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發軔:一部簡寫版的新中國航天史

2021-01-15 南方新聞網

  回憶起中國航天的飛速發展,戚發軔有喜悅,也有時不我待的急切。王斯敏攝

  如果有人為戚發軔立傳,這部傳記看起來一定像一部簡寫版的新中國航天史。

  這位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總設計師,幾乎從未錯過任何一個航天事業的重大節點:新中國第一發飛彈「東風一號」,新中國第一枚三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新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新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新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據說,他的名字是遼寧復縣西瓦村一個私塾先生起的,等他上了中學之後才知道,「發軔」的意思是「新事物開始出現」。

  2010年,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4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戚發軔的發言最長。「很多人準備了稿子,我沒準備。」他記得當年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可以連續講幾個小時,說到關鍵處,會有淚盈於睫。

  別人都可以去,只有戚發軔不能去

  「東風二號要加大射程、提高運載能力。但我們當時確實沒有經驗,1962年去酒泉基地發射時,點火不久就掉下來了。那時候對我們刺激特別大,你說辛辛苦苦幹了這麼多年,上去眼瞅著就掉下來了。當時我們覺得無地自容,覺得對不起國家對不起黨。」

  1957年,北航畢業、剛剛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中國首個專門研究飛彈和火箭的研究院)的戚發軔,從來沒見過飛彈。

  「當時沒有學飛彈專業的人啊,只能找學航空的人。我們是搞飛彈的單位,但很少有人見過飛彈。」這個百十人的飛彈骨幹隊伍裡只有一個人見過飛彈、研究過飛彈,這就是五院(今空間技術研究院)第一任院長錢學森。

  一個簡陋食堂成了教室,老師是錢學森,學生是包括戚發軔在內的新分配大學生,課本是錢學森自編的《飛彈概論》。除了自力更生,當時還有援助中國的蘇聯專家在,也算是一個「拐棍」。雖然創業艱難,但是幹勁無窮。

  1958年,好消息來了——研究飛彈的年輕人可以到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只是蘇聯人不接受軍人到軍事學院學習,他們只好脫下軍裝,準備通過高教部去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但不久,一個壞消息也來了——蘇聯方面再次通知,別人都可以去,只有戚發軔不能去!

  「我都準備好了——婚也結了,衣服也做好了。但是不能去。因為什麼呢?因為我是學總體的,其他搞強度的、搞工藝的、搞材料的、搞氣動的都可以去,只有搞總體技術的人不能去——怕獲取核心技術。」

  所謂「總體技術」,在航天技術裡是指用最可靠的技術、最少的代價、最有利的配合、最有遠見的前瞻性,制定出最可行方案的一種系統工程方法。通俗地說,學總體的人就是準備幹總設計師的人。飛彈技術涉及國家核心利益,蘇聯人怎麼會讓一個中國人去觀其全局,然後再研製出自己的系統呢?戚發軔受的打擊不小。

  但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面。由於中蘇關係惡化,不久蘇聯專家也全部撤出了中國,並帶走了有關資料。當時首枚飛彈「東風一號」已經在研製中,這種不負責任的突然「撒手」,從小處講是要留下一個「爛尾工程」,從大處講是想人為切斷中國的飛彈研究進程。

  「這件事對我個人、對我們航天戰線來講是莫大的刺激,既是一種屈辱,也是一種激勵。『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就從那時候開始——靠別人靠不了啊,只能靠自己。」

  蘇聯專家曾留下這樣的警告:作為推進劑的「液氧」,必須用蘇聯的,中國的「液氧」雜質太多。中國人不服,「液氧」的沸點是-183℃,怎麼從蘇聯運?如果不全程高壓就變成「氣」了,這是在設障。他們堅持用自己生產的「液氧」發射,到底把「東風一號」送上了天。

  「東風一號」用了蘇聯的圖紙資料,「東風二號」就完全沒有任何經驗可借用了。「東風二號要加大射程、提高運載能力。但我們當時確實沒有經驗,1962年去酒泉基地發射時,點火不久就掉下來了。那時候對我們刺激特別大,你說辛辛苦苦幹了這麼多年,上去眼瞅著就掉下來了。當時我們覺得無地自容,覺得對不起國家對不起黨。」這次發射失敗在當年是機密,戚發軔和同事帶著政治和技術上的雙重壓力回到了北京,再接再厲。兩年後,「東二」成功發射了。

  「東二」算是中國人自主研製的第一枚飛彈。過了這一關,中國飛彈和火箭研製之路才開始順利起來。「東二」發射的同年十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戚發軔接著就參加了「兩彈結合」。1966年十月份,兩彈結合成功。接下來的「東風四號」、「長徵一號」,他負責了結構和總體設計工作,都順利發射成功。

  這些成功留給戚發軔的印象都不如「東二」失敗那麼深。幾十年後,戚發軔在一次政協會議上說,「科學實驗要經得起失敗、寬容失敗,我們現在最大的壓力就在於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不允許失敗哪有人敢創新?」只有和航天相伴一生的人才能指出行業中癥結所在,戚發軔這段大實話在網上廣為流傳。

  德新社的報導寫道:中國人過去被大大低估了

  「搞衛星的和搞運載火箭的還不同。到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這一步,人家運載就完成任務了。當時一喊『星箭分離』,基地司令就一拍我肩膀——『小夥子,成啦!』我說不成,還得等著,還沒聽到《東方紅》

  樂曲呢。」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與「文化大革命」幾乎同時開始。就因為這個原因,在戚發軔接手總體設計工作之前,「東方紅一號」總負責人的崗位已經幾易其主。

  前幾任分別是趙九章、錢驥、孫家棟。趙九章因為「文革」的不公平待遇而自殺,錢驥、孫家棟則因為莫須有的原因而被迫卸任。當時掌權的「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提出了一個辦法——按「巴黎公社」原則,普選負責人。投票結果,戚發軔票數最多,當了一個不倫不類的「組長」。

  技術壓力非常大。衛星天線要做展開試驗,但當時既沒有設備也沒有試驗場地。設備只能自己改裝,場地是向中科院力學所借的一間倉庫。這種實驗危險性大,衛星天線一旦折斷就會傷人。戚發軔只能給同事們每人找個了包裝箱蓋兒當護板,從縫隙裡觀察衛星旋轉時天線的反應。就這樣找到了天線折斷的癥結。

  更大的壓力是政治壓力。第一顆衛星,第一次上天,還要播放歌曲,播放的還是《東方紅》!這種壓力若以戚發軔大實話版本演繹就是:「(衛星)要是唱著東方紅掉下來了,這不相當於紅太陽掉下來了麼?這簡直是殺頭之罪。」

  所有的相關人都加入了這場有關《東方紅》的討論,也包括錢學森。有人提議加一個過載開關,衛星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就接通播放東方紅,達不到就不接通。有人不同意這個提議:過載開關也是新的,可靠性如何保證?萬一該接通時不接通怎麼辦?最後,錢學森只好把這個問題帶到北京,請周總理決定。

  1970年4月14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接見了錢學森、任新民、楊南生、戚發軔等一行。在聽完匯報後,周恩來點了戚發軔的名字。

  「衛星可不可靠呀?」「可靠。」「上天以後,《東方紅》會不會變調?」

  戚發軔沉吟了一下,「凡是能想到的,凡是地面能做實驗的,我們都做過了。」

  「那這樣吧,你們回去寫個報告,交中央政治局討論決定轉場時間。」

  這下戚發軔緊張了,大實話也上來了:「總理,不行啊。衛星與運載火箭已經對接、水平放在運輸車上等著轉運到發射陣地了。我們只做了四天四夜橫放試驗,電解液不漏。再久了就無法保證電解液不漏。」

  「為什麼不多做幾天試驗呢?」

  語氣已略帶責備。

  戚發軔馬上回答:「原因在我,是我們搞總體的沒有向負責電池的人提出這樣的要求。」

  周恩來當時說了一段話,至今戚發軔還能一字不落地重複:「你們搞總體的人,應該像貨郎擔子和赤腳醫生那樣,要走出大樓,到各研製單位去,把你的要求老老實實告訴人家,讓人家知道應該怎樣做工作。」當向記者談及這段話時,這位在研製「東方紅」過程中曾暈厥、曾闌尾穿孔、曾被抄家的總設計師真誠地說,「我很服氣。」

  報告仍舊得寫,不過有了「四天四夜」的限制,一切就要從速。當夜的國防部大樓,若干辦公室通宵亮燈——任新民負責運載火箭的一級二級報告,楊南生負責運載火箭三級報告,戚發軔負責衛星報告。三人寫完要交錢學森,錢學森改後要交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羅舜初改後要交國防科委主任王炳璋,王炳璋改後要在15日凌晨6點前送到周恩來手中。層層接力終於換回了一個重大批示——「政治局同意衛星發射安排」,也換回了一個重大要求——「萬無一失」。

  1970年4月24日9時35分,「長徵一號」載著「東方紅一號」直上雲霄。一聲「衛星入軌」,全場沸騰。

  除了戚發軔。「搞衛星的和搞運載火箭的還不同。到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這一步,人家運載就完成任務了。當時一喊『星箭分離』,基地司令就一拍我肩膀——『小夥子,成啦!』我說不成,還得等著,還沒聽到《東方紅》樂曲呢。」

  酒泉發射基地已是一派狂歡景象,祝捷大會馬上開始。有人喊,「戚發軔,上去說兩句啊!」他只是沉默地坐在那裡。十五分鐘長似一個世紀,9點50分,國家廣播局來電:「收到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格外清晰洪亮。」他仍舊忍著,一言不發。

  90分鐘後,衛星繞地一周,新疆喀什站報告:收到太空傳來東方紅樂曲。萬千感情瞬間決堤,他站起來大喊一聲:「我們成功了!」已是哽咽難言。

  新華社馬上發出喜報,天安門廣場上手握毛主席語錄的人們開始狂歡慶祝,街道和鄉村的百姓團團圍坐在收音機旁收聽《東方紅》,《參考消息》將所有外媒報導集中了一整版,其中德新社的報導寫道:中國人過去被大大低估了。

  那一天如在眼前,滿頭鶴髮的老科學家說起來,眼中儘是氤氳之色。「真不容易啊,那時候的負責人沒有任命,也沒有人在乎這個,就憑著一股愛國熱情幹。」在一個派別林立、人心複雜、氣氛壓抑、組織渙散的特殊背景下,一群知識分子竟被「家國天下」這麼形而上的理想緊密地集合在一起,如何不算一個奇蹟。

  幾十年後,當這段歷史要刻在為紀念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四十周年而建的「百星牆」上時,人們竟不知該在「總設計師」一欄中填上誰的名字。為了確定這個問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領導提出了一個原則:發射時誰負責誰就是總師。按照這個標準,總師是戚發軔。

  戚發軔說,我不同意。「『東方紅一號』當年沒有任命總師,只有前僕後繼的科學家群體。即使寫一個人,也應該是孫家棟。」「百星牆」最後刻上了戚發軔和孫家棟兩個人的名字。

  他很少說這樣有些「煽情」的官話,絕大多數時候,都是這樣的大實話:「他們老讓我講,我說我沒啥可講的,我就是『第三個饅頭』,前面人家都幹那麼多事了。」

相關焦點

  • 戚發軔:新中國航天史的譜寫者與見證者(上)
    他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航天史的譜寫者與見證者。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宙學院的名譽院長,戚發軔幾乎沒有錯過我國航天事業的每個重要節點。從飛彈到運載火箭到人造衛星再到試驗飛船最後到載人飛船,他或參與或設計或主導,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航天史的譜寫者與見證者。「靠人不如靠自己!」
  • 戚發軔院士對話南開師生 講述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
    10月10日,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這位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人」,結合一生所伴的航天事業,向200餘名南開師生講述了「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2020年,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為2024年建成中國空間站打下了堅實基礎;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升空,意味著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即將完成,服務範圍覆蓋全球;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今年年底,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到月球進行月壤採集並返回地球……60多年來,一步一個腳印,戚發軔院士講述了中國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的奮鬥歷程
  • 研究院總師講述新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次
    近日,中央電視臺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記錄了新中國砥礪前行的奮鬥歷程,見證新時代開拓創新的精神力量。其中,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戚發軔院士、張柏楠總師、楊宏總師為大家介紹了中國載人航天取得舉世矚目成績的背後故事。
  • 戚發軔:中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的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這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和青島出版集團主辦,青島市即墨區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圖書館、首頁傳媒、商周刊具體承辦,是青島市即墨區為民辦實事項目及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 著名航天工程專家戚發軔:每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的工作幹好就是愛國
    2月24日消息,中紀委網站採訪我國著名航天工程專家戚發軔,談及愛國,戚發軔稱」每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的工作幹好就是愛國「。 戚發軔:我這一輩子工作的幾次大的變動,都是根據國家需要。每次轉行我都是堅決服從,其中的原因還得從歷史說起。我1933年出生於遼寧,1945年之前在日本侵佔的時候當過亡國奴,感到國家受人欺侮。1945年東北解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0年就爆發抗美援朝戰爭,我又接近第一線。當時,志願軍的傷員從朝鮮乘船被送到大連,我們中學生參與運送傷員。
  • 即墨古城大講堂預告|戚發軔:我的航天情結
    當今時代,航天技術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從「東方紅一號」升空到現在,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穩、邁得遠,正在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親歷了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國家的過程,見證了中國航天人的使命之重與崇高之志。
  • 戚發軔:航天科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有很大作用的
    戚發軔:航天科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有很大作用的2017-08-24 15:39 來源: 科普中國 航天科學要去做的,當然它不是今天就為老百姓的生活創造財富——戚發軔人物百科:戚發軔(1933.4.26-)。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遼寧省復縣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系,分配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1976年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衛星和飛船的研製,曾任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同時擔任過多個衛星型號和飛船的總設計師。
  • 向科學家致敬|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當時間進入1999年,「神舟」首飛又被列入當年中央提名的澳門回歸、新中國成立50周年閱兵慶典這三件大事之一。面對緊迫的時間和當時薄弱的技術儲備,戚發軔與飛船研發團隊選擇了既穩妥又「冒險」的方案,保留了確保飛船返回中國境內的分系統,去掉了與此無關的分系統,一個簡化的方案。
  • 戚發軔院士: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愛國—資訊—科學網
    人類的生存空間已經由陸地、海洋、天空(大氣層以內),拓展到了第四空間——天(大氣層以外)。國家主權現在有領土、領海、領空,將來還要有領天。 戚發軔對胡錦濤同志在「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成功後的講話記憶猶新:「無垠的太空是全人類的財富,探索太空是全人類的追求。」太空資源是屬於全人類的,所以中國人也要去探索太空,這是我們的追求。
  • 戚發軔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7日建議,要把航天工程育種納入載人航天及空間站計劃,協調利用好中國空間搭載試驗機會,為空間誘變機理和航天工程育種研究提供一個長期的科學試驗平臺。   中國「2011年航天工程育種論壇」當天在北京開壇,戚發軔做主題報告時作上述表示。
  • 戚發軔:不怕輸在起跑線上
    本報記者 邱晨輝 實習生 鄭雅楠 《 中國青年報 》( 2014年08月11日 12 版)
  • [人物]戚發軔
    戚發軔,1933年4月26日出生於遼寧省復縣,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顧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 。 1957年戚發軔從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
  • 神舟五號核心建設者戚發軔:伏櫪者志在太空
    戚發軔曾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艘飛船神舟一號、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的核心建設者。如今,戚發軔已退居二線,負責規劃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的後續工作。同題問答1.這十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 神舟一號20周年|戚發軔:一生難忘神舟情
    戚發軔院士身上有太多的光環。他是中國航天界的元老,著名的「航天十八勇士」之一。他也是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親手把楊利偉送上太空。在神舟一號飛船發射20周年之際,我們有幸對戚發軔院士進行了獨家專訪。言談中,戚院士無時無刻不透露出謙遜和真誠,更表達了對於中國航天事業矢志不渝的追求。
  • 戚發軔:把「先天不足」的神舟一號送上天
    上世紀90年代,戚發軔在俄羅斯拜科努爾發射場參觀聯盟號飛船發射時,深感印象深刻。  這一幕震撼了戚發軔:「將來我送中國航天員上太空時,能作出這樣的承諾嗎?」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時任航天工業總公司五院院長的戚發軔,承擔起神舟飛船總設計師的重任。工程制定了確保1999年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的目標。面對日益臨近的發射期限,戚發軔壓力山大。
  • 二十年,「神舟之父」戚發軔深情回憶「神一」往事
    在廣州高新區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高峰會議上,廣州日報記者獨家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神舟一號是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來之不易,」回憶起神舟一號的往事種種,這位86歲高齡的「神舟之父」眼底裡都是擋不住的光芒,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1992年,黨中央正式批准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隨後載人飛船立項,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
  • 戚發軔院士做客即墨古城大講堂:中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到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戚發軔>院士以「我的航天情結」為題,從「天」是什麼、為什麼要「上天」、如何「上天」等方面,結合中國航天的發展史,講述中國在從一無所有到成為航天大國的過程中,航天人是如何自力更生、勇於攀登的。
  •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即墨古城講述:中國航天大國故事
    魯網9月12日訊(記者 於建軍)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這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和青島出版集團主辦,青島市即墨區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圖書館、首頁傳媒、商周刊具體承辦
  • 孫家棟戚發軔等老一代航天人憶崢嶸歲月
    「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之一的戚發軔說,「我們和毛主席一塊兒看到了東方紅衛星,聽到了播放東方紅樂曲,感覺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事業。」一切幾乎從零開始。「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上」「不僅要幹出來,更要幹好,確保成功」……這是當時研製「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真實寫照。
  • 中國航天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奮鬥史,為了夢想奮鬥吧
    東方紅一號標誌著中國航天的新紀元,1970年4月24日是一個值得被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銘記的日子。2003年10月15日對中國航天史意義重大,駕駛著「神舟五號」飛船的楊利偉從一名戰鬥機飛行員到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太空人,讓國人的航天夢從此開啟了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