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主論壇15項報告:北鬥系統、火星探測、載人登月、空間引力波...

2020-11-26 澎湃新聞

北鬥系統、火星探測、載人登月、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9月18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開幕式結束後,主論壇精彩紛呈,15位大咖作特邀和主旨報告。

「我們成功地走了『三大步』,分步實施了『先區域、後全球,先有源、後無源』的發展思路,形成突出區域、面向全球、富有特色的北鬥系統發展道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先生在作題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發展與融合應用》報告時講到。

6月23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將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中國北鬥「三步走」戰略圓滿收官。

據楊長風介紹,福建等地已開始利用北鬥短報文對海上漁船進行跟蹤監控管理、進出港智能管理、應急指揮調度。全國7萬艘漁船安裝北鬥,累計救助漁民超過1萬人,成了漁民的「海上保護神」。

「未來,我們要建設更加完善、融合、智能的綜合PNT應用服務體系,實現海陸空天室內水下深空全域無縫覆蓋。」楊長風說。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首戰告捷,但成功發射距離任務成功還非常遙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在作題為《初戰告捷、任重道遠,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概述》主旨報告時講道。

當天,張榮橋還公布了天問一號火星車更多配置細節:量約240公斤,為6輪獨立驅動,攜帶6臺載荷,其太陽翼呈蝴蝶翼形。

張榮橋表示,天問一號任務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未來中國還將實施小行星取樣返回、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環繞探測等任務。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

「我國目前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無法滿足登月需求,需新研製載人月面著陸器。另外,我們還沒有地外天體生存的經驗,載人航天活動的地面支持主要局限於近地軌道任務,需要建立系統的月球科學探測與應用體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作了《實施載人月球探測的初步方案設想及有關思考》的報告。

為什麼要堅持搞載人月球戰略性探測?

周雁飛認為,提供一個科學探索的新平臺是支撐我國航天強國戰略的需求,「要通過無人月球探測和載人戰略探測,使中華民族從月球知識的使用者變成提供者。只有付出超常的努力,不斷開拓創新,才有可能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作《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的報告。

包為民談到,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

「引力波的發現使得人類可探測到基於電磁波無法觀測到的宇觀尺度和新的天體現象。」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在《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與「太極一號」衛星技術驗證結果》的報告中透露,中科院正在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工程總設計師、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童旭東作《中國高分專項10周年建設應用成效與經驗啟示》的報告。他介紹,高分專項總體構建起了我國自主可控、穩定運行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數據廣泛應用於各個行業和區域,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遙感信息支持。

童旭東介紹,未來高分工程將堅持頂層規劃、創新驅動、應用導向、統籌兼顧、開放合作等原則,不斷激發實施主體的內生動力,大力推動遙感應用產業發展,推動形成一體化遙感服務能力,持續塑造「中國高分」核心品牌。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工程總設計師、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童旭東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先生作《嫦娥探月工程的探索與實踐》的報告。

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探測任務預計2020年前實施,有望實現我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院長王小軍先生作《載人火星探測航天運輸系統》的報告。

結合正在實施的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王小軍從發展情況分析、總體方案構想、關鍵技術分析、發展路線設想等,暢談了載人火星探測航天運輸系統設想,表示願與國內外同行和夥伴們一道攜手,共同實現人類走向深空、漫步火星的夢想。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院長王小軍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三院院長王長青先生作《邁向空天時代——空天飛行器發展展望》的報告。空天飛行器是可在稠密大氣、臨近空間、軌道空間飛行的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將助力人類實現自由進出和高效利用空間。

王長青從創新的邏輯、國際研發格局、空天飛行面臨的重大問題等,對空天飛行器的發動機、材料、可重複使用技術等方向性問題進行了探討。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三院院長王長青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副院長夏剛作《發揮空間技術優勢,助力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報告。他從「國之重器,勇擔航天強國建設使命;天海融通,助力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攜手合作,同創融合發展美好未來」幾個方面進行了演講。

21世紀「海絲」建設對空間信息需求更迫切,未來將綜合運用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技術,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副院長夏剛

近年來,商業航天蓬勃發展,各界精英紛紛加盟助力航天技術發展。今年航天大會特邀萬通集團創始人、御風集團董事長、寰宇太空創始人馮侖作《民族品牌企業的責任與擔當》的報告。

馮侖認為,民營企業能發揮四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科普內容創造和生產、教育培訓;二是開拓、啟發商業市場,將民間小樂趣,小情感和需求發展成大商機;三是在製造業方面,民營有著元器件生產的成本優勢;四是民間的活力和想像力,會促進對不成熟的領域的探索。他希望把自由幻想注入航天發展。

萬通集團創始人、御風集團董事長、寰宇太空創始人馮侖

此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科技委常務副主任陳杰作《空間堆核動力技術選擇研究》的報告。

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主任張國亭作《巨型星座的高效運行管控》的報告。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航天堅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則,積極倡導開展國際合作,今年的大會還邀請了歐洲人文與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空間科學家麥可·布蘭克先生和德國科隆大學空間法研究所所長史蒂芬·霍波。因為疫情原因,他們通過視頻分別作題為《行星探索賦能國際合作》和《保護外空環境:從法律層面思考空間碎片帶來的危害》的報告。

歐洲人文與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空間科學家麥可·布蘭克

德國科隆大學空間法研究所所長史蒂芬·霍波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從戰略、技術、案例等多維度深度解析了我國航天及相關領域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引發了思維碰撞,為今後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經驗和參考。

文/中國航天報記者 鄭恩紅

圖/中國航天報記者 宿東

原標題:《精華 | 航天大會首日主論壇15項報告:北鬥系統、火星探測、載人登月、空間引力波……》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18日舉行
    18日舉辦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是本屆大會集中力量打造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深的核心活動。現場,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匯聚一堂,共同研討我國航天發展熱點問題,並首發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航天重大項目獎。
  • 中國航天大會18日開幕 航天界領軍人士匯聚榕城共謀發展
    本次大會分為開幕式暨主論壇(以下簡稱主論壇)和分論壇。主論壇上發布的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的環境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及工程應用、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空間碎片清除中的核心技術、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空間操控技術、水平起降運載器與組合動力一體化設計技術、超大型空間光學裝置在軌組裝和維護技術、與5G/6G技術融合發展的衛星網際網路通信技術、太空飛行器與甚大基線陣協同探測技術等2020
  • 腳踏實地 尋夢星際——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側記
    臺海網9月19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日舉行的2020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上,三場特邀報告最引人關注。三位報告人都足夠「重量級」,分別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火星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
  • 中國2030年載人登月 2050年載人登火星
    人民網 王蕾\攝   人民網科技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 王蕾) 中國科學院10日發布我國面向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其中的空間科技發展路線圖提出,2030年中國實現首次載人登月,2040年建立短期有人值守的月球基地,2050年實現首次載人登陸火星。
  • 探測火星惠及子孫後代,載人登月具有現實意義
    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號探測器,這是人類探測火星的開端,之後又發射了三顆火星探測器,均告失敗。年11月26日,好奇號發射升空,此後順利進入飛往火星的軌道,探測器降落在火星的這個地點,後來被科學家稱為「梅裡迪尼亞平原」。
  • 嫦娥二號總師:探火星後探金星 2025載人登月
    在日閃召開的「2010年航天工程育種論壇」上,我國「嫦娥二號」衛星總師、總指揮顧問葉培建院士向大家勾畫了自己眼中的深空探測時間表: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2025年實現首次載人登月。葉培建所設想的我國深空探測戰略是按月球探測、行星際探測兩大主線開展探測活動。
  • 中國2030年前後載人登月 建立月球基地(圖)
    五月二十二日,中國嫦娥工程月球探測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葉培建在上海舉行的浦東院士科普講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正在對載人登月進行論證。參與論證的科學家認為,二0二五至二0三0年間是載人登月的最佳時間。此外,在二0一七年前,中國將實現月球的採樣返回。
  • 未來有沒有載人登月計劃?國家航天局曬出下一步計劃表
    第二,關於行星探測規劃也基本明晰,有待國家審批。第一個任務已經實施了,就是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發射,目前狀態非常好,累計飛行約3.7億公裡,目前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如果按照預定計劃,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明年5月中旬,計劃著陸火星巡視探測。
  • 載人登月、火星基地、火箭送物流,中國航天大會透露了這些信息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於9月18日至21日在福建福州舉行,今年大會的主題是「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每一年的航天大會都會吸引國內外航天工作者和愛好者的關注,今年的大會也是乾貨滿滿,不僅公布了載人登月新方案,甚至還有地火經濟圈、自主學習的人工智慧火箭等重大構想。
  • 下一步,我們的徵途是載人登月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17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通過這些技術驗證,也是為未來載人登月打基礎。」按照目前中國政府初步意向,先搞關鍵技術攻關,等我國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實施載人登月計劃。「中國政府的目的可能不同於當時美國載人登月。」吳豔華說,「當時美國和蘇聯搞太空競賽,是以『誰先上』『上得多』作為主要目的。我們搞載人登月,一定是服務於科研,服務於探索未知。」對於有媒體問「能不能搞載人登月旅遊」,吳豔華認為在技術上沒問題,關鍵是很貴。
  • 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正展開載人登月方案深化認證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謝瑞強隨著「嫦娥」探月工程不斷取得成功,我國何時進行載人登月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9月18日,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拉開帷幕。在開幕式結束後舉行的主論壇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做了題為《載人月球探測方案及發展分析》的特邀報告。
  • 載人登月和探測火星誰更難?一文詳解其中科技難題
    據報導,北京時間2020年7月23日13時25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根據目前的資料顯示,長徵五號已經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並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我國為什麼不載人登月?嫦娥五號和載人登月有什麼關係
    北鬥全球定位系統組網成功,為全球各個國家提供精確的衛星導航定位服務,完美避免了美國GPS鎖喉行為。還有量子通信衛星一次又一次取得成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等等都一步一個腳印,走出輝煌的戰績。在探月工程上,我國的探月成績可謂是碩果纍纍,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斬獲國際大獎,為我國月球探索和載人登月奠定了非常結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