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發軔
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戚發軔曾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艘飛船神舟一號、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的核心建設者。如今,戚發軔已退居二線,負責規劃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的後續工作。
同題問答
1.這十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最大的改變是我從一線退到了二線,正是因為年輕一代逐步成長起來,變得更成熟,我才有可能到二線休息,到學校中去培養更年輕的一代。
2.這十年,最美好的事兒是什麼,最不願回憶的是什麼?
最高興的是我看到了年輕一代們的成長和成熟,這讓我很欣慰。不願回憶的是,在這十年中,因為工作原因,我對家人虧欠很多,老伴兒在這段時間去世,我沒有照顧好她。
3.未來十年,你對個人的最大期待是什麼?
希望我能夠繼續在二線中為航天事業出力,做更多的社會推廣工作,希望國家能夠更加關注航天事業,未來我國航天事業的挑戰仍然很大,需要國家更多的支持,希望航天事業能夠取得更長足的發展。
4.未來十年,你對國家的最大期待是什麼?
希望國家能夠更加安定,關注民生,老百姓的生活能夠更好。
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
電視機前,戚發軔專注地觀看嫦娥一號發射的每一個細節……
如今,雖然已經79歲高齡,在航天領域工作40餘年的戚發軔,仍然以顧問的身份在做中國航天發展的長遠規劃,並在高校中為年輕人們普及航天知識。
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時,70歲的戚發軔坐在指揮中心,盯著儀器上各個技術參數。
「那時我們是非常有信心的,通過此前的發射,我們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經驗。但因為是第一次載人,我們心裏面也會緊張。」
當楊利偉在飛船中身體狀態良好,飛船即將執行返回地面程序時,戚發軔長舒了一口氣,「我從事航天工作40多年,最緊張就是這一次。」
神舟五號飛船順利升空後,已經滿頭銀髮的戚發軔逐漸退到了二線,擔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同時先後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院長和名譽院長。
「現在的事情很多。比如,在我們完成探月的計劃後,中國人到不到月球去?怎麼去?什麼路線?火星我們去不去?這些我們正在做一些規劃,報給中央領導。」
此外,戚發軔還成為航天科普的傳授者。10月下旬,他剛在北京師範大學為一些部委的司局長們做航天知識的講座。去年和今年,他先後到8所高校和大學生們交流航天知識,每一場講座都會爆滿。
談到未來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戚發軔說,明年神舟十號將會上天,在神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交會對接技術,同時會有新的太空人上天,在天宮一號做實驗。此外,中國正在建造大運載火箭,運載能力將達到20噸以上,可以把重量更大的空間站核心艙送上軌道,「由於陸路運輸很難達到這個噸位的運載能力,我國正在海南文昌建立新的發射基地,通過海運運送大噸位的空間站到文昌發射。」
戚發軔說,2020年前,我國將建自己的空間站核心艙,可以容納3到4個人在太空工作。(記者 邢世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