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航天工程專家戚發軔:每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的工作幹好就是愛國

2021-01-09 觀察者網

2月24日消息,中紀委網站採訪我國著名航天工程專家戚發軔,談及愛國,戚發軔稱」每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的工作幹好就是愛國「。

聆聽大家系列訪談——

著名航天工程專家戚發軔:每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的工作幹好就是愛國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為國防建設、為強國做奉獻是我們一輩子的目標」

問:您在大學學的是飛機製造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去研製火箭;1968年,被「點將」參與研製東方紅衛星;1992年,在您59歲時,又改行去做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您如何看待您職業生涯中的一次次轉行與創業?

戚發軔:我這一輩子工作的幾次大的變動,都是根據國家需要。每次轉行我都是堅決服從,其中的原因還得從歷史說起。我1933年出生於遼寧,1945年之前在日本侵佔的時候當過亡國奴,感到國家受人欺侮。1945年東北解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0年就爆發抗美援朝戰爭,我又接近第一線。當時,志願軍的傷員從朝鮮乘船被送到大連,我們中學生參與運送傷員。這些傷員都是被美國飛機掃射、轟炸的,場面讓人不忍直視,自己很受刺激,留下了刻骨銘心印象。

國家不強盛,就會受人家的欺負。所以,那個時候我就下決心一定要為強國做點貢獻。當時意識到造飛機可以強國,所以就立志一定要去學航空、造飛機,建設國防。

抱著這樣的願望,我1952年到北京學航空。1957年大學畢業,當時國家成立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很需要人,我就被分配到五院研製飛彈和運載火箭。學的是航空,讓我去搞飛彈,但都是為了國防,所以我也沒有什麼猶豫。1968年,國家成立新的五院,又把我調去,之後就一直在五院搞衛星。

到了1992年,國家立項搞載人飛船,確定飛船的工作由我們五院來做。那時我已經59歲了,我想應該由年輕人來擔任總設計師。但當時有一個特殊情況,人才斷層。經過實踐鍛鍊的人,基本上都是我這麼大的歲數。中間隔一段就是很年輕的人,他們學歷很高,思維活躍,但是沒經過實踐的鍛鍊。最後領導還是希望我來任總設計師。

當時我的顧慮確實還是比較多。一個是覺得歲數到了。第二個,載人航天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對可靠性、安全性要求特別高。我當年到過前蘇聯,看過人家的飛船發射。飛船發射之前,總設計師要跟航天員講,我們一切都準備好了,你們一定能安全回來,最後還要籤字。這個場面我印象非常深刻。當真正要我做飛船總設計師的時候,我就在想,將來送我們自己的航天員上天之前,我能說這句話嗎,我能籤這個字嗎?這對我來說壓力很大,自己確實有顧慮。但是,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為國防建設、為強國做奉獻是我們一輩子的目標。那麼現在國家需要了,雖然面臨著很多的挑戰,也有很大的風險,最後還是服從了組織的決定。

戚發軔中紀委網站專訪

「不管是社會的進步,還是科學的進步,就是靠一些人。這些人有他的理想,有他的信念。理想信念促使他們遇到困難了也去幹,甚至犧牲了也在所不惜」

問:建國初期,在多方麵條件都很困難的情況下,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和支持航天事業,航天人付出了巨大的艱辛甚至犧牲。您認為,是什麼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堅持不懈地探索和奉獻?

戚發軔:社會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但是要有進步,就要有人去奉獻、去犧牲,這是人類發展具備的本性。所以,一項事業總要有先驅者。

革命也是要付出犧牲的。我們很多革命先烈,他明知道要死,但依然走上革命道路。我到南京雨花臺,解說員跟我講,很多烈士家庭出身挺好,個人學歷也挺高。他們如果不革命,不僅可以活下來,而且可以活得很好;而選擇革命不僅安逸的生活沒有了,還要面臨很大的危險。但是為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他們犧牲自己去革命。

搞科學也是這樣的,要推動科學進步,你總是要去做一些付出與奉獻。當年西方衝破宗教束縛的科學家,也是自己主動選擇了奉獻與犧牲。所以,我想我們搞科技的人也應該為了社會的進步,付出自己的勞動與犧牲。

當然這裡還有人生理想信念的問題。比方說,對於我來講,我就是想為了國家的強盛,為了國防事業,我要去幹一輩子,為此我可以犧牲一些個人的東西。這就是我的理想信念。鄧稼先、錢學森當年為什麼要回國?就是因為愛國,有為國家做貢獻的理想和信念。

信念的力量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神舟五號發射之前,我們和楊利偉等航天員開座談會。我給他們說,你們放心,你們的安全一定會得到保障。但他們說,我們是殲擊機的駕駛員,我們每一次飛行、每一個特技動作,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做。危險我們不怕,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國家交給我的任務能不能完成得好。我聽了也很受感動。我覺得對於一個人來說,理想信念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它們,即使遇到很多苦難,你也無所畏懼。

探索太空、認識整個宇宙,是全人類的追求,中國人能不幹嗎,幹能不付出嗎?付出既要花錢,也要付出精力、時間,還要甘於默默奉獻,做無名英雄。所以,我就想,不管是社會的進步,還是科學的進步,就是靠一些人,這些人有他的理想,有他的信念,理想信念促使他們遇到困難了也去幹,甚至犧牲了也在所不惜。

「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人的觀念要創新,體制機制也要創新」

問:在去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科技是國之利器,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那麼,您如何理解「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這句話?

戚發軔: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社會的進步就是靠科學來推動的。我覺得應該更加廣泛地來看科學這個概念,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也都屬於科學。例如,哲學是科學的科學,是最基本的認識論,哲學的發展對於科學的創新也很重要。

科技創新為什麼越來越重要?在我國科技進步的歷史進程中,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要解決有無的問題,二就是要解決趕和超的問題。現在我們在很多領域已經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但是要趕上國際科技前沿,乃至最終引領國際科技前沿發展,咱們的任務還很重。超越靠什麼,就得靠創新。這個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人的觀念要創新,體制機制也要創新。

同時,要大力發展科技,還要充分發揮咱們國家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要把各行各業、各個部門的力量集中起來,幹幾件大事情,充分帶動我國各個行業的科技水平。現在中央確實在抓這些事情,拿出了幾個大工程,像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大飛機工程等等,很了不起。

「中國的航天隊伍不僅年輕,還繼承了我們的航天精神,充滿奉獻意識」

問:您認為在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歷程中,中國處於哪個階段,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繼續努力?

戚發軔:咱們國家現在是航天大國,還不是強國。

成為航天強國,應該具有三個方面的能力。第一種能力叫進入太空的能力,能夠把東西送上去,這就是靠運載火箭。去年長徵五號發射,使我們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提高到25噸,我們就上了一個臺階。但將來如果我們的航天員要到月球上去,長徵五號還不夠,還得有重型運載火箭。

第二,是利用空間的能力,也就是太空飛行器的數量和水平。比方說衛星就是一種太空飛行器,中國現在已經發射一百多顆衛星了,但太空中有一千多顆衛星,我們佔十分之一。此外,我們現在還沒有建成空間站,還沒有探索火星。

第三,就是空間安全保障能力。我們在天上有衛星、有航天員,將來還會有空間站,我們要有保護它的能力。

從這三方面的能力來看,現在國際航天的格局叫作一超兩強三大。一超,美國仍然是超級強國;兩強,俄羅斯和歐洲是強國;三大,中國、日本、印度是航天大國。到2049年,也就是第二個一百年的時候,中國要成為科技強國,這就意味著中國航天在這三十年中要有大的跨越。這個挑戰應該說還是很嚴峻的。你要趕上人家,跟人並行,還要跑到人家前面去,這是很難的。所以,我們應該看到這些差距。但是我覺得還是有信心的。

問:您的信心來源於何處?

戚發軔:一是國家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總書記提出,「探索浩瀚的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習近平總書記還說,飛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

二是我們有充足的人才隊伍。中國航天領域有一大批年輕、有奉獻精神的科技隊伍,這是世界各國都沒有的。我們現在平均年齡是35、36歲,領軍人物就是45歲到50歲之間,這是財富。我2010年做了一個小的調查,當年美國阿波羅登月的時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技人員的平均年齡是28歲,具有戰鬥力和創新能力。2010年,他們的平均年齡是42歲。反觀中國的航天隊伍,這支隊伍不僅年輕,還繼承了我們的航天精神,充滿奉獻意識。

所以我覺得很有信心,我們一定能在第二個一百年成為科技強國,航天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並引領世界航天發展。

「一個人沒有愛是不會把你的寶貴東西拿出來的,有愛才有奉獻,一個人最大的愛是愛國」

問:2016年是我國航天事業60周年,60年中形成的航天精神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您是我國「兩彈一星」事業與載人航天事業的主要參與者,請問您如何理解中國航天精神?

戚發軔:60年了,別人問我說老戚,你覺得我們航天60年的成績在什麼地方?我說,現在往往我們只看到了物質成果,發射多少顆衛星,飛船又上天了,又探月了,但是還有兩個成果往往被忽略了:一個是人才;另一個就是航天精神,這裡面又包含三個精神。

一個精神是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核心是什麼,自力更生。什麼事情要想強大,要想發展,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這個我非常有體會,凡是你沒有的,誰也不會給你,或者給你了也不是先進的。

1999年中央提出了「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實際上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航天精神豐富、升華了,加上一個熱愛祖國。一個人沒有愛是不會把你的寶貴東西拿出來的,有愛才有奉獻,一個人最大的愛是愛國。但是愛國也並不是神秘高不可攀的,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的工作幹好了,我覺得就是愛國。那麼對於科技界的工作者,尤其是科技界的黨員來說,現在既然我們肩負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使命,我們就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一方面實幹,一方面還要創新,為國家科技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第三個精神就是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關於載人航天精神,我想了很久,後來我覺得,載人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特別,當國家有特別需要的時候,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科技工作者都要有這種特別的精神。載人航天工程有什麼特別的,我可以舉幾個例子。1992年,我們這個院待遇不高。在這個情況下,要組織一些人承擔「921」載人航天的任務,這很特殊。那個時候誰來承擔這項任務呢?有袁家軍、張柏楠、楊宏這幫年輕人。在特殊情況下,就需要有這些特殊的人,在這個崗位吃苦奉獻。2003年神舟五號要發射了,全國各個協作單位把所有工作人員都送到北京航天城進行總裝試驗。但SARS來了,為了保證上百人的安全,讓大家堅守崗位,我作為總設計師、總指揮就狠了狠心,規定從今天開始起,無論家在京內京外,我管吃管住,就是不能回家。在那種特殊情況下,大家都服從了這個大局。所以,在國家有特殊需要的時候,就得有這種特別的精神。

「沒有歷史的記憶,你就對民族的過去,對這個國家,甚至對你的父母也沒有那麼強烈的愛」

問:現在很多航天人都是80後、90後,您覺得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講,應該如何弘揚航天精神?

戚發軔:好多年輕人也問過我,說你看我們跟你們比有什麼差別?應該說,社會在進步,一代比一代強,這是規律。但是年輕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理解還不是那麼深刻。

為什麼中央確定每年的4月24日作為航天日,講得很清楚,就是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為中華民族復興來積聚力量。意思就是不要忘記歷史。我覺得中國能夠走到這一天,是幾代人奉獻了很多寶貴的東西的結果,這個歷史不能忘。

年輕人趕上了好時候,沒有經歷過苦難的歷史,但是不要忘記這段歷史。沒有歷史的記憶,你就對民族的過去,對這個國家,甚至對你的父母也沒有那麼強烈的愛。沒有愛,就不能奉獻。所以,我覺得這一點是年輕人缺的。年輕人不要覺得好像一切都是應該的,你要問問自己貢獻了什麼,你要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回報國家。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給我們的恩情。

「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情懷,是我感受最深的事情」

問:錢學森先生是您的工作啟蒙老師,親自給您上過《飛彈概論》課。在和錢學森等老一輩的科學家交往的過程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麼?

戚發軔:老一輩的科學家,都經歷過舊社會的落後與災難,處處挨打、處處受氣。他們對新中國、對國家的愛很深刻。錢學森在美國的生活、工作條件很好,但是他還是想回國,為此還被美國人軟禁了五年。他們為什麼要回來?因為愛國,要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貢獻。所以,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情懷,是我感受最深的事情。

另外一點,我覺得他們是戰略科學家,站得高,看得遠。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現在電火箭技術很熱,它的性能應該比化學原料大十倍。那麼中國最早誰提出來的?錢學森。四十多年前,錢學森在搞第一顆衛星的時候,他就要求我們五院幹這件事,說這件事以後有用,現在大家都知道這項技術的價值了。戰略科學家要看得遠。長徵五號的發動機,是1986年「863」計劃立的項,2016年才成功發射。所以,要想在第二個一百年之前實現科技強國的目標,現在就得做30年以後的事。有戰略眼光,才能夠推動我們科技進步。

「不忘初心。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是人民的兒子,都是群眾的公僕。把這個位定準了,一身輕鬆,力量無窮,不會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問:您1956年入黨,到今年黨齡已經61年了。作為一名老黨員,您如何看待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變化?

戚發軔:應該說十八大以後全面從嚴治黨的一切措施,我感覺是人民所盼,反映了群眾的願望。

我作為一個老黨員,經歷過歷史上各個階段,也感覺到早該如此了。我們經歷過五六十年代,聶榮臻老總當時為了保證我們搞「兩彈」的人不餓肚子,去募捐了一些黃羊肉、黃豆,明確只給科技人員吃,政工人員、行政人員、領導不能吃。一個食堂裡頭,我們科技人員能吃肉,人家領導不吃。這是共產黨人優良的作風。

我想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變化,大家都衷心擁護,也希望全面從嚴治黨繼續走向深入。

問:對於推進新形勢下的黨風廉政建設,您有什麼建議?

戚發軔:習近平總書記說,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一個社會既要有法律,也要有道德;人既要有他律,還要靠自律,自己管自己,這是更重要的。

人應該有一個高尚的道德,自覺地做應該做的事情。所以,我們現在要宣揚正氣,宣揚正能量,要正氣壓倒邪氣。社會風氣要正,讓人不敢做這個事情。此外,個人要有正氣,本身不想去做,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覺得二者不可偏廢,既要依法治國,把人管好;還要以德治國,提高道德水準,讓每一名黨員能夠自覺地按照黨員的要求來辦事。

問:請您為廣大黨員領導幹部題寫一段寄語。

戚發軔:不忘初心。記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人民的兒子,都是群眾的公僕。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所以,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我們是人民的兒子,是群眾的公僕。把這個位定準了,一身輕鬆,力量無窮,不會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採訪整理 孫燦 攝影 張禕鑫)

戚發軔寄語廣大黨員幹部

戚發軔簡介

戚發軔,1933年出生。1957年進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1967年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衛星和飛船的研製,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同時擔任過多個衛星型號和神舟飛船的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採訪札記:

孜孜為國,探索浩瀚星空

走進他的辦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桌子上、書架上、茶几上擺滿的書。在書山的後面,坐著一位和藹可親而又精神矍鑠的老人。北京冬日的陽光灑進他的屋裡,落在一摞摞書上,落在老人的銀髮上。他,就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工程師、尤其是航天領域的工程師,都極為嚴謹、理性,理性的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戚老講,要有愛,一個人沒有愛是不會把他最寶貴的東西拿出來的。

戚發軔深深愛著自己的老伴兒和家人。2001年,戚老的老伴兒不幸因病去世。正在承擔神舟四號任務的戚老顧不上悲傷,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因為他知道,看中國的太空人進入太空,是老伴兒生前最大的願望。老伴兒去世了好幾年,戚老仍不願搬進更寬敞的新房,甚至連老伴兒留下的物品他都力保原樣。他說,這樣子,就像她一直還在……與此同時,戚老也覺得自己虧欠她太多太多。戚老工作忙,沒太多時間照顧家人,平日裡一家老小上上下下,都是老伴兒去照料、去打理。對此,老伴兒毫無怨言。

兩個人能如此心甘情願地奉獻,是因為他們心中有著更大的愛。戚老說:「一個人最大的愛是愛國」。和他們那一代人一樣,戚老把一生最多的心血和汗水貢獻給了國家。在戚老心中,愛國是理所當然的,是不需要討論的。年幼時做過亡國奴,中學時目睹過志願軍傷員被美國飛機掃射轟炸的慘景,這些記憶帶給戚老刻骨銘心的印記。從此,「強國」成了戚老一生最為堅定的理想與信念。航天事業強度高、壓力大、責任重,但戚老始終甘之若飴,樂在其中。在採訪中,戚老向我們講述了當年搞兩彈結合時的往事。試驗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連帳篷都沒有,每天晚上只能睡在「地窩子」裡。所謂「地窩子」,就是在地上挖一個一米多深的大坑,在坑上面搭個支架,坑裡面再放一個大通鋪,幾十個人睡在一起。試驗要兩班倒,下夜班的人回去也不敢開燈,一個不小心,就睡到了別人的被窩……然而,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靠著大家的毅力與智慧,「兩彈搞成了,在國際上影響很大,厲害啊!」說罷,戚老笑得像個孩子。「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為國防建設、為強國做奉獻是我們一輩子的目標」。這是戚發軔航天事業的初心。能為此初心奮鬥一生,戚老是幸福的。

2017年2月20日,戚老走進中央紀委監察部機關,為機關800餘名黨員代表作了「學習航天精神,做黨的忠誠衛士」的專題報告。我有幸又一次在現場聆聽了戚老的講述。會場上,戚老的報告數次被我們發自內心的掌聲所打斷。我和同事們被戚老的事跡深深打動、感染、激勵……感動之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聲音突然湧入我的腦海:愛黨、愛國,使命、奉獻,這是航天人與紀檢人共同的特質,所謂同志,志同道合,心心相印。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從嫦娥奔月的飛天神話,到屈原「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天問,再到縱使粉身碎骨也要為後世闖出一條探天2道路的萬戶。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沒有停止探索茫茫宇宙的腳步。而中國航天人61年來的奮鬥與奉獻,讓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終於成為了現實。天穹之上,中國人在太空中留下了一百多顆衛星,把11名太空人成功送上太空;廣寒宮旁,「嫦娥」、「玉兔」展現著中華民族在21世紀新的創造力;湛湛青天,「天上宮闕」不再僅是詩人美麗的想像,更是中國人邁向更浩瀚宇宙的前哨……

而所有這些光榮與夢想,都離不開像戚老這樣的中國航天人,離不開他們一生的奉獻與付出。

他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中紀委網站 孫燦

相關焦點

  • 戚發軔院士: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愛國—資訊—科學網
    人類的生存空間已經由陸地、海洋、天空(大氣層以內),拓展到了第四空間——天(大氣層以外)。國家主權現在有領土、領海、領空,將來還要有領天。 戚發軔對胡錦濤同志在「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成功後的講話記憶猶新:「無垠的太空是全人類的財富,探索太空是全人類的追求。」太空資源是屬於全人類的,所以中國人也要去探索太空,這是我們的追求。
  • 戚發軔院士做客即墨古城大講堂:中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到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愛國、使命、奉獻,這是航天人的特質,而所有這些光榮與夢想,都離不開中國航天人的奉獻與付出。第一件大事,5月,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點火升空,搭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第二件大事,6月,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也是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
  •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即墨古城講述:中國航天大國故事
    魯網9月12日訊(記者 於建軍)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這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和青島出版集團主辦,青島市即墨區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圖書館、首頁傳媒、商周刊具體承辦
  • 神州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作客即墨古城 暢談中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戚發軔以「我的航天情結」為題,從「天」是什麼、為什麼要「上天」、如何「上天」等方面,結合中國航天的發展史,講述中國在從一無所有到成為航天大國的過程中
  • 戚發軔院士對話南開師生 講述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
    ,戚發軔院士講述了中國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的奮鬥歷程。戚發軔院士認為,我們需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不斷提升進入太空的能力、利用太空的能力、捍衛太空的能力。「這個航天強國夢,我們這一代人還沒能實現,需要新時代的你們接到肩上。」  「60多年來,中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的?」在戚發軔院士看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黨的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離不開航天人的努力。
  •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青島開講:今年四件大事表明中國走向航天強國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2日訊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這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和青島出版集團主辦,青島市即墨區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圖書館、首頁傳媒、商周刊具體承辦,是青島市即墨區為民辦實事項目及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做客即墨古城,暢談中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愛國、使命、奉獻,這是航天人的特質,而所有這些光榮與夢想,都離不開中國航天人的奉獻與付出。部分精彩觀點:  今年有四件大事,表明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已經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
  •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即墨古城大講堂開講:中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的
    中國山東網9月11日訊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戚發軔院士以「我的航天情結」為題,從「天」是什麼、為什麼要「上天」、如何「上天」等方面,結合中國航天的發展史,講述中國在從一無所有到成為航天大國的過程中,航天人是如何自力更生、勇於攀登的。
  •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青島開講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2日訊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戚發軔院士以「我的航天情結」為題,從「天」是什麼、為什麼要「上天」、如何「上天」等方面,結合中國航天的發展史,講述中國在從一無所有到成為航天大國的過程中,航天人是如何自力更生、勇於攀登的。
  •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青島開講:今年四件大事表明中國走向...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青島開講:今年四件大事表明中國走向航天強國2020-09-12 14 : 07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2日訊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這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和青島出版集團主辦
  •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做客即墨古城,暢談中國是如何從一無...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戚發軔以「我的航天情結」為題,從「天」是什麼、為什麼要「上天」、如何「上天」等方面,結合中國航天的發展史,講述中國在從一無所有到成為航天大國的過程中,航天人是如何自力更生、勇於攀登的。以「自力更生」為核心的航天精神和以「熱愛祖國」為核心的「兩彈一星」精神始終支撐著一代代航天人,激勵他們無私奉獻,艱苦奮鬥。
  • 戚發軔:一部簡寫版的新中國航天史
    一個簡陋食堂成了教室,老師是錢學森,學生是包括戚發軔在內的新分配大學生,課本是錢學森自編的《飛彈概論》。除了自力更生,當時還有援助中國的蘇聯專家在,也算是一個「拐棍」。雖然創業艱難,但是幹勁無窮。  1958年,好消息來了——研究飛彈的年輕人可以到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
  • 戚發軔:中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的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這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和青島出版集團主辦,青島市即墨區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圖書館、首頁傳媒、商周刊具體承辦,是青島市即墨區為民辦實事項目及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即墨古城大講堂預告|戚發軔:我的航天情結
    當今時代,航天技術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從「東方紅一號」升空到現在,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穩、邁得遠,正在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9月11日,戚發軔院士將走進即墨古城大講堂,作主題為「我的航天情結」的專題講座,講述中國在從一無所有到成為航天大國的過程中,老一輩的航天人是如何自力更生、勇於攀登的,為年輕人傳遞自強不息、鑽之彌堅的精神密碼。
  • 神舟一號20周年|戚發軔:一生難忘神舟情
    戚發軔院士「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1992年,黨中央正式批覆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隨後載人飛船立項,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載人航天、人命關天,戚發軔深感責任太重。「美國人為了搞載人航天犧牲了不少航天員,蘇聯也是。當時上級領導明確要求,我們中國人搞載人航天,可以失敗,但絕不能有航天員犧牲!」戚發軔想起自己去蘇聯參觀載人飛船發射的情景。
  • 戚發軔:航天科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有很大作用的
    戚發軔:航天科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有很大作用的2017-08-24 15:39 來源: 科普中國 航天科學要去做的,當然它不是今天就為老百姓的生活創造財富,但是對人類的社會的進步是有很大作用的,中國人不能不幹。
  • 神舟五號核心建設者戚發軔:伏櫪者志在太空
    戚發軔曾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艘飛船神舟一號、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的核心建設者。如今,戚發軔已退居二線,負責規劃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的後續工作。同題問答1.這十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 戚發軔:新中國航天史的譜寫者與見證者(上)
    他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航天史的譜寫者與見證者。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宙學院的名譽院長,戚發軔幾乎沒有錯過我國航天事業的每個重要節點。從飛彈到運載火箭到人造衛星再到試驗飛船最後到載人飛船,他或參與或設計或主導,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航天史的譜寫者與見證者。「靠人不如靠自己!」
  • 戚發軔:不怕輸在起跑線上
    在近日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戚發軔已被外界諸多的光環所圍繞:曾參加中國第一發飛彈、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衛星、第一艘試驗飛船和第一艘載人飛船的研製工作,歷任「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直至執掌設計神舟載人飛船的帥印,豐富的經歷使他被稱為共和國航天事業發展史的縮影。但就是這樣一位老院士,對當年作文課上的故事仍記憶猶新。
  • 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來紹分享中國航天夢
    5月16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做客風則江大講堂,以《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為主題,與紹興文理學院師生進行了分享。講座中,85歲高齡的戚院士從介紹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史開始,與大家一起回顧了我國航天事業從零起步的奮鬥道路,講述了當年鮮為人知的軼事和自己與老一輩航天人胸懷強國之夢投身航天事業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