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總師講述新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次

2020-12-07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近日,中央電視臺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記錄了新中國砥礪前行的奮鬥歷程,見證新時代開拓創新的精神力量。其中,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戚發軔院士、張柏楠總師、楊宏總師為大家介紹了中國載人航天取得舉世矚目成績的背後故事。

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992年9月21日,中央決定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工程代號「921」。作為我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最終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表示,第一步叫載人飛船階段,第二步叫空間實驗室階段,第三步就建立自己的空間站。人上去回來並不是目的。人上去不僅要回來,而且回來之前能夠在艙外活動,能夠修理組裝空間站。

留給中國航天人的時間十分緊迫,面對「爭八保九」的軍令狀,就是爭取1998年,確保1999年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戚發軔院士認為,按照程序,地面試驗做完了後暴露的問題,解決了再重新設計一個,那才能夠叫上天的正樣。(1998年)11月份了,明年(1999年)發射就要來不及,把地面做試驗的這個飛船改裝成為一個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還是有根據的。載人航天人命關天,但是也需要有一點大膽。

飛船不僅要經受零下100多度的嚴寒,還要在返回時耐受大氣摩擦產生的2000多度的炙烤,飛船外殼不能有絲毫的縫隙。下落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要在預定高度分秒不差地展開巨傘拉住正在向流星一樣砸向地面的重達三噸的返回艙。面積達1200平方米的巨傘,只能由紡織廠特殊加工,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破損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個縫紉女工一年只能做出一副。現在很多人還不知道,當時飛船中大部分的重要部件都沒有備份,質量必須確保萬無一失,就連極小概率的失誤都不允許出現。這背後是全國110多家科研院所、3000多個協作單位,數十萬科研人員近十年的全部心血。

神舟一號進入太空,飛行21小時後返回地球,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此次飛行試驗成功驗證了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 考核了飛船系統的艙段分離技術、調姿制動技術、升力控制技術、防熱技術和回收著陸技術等五大關鍵技術的可靠性,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次「零」的突破。

戚發軔院士強調,從太空回來那些技術我們經過地面試驗,是完美無缺突破了,而且很過硬。神舟一號是我們載人航天圓滿的第一步,從無到有。

從「神舟一號」發射成功,中國開始了圓夢九天的壯麗起飛。在隨後的幾年中,神舟二號、三號、四號無人試驗飛船全部獲得成功。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航天員駐留,這一系列激動人心的太空活動標誌著中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載人航天體系,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基礎技術的國家。

第一艘載人飛船順利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搭載著航天員楊利偉順利升空。神舟五號在軌運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鐘安全著陸,中國人的首次太空之旅順利完成。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神舟五號作為我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考核了飛船載人環境,獲取了航天員空間生活環境和安全的有關數據,全面驗證了工程各系統工作性能。與神舟系列的無人飛船不同,保障航天員的安全成了神舟五號研發工作的重中之重。無人飛船中使用的技術,面臨著一系列改造。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表示,我們當時衛星裡邊經常用的這種叫火工品,就是用火藥來驅動的一些產品。它是非常可靠,但是這些火藥會洩露一氧化碳。這些一氧化碳就會導致航天員中毒。因此解決安全性的同時,還不能影響可靠性。這件事是一件涉及面比較廣,而且難度也是非常大的一件事。

從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試飛成功,到2003年10月載人飛船試飛成功,我國僅用了四年時間就完成了從無人到載人的跨越。按照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規劃,接下來的第二步,就要突破航天員的太空行走。

2008年,神舟七號搭載了三名航天員升空。太空行走要打開艙門,首先要解決壓力釋放的問題。國際空間站一般都有一個專門的氣閘艙來完成這項工作。而神舟七號則要在空間有限的生活艙內完成這個挑戰。

張柏楠認為,這個軌道艙又是生活艙,航天員的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都在軌道艙。所以這裡有很多的東西,可能都會往外失氣。要想把壓力降到跟外邊真空環境一樣的話,都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在充足預案準備下,航天員翟志剛最終順利打開了艙門,五星紅旗在太空飄揚,中國人順利完成了第一次太空行走。隨後,中國的載人航天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挑戰。2012年,神舟九號三名航天員首次驗證手控交會對接技術;2013年,神舟十號三名航天員實現在軌飛行15天;2016年,神舟十一號兩名航天員在軌飛行首次達到30天,順利完成太空中期駐留試驗。按計劃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建成長期載人的大型空間站,將實現長期載人三人的設計目標。

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

神舟五號飛船圓滿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階段任務圓滿收官。第二階段最核心的任務就是空間交會對接。天宮一號作為一個全新的載人太空飛行器,既要作為交會對接的目標飛行器,又要實現從單一太空飛行器飛行,到多太空飛行器在軌對接、組合體飛行的跨越,還要具備空間實驗室平臺能力,確保航天員駐留安全,保障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表示,天宮一號首發必須成功,而且要長期在軌運行,還要接納三次飛船訪問,多個航天乘組的進入,還要完成多個任務目標,這是面臨的最大的技術難點。

天宮一號升空32天後,迎來第一個來訪者神舟八號,兩個七八噸重的太空飛行器,從相距上萬公裡的不同軌道,以每秒7.8公裡的速度趕赴約會。對接時,相對速度不能超過每秒0.2米,橫向偏差不能超過18釐米。交會對接技術是發展載人航天必須攻克的基礎技術,是航天大國秘而不宣的核心技術,只能自主創新,自我突破。

楊宏認為,兩個太空飛行器的機、電、熱,各個專業系統要有機地融為一體,就相當於一個1加1要等於1。分離的時候,兩個太空飛行器還要各自成為獨立的飛行器。11項關鍵技術在天宮一號得到了突破和掌握,將全面應用到空間站。

天宮一號突破和掌握了在軌太空飛行器組合體控制和管理技術、大型密封艙壁板製造技術、精確姿態控制的控制力矩陀螺技術、可補加推進劑的金屬膜盒貯箱技術等多項空間站關鍵技術。2011年11月3日,飛控大屏顯示,12把對接鎖準確啟動,上千個齒輪和軸承同步工作,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緊緊相牽,對接成功!隨後兩年中,天宮一號又成功完成了和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的交會對接和相關任務。2016年3月16日,在軌飛行1630天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進入軌道衰減期。

作為我國航天領域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國家重大工程,載人航天工程目前已成功發射11艘神舟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這些均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實現了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空間出艙到交會對接,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從航天員短期飛行到中期駐留、推進劑在軌補加等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第二步任務取得全面勝利,工程全面邁進第三步空間站建設時代。

來源:央視網

整理編輯:胡瀟瀟

責編:邵素芝

相關焦點

  • 航天三院科技委張鋒總師為西電師生講述系統工程
    為進一步深化「四史」學習教育,提升學習內涵,11月17日下午,應西電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邀請,79級校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張鋒總師回到母校,為空間學子帶來航天金課——《淺談系統工程》,西電空間院委副書記盧毅以及師生代表共計80餘人參加了活動,活動由李小平教授主持。
  • 聽院士講述流體力學與新中國航空航天的故事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餘闖)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近日舉行「祖國,我愛你」主題活動,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春作「身邊的流動」主題報告。
  • 戚發軔:一部簡寫版的新中國航天史
    回憶起中國航天的飛速發展,戚發軔有喜悅,也有時不我待的急切。王斯敏攝  如果有人為戚發軔立傳,這部傳記看起來一定像一部簡寫版的新中國航天史。  這位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總設計師,幾乎從未錯過任何一個航天事業的重大節點:新中國第一發飛彈「東風一號」,新中國第一枚三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新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新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新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據說,他的名字是遼寧復縣西瓦村一個私塾先生起的,等他上了中學之後才知道,「發軔」的意思是「新事物開始出現」。
  • 中國何時載人登月?總師給出定心丸:僅僅是時間問題
    最近,中國航天再次放出了巨大的好消息。中國航天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白楠對外界表示:「中國的載人登月研究從未間斷。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到了今天,我國已經逐漸具備了載人登月的能力。只要假以時日,這一目標必然實現。」對於中國載人登月的計劃,張白楠給廣大的國人吃了個定心丸。
  • 中國航天總師正面回應:美國技術未達中國標準
    文/白夜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逐漸具備了探索宇宙空間的能力,而航天技術中最優秀的成果之一便非空間站莫屬。除過蘇聯之外,目前還沒有哪國擁有獨立的空間站,唯一的空間站便是國際空間站。近年來,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同樣迅猛,我們的航天空間站計劃正在進行。
  • 嫦娥五號登月取樣,中國載人登月啥時候能實現?總師:時間問題
    實際上,在我國航天科技發展的今天,實現探測器登月取土已經不是難事,大家更為關注的是中國的載人登月何時實現。要知道,美國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阿波羅計劃已經實現6次成功登月,而我國至今還未完成一次。 對於這個大家更為關注的問題,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系統設計總師張白楠就曾當面回應:「中國的載人登月研究從未間斷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1.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孕育出的偉大精神載人航天事業,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長期關注的一項偉大工程。曾經,航天大國的俱樂部裡,沒有中國的席位。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我們黨以長遠眼光和非凡膽略,毅然決定研製「兩彈一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就明確把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納入「863」高技術發展計劃。
  • 載人航天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載人航天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與航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  載人航天精神的提出  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根據時任副總理聶榮臻的提議,經毛澤東、周恩來批准,確定國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  1. 載人航天的開始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科院和七機部第八研究院同一時期提出了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設想即曙光一號計劃,所屬項目名稱為714工程 ,計劃在1973年送兩名太空人進行航天發射,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經濟能力的不足的因素導致計劃最終流產,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初嘗試。
  • 航天時事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運抵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5月15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順利運抵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並在此舉行了歡迎及交接儀式。後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人員將對返回艙試驗艙帶回的相關數據及空間實驗成果開展進一步採集和研究分析。(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載人航天」)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開發和製造的面向中國空間站運營及未來載人探月需求而研發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器
  • 太空叉第一次正式載人航天即將啟動,商業載人航天時代已經來臨!
    命名為「韌性」的「龍」號飛船將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的39A號發射場升空。事實上,這並不是SpaceX第一次載人航天了。在今年5月份末的時候,SpaceX就進行了一次載人航天,不過那次是真人飛行試驗。那次的任務圓滿成功,「龍」飛船的性能得到了驗證和肯定。
  • 嫦娥二號總師:探火星後探金星 2025載人登月
    在日閃召開的「2010年航天工程育種論壇」上,我國「嫦娥二號」衛星總師、總指揮顧問葉培建院士向大家勾畫了自己眼中的深空探測時間表: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2025年實現首次載人登月。葉培建所設想的我國深空探測戰略是按月球探測、行星際探測兩大主線開展探測活動。
  • 戚發軔:新中國航天史的譜寫者與見證者(上)
    他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航天史的譜寫者與見證者。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宙學院的名譽院長,戚發軔幾乎沒有錯過我國航天事業的每個重要節點。從飛彈到運載火箭到人造衛星再到試驗飛船最後到載人飛船,他或參與或設計或主導,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航天史的譜寫者與見證者。「靠人不如靠自己!」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_國際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新華社髮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發作者:熊杏林 申紅心(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員)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 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載人航天,是中華民族攀登現代科技高峰新的標誌性工程,是新中國建設成就新的重要象徵。50年代:蘇聯送給我們兩枚飛彈,中國領導人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聲音我國載人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為保密起見,用「國防航空工業」這個詞來代表火箭飛彈和後來的航天事業。1956年3月14日,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會議,決定按照錢學森的建議,由他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機構。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五院宣告成立。新中國飛彈、航天事業也由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57年12月24日,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專列抵達北京。
  • 航天放飛中國夢,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航天生物產業取得輝煌成果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從1949到2019,這70年裡,我們見證了中國從落後到強大,從貧窮到富有。一代代人的努力,為國家發展留下了一串串輝煌的足跡,鑄就了中國各項事業發展的壯麗篇章,國家進入了繁榮昌盛的新時代。這70年裡,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邁進。然而,我國居民的健康狀況還遠不能達到實現全面小康的需要。
  • 天儀研究院:讓航天觸手可及
    同時,國內商業航天也開始起步,2015年我國有限度地放開了航天市場,航天市場向民營企業打開了大門,被稱為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  天儀研究院的CEO楊峰從小就熱衷於天空探索,曾為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鬥導航等眾多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提供產品和服務。看到發達國家商業航天領域飛速發展,他對我國商業航天現狀憂心忡忡,經朋友介紹,楊峰找到了同樣熱愛航天的任維佳。
  • 張榮橋總師回西電講述火星探測工程
    西電學子要以張榮橋總師等傑出校友為標杆和楷模,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成為各行各業的接續奮鬥者和傳承者,在推進偉大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籌劃10年,攻關6年,初戰告捷,來之不易」。在分享了「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視頻集錦後,張榮橋的話語擲地有聲。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簡介  1992年9月21日,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技術最複雜,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重點工程,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1992年起步,從無人飛行到載人航天,從飛天夢圓到艙外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今天帶您走進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1992年9月21日,中央決定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工程代號「921」。作為我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最終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