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8臺25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順利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標定了25N發動機的實際性能。而在天問一號順利奔向火星的背後,高校的科研力量功不可沒,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就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
探測器調姿示意圖
探測器深空機動軌道示意圖
探測器深空機動軌道示意圖
2016年1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獲批立項。
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轉運至發射區。
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圓滿發射升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搭載13種載荷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完成研究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研究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研究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研究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五項科學目標。本次任務成功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首次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的國家,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火星車安全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
從"嫦娥奔月"的美好願望到"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
從"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的研發到"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壯大;
從"天舟一號"的圓滿升空再到"天問一號"的盛大啟航;
勤勞智慧的中國航天人在70餘載的風雨歷程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豐碩成果,而奮勇拼搏的西電航天人亦在中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不朽的功績。
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西電人的身影讓人銘記:
包為民院士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統籌領軍,把控探火任務發展方向;
張榮橋總師從整體方案到實施細節一一身體力行,對探測任務的方方面面傾注心血,5個月來埋首於發射場一線;
通信工程學院李雲松教授所負責的圖像傳輸與處理團隊也參與了本次火星探測中多個科學載荷的圖像和數據壓縮任務。
眾多以西電航天人為首的技術骨幹投身技術研究和產品研製,參與到了探測任務的各個環節。火星逐夢,天問求索,西電航天人共同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新徵程助力添彩。
據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介紹,經過漫長的飛行後,天問一號預計將於明年5月份在火星北半球的烏託邦平原著陸。國際上有著陸計劃的火星探測任務,大多數選擇著陸在火星北半球。因為南半球多是山地,坑窪不平,北半球有平原。天問一號將要著陸的地點在烏託邦平原南部。地質學家認為那裡很可能是一個古海洋所在地。
劉彤傑表示,這個著陸點在古海洋和古陸地交界處,科學家認為該地方有很高科學價值,很有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科學成果,這也是我們選擇這個地方來進行軟著陸、巡視探測的原因。
宇宙星辰浩瀚璀璨,中國航天風正帆懸。新時代背景下,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步伐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堅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將繼續為我國的航天事業貢獻更多的西電智慧和西電力量,助力中國邁向更加浩瀚的太空!
歡迎關注"西電招生辦",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人民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