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於9月18日至21日在福建福州舉行,今年大會的主題是「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每一年的航天大會都會吸引國內外航天工作者和愛好者的關注,今年的大會也是乾貨滿滿,不僅公布了載人登月新方案,甚至還有地火經濟圈、自主學習的人工智慧火箭等重大構想。
(新京報)
9月1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在會上表示,中國目前正在進行載人登月方案深化論證,研發新一代載人火箭,將新一代載人航天飛船、登月艙分別發射至環月球軌道,再進行對接組裝。航天通過登月艙登陸月球,載人飛船駐留在繞月軌道上。航天員完成登月任務後,再乘坐返回艙與載人飛船對接,最後乘坐載人飛船返回地球。
新一代載人火箭全長約90米,直徑5噸,能將25噸載荷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或是將90噸載荷送至近地軌道,未來考慮將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此外我國的月球軌道空間站和月面科研試驗基地的建設也在相關技術論證中。
此次透露的關鍵信息新一代載人火箭將會成為載人登月的主力軍,相對於此前用超大運力火箭一次性完成登月的方案,新一代載人火箭分別發送登月艙和載人飛船的方案顯然更符合我國現階段的航天水平,對於火箭的要求更低,更容易利用現有成熟技術,儘快實現載人登月的目標。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在航天大會報告時提出,我國未來火星載人探測將分為「三步走」:首先第一步是完成機器人探測,實現火星採樣返回、火星基地選址考察、原位資源利用系統建設。第二步是初步應用試探,將會實現載人環火軌道探測、載人火星著陸探測、火星基地建設。最終第三步是實現航班化探測,包括派送大規模地火試驗艦隊、火星大規模開發與利用、全面形成地火經濟圈。
我國的首個完全自研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還在前往火星的路途中。因此,此次對於火星的探測更多的是偏向於一個長期的構想,著重於長期的發展思路。在目前全世界美國、日本等國家都在爭相成立太空作戰軍種的背景下,「和平利用太空」是我國作為一個航天大國應有的責任和擔當。火星作為目前太陽系最有探測價值的星球,我國對火星探測有長遠的發展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在航天大會上表示,我國計劃在2045年前實現1小時火箭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航天航班化將會分為三個階段:2025年前為起步建設階段,主要任務是突破關鍵技術,形成試驗試用系統;2035年實現目標初步建成,年總飛行數百次、總貨運千噸級、總客運千人次;到2045年目標全面建成,實現按需發射,每年總飛行次數達千次量級,總貨運萬噸級,總客運萬人次。
此前,淘寶就在去年愚人節開玩笑宣布與商業航天公司藍箭航天合作,研發「寶箭號」和「小寶箭號」火箭,用於未來阿里公司的全球物流運輸。SpaceX公司CEO馬斯克也曾表示要用火箭打造「全球一小時交通圈」。如今火箭技術發展愈發先進、成本逐漸下降,用火箭改變傳統的交通運輸方式開始逐漸被提及。火箭的速度優勢是高鐵、飛機等傳統交通工具望塵莫及的,使用火箭無論是載人或是載貨都能以極快的速度從地球一端抵達另一端。但是,使用火箭運輸的構想仍然有很多難題,比如如何把發射成本控制到合理的範圍、普通人如何承受火箭飛行時的大過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去克服的。
關注,了解更多航天相關資訊與科普。
點讚並在評論區留言你對中國未來這些航天規劃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