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重點工程,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1992年起步,從無人飛行到載人航天,從飛天夢圓到艙外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今天帶您走進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1992年9月21日,中央決定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工程代號「921」。作為我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最終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原院長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 戚發軔:第一步叫載人飛船階段,第二步叫空間實驗室階段,第三步就建立咱們自己的空間站。就是說人上去回來並不是目的,人上去不僅要回來,而且回來之前呢能夠在艙外活動,能夠修理組裝空間站。
留給中國航天人的時間十分緊迫,面對「保8爭9」的軍令狀,就是爭取1998年,確保1999年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原院長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 戚發軔:按照我們的程序,地面試驗做完了以後,暴露的問題,解決了再重新設計一個,那才能夠叫上天的正樣。(1998年)11月份了,明年發射就要來不及,我們想那不能把我們地面做試驗的這個飛船改裝成為一個明年的試驗飛船神州一號,還是有根據的,載人航天人命關天,但是也有一點大膽。
飛船不僅要經受零下100多度的嚴寒,還要在返回時耐受大氣摩擦產生的2000多度的炙烤,飛船外殼不能有絲毫的縫隙。下落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要在預定高度分秒不差地展開巨傘拉住正在向流星一樣砸向地面的重達三噸的返回艙。面積達1200平方米的巨傘,只能由紡織廠特殊加工,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破損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個縫紉女工一年只能做出一副。現在很多人還不知道,當時飛船中大部分的重要部件都沒有備份,質量必須確保萬無一失,就連極小概率的失誤都不允許出現。這背後是全國110多家科研院所、3000多個協作單位,數十萬科研人員近十年的全部心血。
「神舟一號」進入太空,飛行21小時後返回地球,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此次飛行試驗成功驗證了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 考核了飛船系統的艙段分離技術、調姿制動技術、升力控制技術、防熱技術和回收著陸技術等五大關鍵技術的可靠性,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次「零」的突破。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原院長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 戚發軔:我們從太空回來那些技術我們經過地面試驗,做的應該說是完美無缺突破了。而且很過硬。「神舟一號」,是我們載人航天圓滿的第一步,從無到有。
從「神舟一號」發射成功,中國開始了圓夢九天的壯麗起飛。在隨後的幾年中,神舟二號、三號、四號無人實驗飛船全部獲得成功。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航天員駐留,這一系列激動人心的太空活動標誌著中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載人航天體系,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基礎技術的國家。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 「神舟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神舟四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09時0分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