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李英
我國第一顆飛彈「東風二號」、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艘飛船「神舟一號」、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在我國的航天發展史上,有很多個「第一」,都與他息息相關。他,就是我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戚發軔。
不久前,戚發軔院士做客南京理工大學,與師生們一起分享了中國飛天夢的實現歷程。
想吃饅頭就自己準備白面
為什麼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航天領域?戚發軔表示,太空有豐富資源,其中很多地球上都沒有,我們可以利用,這就是財富。人類的生存空間已經由陸地、海洋、天空(大氣層以內),拓展到了第四空間——天(大氣層以外)。國家主權現在有領土、領海、領空,將來還要有領天。
戚發軔對胡錦濤同志在「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成功後的講話記憶猶新:「無垠的太空是全人類的財富,探索太空是全人類的追求。」太空資源是屬於全人類的,所以中國人也要去探索太空,這是我們的追求。世界各國的政治形勢瞬息萬變,不管在哪一方面依靠別的國家總會遭人掣肘。「要想吃饅頭得先有白面,這個白面要我們自己慢慢去準備。」
「經過將近60年的努力,中國已經成為航天大國,但還不是一個航天強國。」提起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戚發軔既有喜悅,也有時不我待的急切。「成為航天大國要具備三種能力:進入太空、利用太空和控制太空的能力。我們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2020年前中國空間站將太空「安家」
中國人的飛天夢由來已久。1992年,我國正式啟動載人航天工程,確定了「三步走」戰略:載人飛船階段、空間實驗室階段和空間站階段。戚發軔表示,「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第二步是空間實驗室階段,是為第三步建立空間站作技術準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突破四項關鍵技術」。
第一項就是出艙技術,該技術已由「神舟七號」完成。另外三項技術,即交會對接、補加技術和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就得通過空間實驗室完成。這其中,交會對接技術指兩個太空飛行器在軌道上交會對接,為空間站提供補給的技術,這也是最複雜、風險最大、規模最大的項目。補加技術則是要研製貨運飛船,把幾噸重的貨物送上太空。
說到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戚發軔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水和空氣如果一直指望運送是送不起的,每運送一斤就要花費幾萬元。就像你買個汽車可以,但是養不起。因此,要讓空間實驗室以及將來的空間站,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可循環環境,要讓水和空氣可以循環再利用,還可以在太空培養食用生物。」這四個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才有可能在2020年之前建成自己的空間站,進而建立太空家園。
航天人的「三大精神」
中國航天事業從零起步,到進入航天大國的陣列。作為中國航天工業的重要參與者、見證者,戚發軔感觸頗多。他說,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精神。而幾代航天人在實踐經驗中凝鍊出來的中國航天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
戚發軔重點向在場的師生們介紹了航天系統的三大精神:
第一個精神就是航天精神,核心就是自力更生。從設計通訊衛星,到設計航天飛船,戚發軔始終秉持著「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他說:「中國的航天精神,核心就是4個字——自力更生,靠別人靠不了,必須靠自己。」
第二個精神就是「兩彈一星」精神,核心是愛國。戚發軔說,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有成就者首先必須是個愛國者,有愛才有奉獻。愛國不是抽象的東西,愛國就是愛事業、愛團隊、愛崗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把自己崗位的工作做好就是愛國。
第三個精神就是載人航天精神,核心是「特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戚發軔說,當國家特別需要你時,你就得拿出特別的姿態來,因為「我們確實失敗不起」。
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奉獻了一輩子的戚發軔載譽無數。他在青年學子面前卻一直強調寬容失敗。他說,自己也曾失敗過,「當你第一次遇到失敗的時候,你自己都不能寬恕自己」。他說:「1962年,我們研製的第一顆飛彈『東風二號』發射失敗。當時我們親眼看著它『摔死』,爆炸了。」時隔多年,戚發軔回憶這件事時仍然很痛心。
「對於前期的工作,一些基礎的、研發的工作,是應該允許失敗的,要寬容失敗,否則怎麼創新呢?人總有失敗的時候,只要繼續努力攻關,最後總會成功。」戚發軔藉此勉勵南理工學子,「你們都還年輕,以後如果參與祖國的航天事業,必須要有不怕失敗的精神。」
《中國科學報》 (2014-06-26 第6版 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