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西電傑出校友張榮橋回到母校,在北校區大禮堂為全校師生帶來航天金課《初戰告捷 任重道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介紹》。黨委副書記楊銀堂主持報告會並致辭。此次報告會採取網絡報名方式,共有700餘名學生線下參加報告會,同時在南校區各書院設視頻分會場,數千師生同步觀看。
楊銀堂首先代表學校對張榮橋校友心繫母校發展表示衷心感謝。他講到,建校89年以來,西電始終聚焦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國家戰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形成了人才培養的「西電現象」,一大批西電人奮鬥在空間科學、人工智慧、網絡安全等關鍵技術領域,為國家創新驅動貢獻「西電智慧」。西電學子要以張榮橋總師等傑出校友為標杆和楷模,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成為各行各業的接續奮鬥者和傳承者,在推進偉大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籌劃10年,攻關6年,初戰告捷,來之不易」。在分享了「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視頻集錦後,張榮橋的話語擲地有聲。他以「一條簡訊和一個電話」「記者的一句問候」「指揮員的一句感嘆」「登機前的一個報告」四個故事為引,分享了中國火星探測的發展歷程和展望。從「中國首次進入星際空間」的深遠意義到「一次完成繞著巡」的跨越發展,從「三新工程」的巨大壓力到疫情之下各部門通力合作,張榮橋將「天問一號」偉大工程娓娓道來,也將滿腔愛國情懷盡數展現。
張榮橋在報告中指出,火星取樣返回、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木星系環繞探測等開創性任務,是中國航天未來發展的熱點和重點。「偉大事業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的太空探索之路,航天人將以實現航天夢、助力中國夢為目標。希望母校繼續聚焦國家需求,為中國航天輸送更多卓越人才,希望廣大西電學子能夠關注中國航天,投身航天事業,為建設航天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隨後張榮橋與在場師生進行了交流互動,他從專業的角度解釋了「天線可否化整為零,方便部署?」「繞著巡三步任務為何不分步實施?」「相關單位在天問一號工程中發揮了什麼作用?」等問題,現場不時響起陣陣掌聲。
電院教師黃友火聽完報告會講到,「榮橋校友為我解答了天線部署相關問題,也鼓勵我們在火星探測中發揮更大作用,後期我們將繼續投身科學研究,為航天事業新徵程貢獻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和智慧。」
2019級錢學森班學生高茁豪感觸說,「繞著巡三步合一是中國航天跨越式發展的明證,疫情之下天問一號如期發射是中國航天人的重信守諾,我將銘記榮橋學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情懷,以榮橋學長為標杆努力前行。」
空間學院研究生唐子遨談到:「火星探測器從發射到到軌道修整、五次制動再到減速著陸,這背後是6年日日夜夜的攻關,是航天人釘釘子精神的集中體現,激發了我滿腔愛國情懷,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發射現場,親眼見證榮光時刻。」
報告會在雄壯的《與共和國同行》中結束,全場師生在校歌中留念珍貴一刻。
全校師生翹首以盼、千餘名師生踴躍參加的精彩報告雖已結束,卻意義深遠,這不僅是一場講述航天科學前沿和技術的航天金課,更是以航天精神和家國情懷浸潤西電學子心田的思政金課,充分展現了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以國家航天事業發展急需為目標,堅持弘揚航天精神、篤行三全育人,不斷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育人理念和育人實踐。
參加報告會的還有校友總會、黨委研究生工作部、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相關負責同志,以及竹園3號書院、空間學院、校團委、通信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錢學森空間科學實驗班、創新創業實驗班的師生代表。
據了解,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賡續航天情懷、探索航天技術,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面向國家空間科學發展重大需求,依託航天行業校友會豐富資源,誠邀以包為民院士為首席,張榮橋、楊宏、張鋒、於登雲總師等航天領域名師大家組成課程團隊,共同打造課程與思政交融,科技與情懷共通的系列航天金課,講述中國航天發展歷程、航天尖端技術綜述和空間科學前沿走向,有效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創新思維、工程能力,引導廣大師生立足專業知識,激發內生動力,賡續紅色根脈,弘揚航天精神,涵養家國情懷。航天金課現已開講五堂,並同步錄製MOOC,為後續課程提供網絡課程資源。
(來源:西電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