時負責的是二次電源的單元測試和箭上二級的測試操作。頭一天晚上十點我們就去了塔上,發射前30分鐘才撤離塔架。這次任務非比尋常,狀態確認要特別仔細,任何一個接插件的連接都要到位。插座型號要反覆確認,接插件的插孔、插針要反覆檢查,除了看連接是否緊固以外,還要看連接端面是否均勻,確保不出絲毫差錯。塔架封閉性比較差,雖然戴著手套,但一連串的操作下來,手都涼透了。

Z-2F運載火箭在水平測試間進行狀態恢復。

射前30分鐘,我們撤到了指揮大廳樓下。第一次現場看這種8個發動機的大推力火箭發射,無比震撼。

工作28年,見證了神舟飛天的輝煌歷程。未來空間技術的應用、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太空探索永不止步,我們航天人永遠在路上!

賈長牛

賈長牛(時任著陸場地面氣象觀測員)——

當時,我在氣象探測地面氣象觀測崗位,承擔著陸場區的地面氣象數據觀測、採集、收發以及危險天氣的報警等工作。

發射之前,由於百葉箱、手持測風儀等傳統的設備和儀器,測出來的數據不準確。為了備戰「神舟一號」任務,提前半年多我們更換了全新的設備。

「神舟一號」返回艙是凌晨3:41落地的,凌晨1:00的時候我們的氣象預報風速還在15米/秒,不滿足返回艙正常返回。此時,上級領導每隔20分鐘給我們氣象臺打一次電話,詢問預報天氣情況和準確度,我們當時非常緊張,怕預報的數據不準確。終於,在返回前2小時,風速慢慢降了下來,達到了返回艙的返回要求。事實證明,我們預報的氣象數據和實際情況完全吻合,圓滿完成了任務。

工作30年,我親身參與了每一次載人航天任務的返回和回收,我感到十分榮耀。雖然我快要離開自己熱愛的崗位了,但我會時刻關注航天事業的發展。當前,我國正在加緊建設空間站,相信新時代的航天人會沿著前輩們的足跡,創造出更大更多的中國奇蹟!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奉青玲 李石磊 董延榮

相關焦點

  • 21年前,他們護送「神舟一號」起航
    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升空。21年前,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於21日順利返回內蒙古著陸場。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是神舟飛船對太空的第一次「探索」,標誌著我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了飛船「天地往返」技術的國家,是我國航天史上一座重要裡程碑。「神舟一號」飛行任務是一次大協作、大會戰,當年各崗位的參試人員都以首飛必勝的信念全力戰鬥著,來聽聽他們的發射故事。
  • 他們,這樣訴說著21年前護送神舟一號起航的故事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資料圖)21年前的今天,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於21日順利返回內蒙古著陸場。
  • 21年前的今天,神舟一號開啟中國載人航天的偉大徵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船準確地按運行軌道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個小時,於11月21日凌晨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實驗成功。
  • 20年前的今天,神舟一號飛船發射升空
    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完成預定的空間科學試驗之後,21日凌晨3時41分,飛船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 神舟一號20年·記憶
    1999年11月2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遨遊太空21小時後飛船順利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一號發射升空(資料圖)神舟一號試驗飛船返回艙(資料圖)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誌著我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中國航天飛船都在這裡
    神舟一號神舟一號飛船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時41分,神舟一號飛船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飛船在太空中共飛行了21個小時。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 背景資料:從神舟一號到天宮一號
    新華網北京9月29日電(記者鞏琳萌)從神舟一號到天宮一號,一圈數字輪迴的背後,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個戰略階段的跨越。短短12年間,中國,正在以令世界驚詫的「中國速度」飛向太空。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升起了中國夢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成熟的標誌,就像小孩子成長在標記身高,神一到神十,就是中國航天的一個個新高度,標記在浩渺太空。從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神舟系列飛船十次升空,載著夢想出發。
  • 回眸丨神舟一號出徵,可上九天攬月
    ,如同一條巨龍託舉著神舟一號飛向了太空。 神舟一號點火發射 11月21日凌晨3時,當圍繞地球運行了14圈的神舟一號飛船飛臨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時
  • [視頻]回首"問天"之路: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
    央視網消息:點擊觀看視頻>>>     神舟一號:橫空出世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8月01日 15:01 A-A+ 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今天帶您走進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1992年9月21日,中央決定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工程代號「921」。作為我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最終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 我與神舟一號的故事——重溫那份珍藏回憶!
    1999年11月2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遨遊太空21小時後,飛船順利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神舟一號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號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鐘後,船箭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 護送「天問一號」飛往火星
    本報訊 宋星光、記者安普忠報導: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根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實時數據和監視判斷,「天問一號」已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著「天問一號」火星之旅正式開啟,該中心將全力以赴護送「天問一號」抵達火星。
  • 接神舟飛船回家,是他們一輩子的驕傲!
    《敕勒歌》中提到的「陰山」北麓,也就是被當地人稱為「後山」的地方有個四子王旗,在40年前是鮮為人知的,在中國地圖上很難找到這個地方。然而,現如今,人人都知道四子王旗有個航天著陸場,是我國最重要的航天著陸場。同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主著陸場、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俄羅斯載人航天主著陸場等世界著名的航天著陸場齊名。
  • 神舟一號飛船發射過程
    當地時間11月20日18時,當圍繞地球運行了14圈的神舟號試驗飛船飛臨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時,在南大西洋海域待命的遠望三號航天測量船及時準確地向飛船發出了返回指令。隨後,飛船建立返回姿態,制動發動機點火,飛船從宇宙空間開始返回。與此同時,布陣在太平洋上的遠望一號、遠望二號以及在印度洋上的遠望四號船已先後完成了各自擔負的測控任務。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圖)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神舟」一號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神舟」二號飛船於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軌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
    「神舟」一號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這次發射,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
  • 三艘測量船布陣太平洋 護送天問一號升空
    飛向火星【三艘測量船布陣太平洋 護送天問一號升空】7月23日,我國在文昌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我國遠望號船隊3艘測量船布陣太平洋不同海域,圓滿完成火箭、環繞器海上測控任務。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於5月底由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遠望21號、22號船,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
  • 背景資料:從神舟一號到天宮一號(二)
    神舟四號:創造低溫發射紀錄發射: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返回:2003年1月5日19時18分僅僅在神舟三號成功發射9個月後,太空的大門再次被中國人的飛船叩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