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科學大講堂講述火星探測背後的故事

2020-11-03 大灣區科普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火星探測的新階段。大家不免要問,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我們在火星上可以做什麼。10月29日,由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羊城晚報社主辦的第77期珠江科學大講堂邀請到了國際宇航聯衛星商業應用專委會亞太辦主任、航天科普專家、研究員朱林崎老師為我們講述火星探測的故事。本次活動在廣州市天河區華陽小學天河東校區室內體育館舉辦,得到了廣州華陽教育集團、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科學技術普及專委會,北鬥星際(廣州)教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講座從電影《火星救援》開始。朱林崎老師說,中國人來到火星,會不會寫出一篇論文——《論土豆的1500種吃法》?回顧今年火星探測,2020年7月20日凌晨,阿聯的希望號開啟了奔赴火星之路。2020年7月23日是中國的「天問一號」。「天問一號」的名字來自屈原的《天問》,這個命名體現了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執著。

航天科普專家朱林崎在演講中

為什麼要去火星?朱林崎表示,火星上一片荒涼,被稱為紅色的星球。地球和火星在太陽系中,最近的時候相距5600萬公裡,最遠的時候是4億公裡。雖然看似很遙遠,但是在茫茫宇宙中,火星已經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了。朱林崎表示,火星兩者之間其實很相像,火星的質量是地球的十分之一,溫度也很相近。科學家推測,38億年前的火星和地球很像,也有流動的水和生命。科學家提出了火星地球化的想法,想讓火星的環境不斷地改善,讓它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家園。

朱林崎說,去火星的難度很大,每26個月才有一次出發機會。但是天問一號的發射成功,並不意味著探索成功,而只能說是初戰告捷。到現在為止,人類總共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行動,但是只有22次成功或者接近成功,20次火星著陸任務,也只有8次成功。火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不斷變化,所以需要在地球逐漸接近火星的時候進行發射,抵達時間才會最短。而探測器前往火星的飛行過程複雜漫長,需要不斷進行飛行軌道修正。其難度就好比從法國巴黎打高爾夫,一桿打中在日本東京的球洞。


講座現場

火星著陸有「恐怖7分鐘」之說,探測器在飛躍數億公裡後,要在2萬公裡的時速狀態下,在七分鐘之內下降到零。同時還必須要保證以相對火星表面12度的角度開始向火星降落。由於飛行距離長達四億公裡,探測器與地球之間的通訊有23分鐘的時延,所以有很多問題需要探測器自主解決。

在回顧人類火星探測的歷史中,朱林崎介紹,人類第一次探測火星,是四百多年前的伽利略,用自製望遠鏡看到了火星。第一次發射探測器,是上世紀60年代,當時蘇聯嘗試發射探測器,但是失敗。1965年,美國的水手四號成功地飛掠了火星。到目前為止,全球火星探測任務已經持續了60年,有7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探測。


同學們積極發問

今天,天問一號再啟火星之路,是「中國夢」的延伸。「天問一號」可以實現環繞飛行、著陸和火星表面巡視的三種功能,如果成功抵達火星,將成為人類歷史以來第一部可以實現三種功能的探測器。目前,人類已經在火星上發現存在水的很多的證據,如果確實,那麼就為人類在火星上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除了水之外,火星的大氣層和地質環境目前還不適合人類生存。科學家們進行綜合分析後,提出了一些建議,認為火星上有幾個地區適合人類進行拓荒。

人類可以在火星軌道上建立空間營地,便利火星地球之間的往返,太空人還可以在營地上長期值守。擁抱星辰大海,「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路。火星,我們來了。

相關焦點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北京公務員科學素質大講堂 歐陽自遠開講月球探測
    7月24日,2012年北京市公務員科學素質大講堂啟動儀式暨首場講座在中國科技館報告廳成功開講。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做了題為《嫦娥工程——中國人的探月夢》的講座,400餘名區縣公務員參加了啟動儀式並聆聽了講座。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相關領導出席了本次活動並講話。
  • 珠江科學大講堂解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遠超我們想像 廣東科技報訊(記者 劉肖勇 通訊員 吳晶平)日前,由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羊城晚報社聯合主辦的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6講,邀請廣州海格通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專家、高級工程師田震華,在廣州華師附中做科普報告,講述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應用與展望,吸引兩百多名學子現場聽講。
  • 珠江科學大講堂 | 院士跟您談談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做客珠江科學大講堂,通過線上講座的形式,講述對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研究的思考。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獨家揭秘中國火星探測幕後故事
    大聲說出「Hi火星」!今天,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火星探測器和「胖五」背後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科研人員怎樣工作、生活?「天問一號」工程如何打開中國行星探測的大門?CCTV-9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每集5分鐘,獨家揭秘中國火星探測的幕後故事。精彩內容,7月25日起播出,敬請期待!
  • 張榮橋總師回西電講述火星探測工程
    11月15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西電傑出校友張榮橋回到母校,在北校區大禮堂為全校師生帶來航天金課《初戰告捷 任重道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介紹》。黨委副書記楊銀堂主持報告會並致辭。
  • 科學大講堂——神奇的光學現象
    12月4日下午,我校有幸邀請到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靜來到我們的科學大講堂。周靜老師是《大學物理》副主編,中國光學學會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十佳教師,長期從事光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光學、信息光學,在物理方面有很深地造詣。
  • 講述「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的故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
    近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西電傑出校友張榮橋回到母校,在西安北校區大禮堂為全校師生帶來航天金課《初戰告捷 任重道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介紹》。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探火」正式啟程,此後「天問一號」在漫漫長途中向著目標堅定地前行,預計於2021年2月中下旬抵達火星。「籌劃10年,攻關6年,初戰告捷,來之不易」。
  • 科學驛站——「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
    由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羊城晚報社共同主辦的第77期珠江科學大講堂,邀請到了國際宇航聯衛星商業應用專委會亞太辦主任、航天科普專家朱林崎研究員,在廣州華陽小學進行了關於「天問一號」以及火星探測的科普講座。
  • 走近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背後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新華社記者才揚攝【一線講述】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成績背後,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團隊並肩攜手的頑強奮戰。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青年人是重要參與者。
  •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在這項萬眾矚目而異常艱辛的任務背後,活躍著一群年輕科研工作者。他們用行動完成著習近平總書記「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的殷切囑託,詮釋著「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的真實意義。我們邀請其中多位代表講述奮鬥故事,致敬青春力量。
  • 「文旅融合大講堂」講山東考古故事
    山東小清河考古工地航拍 韓春義 攝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關於考古工作的重要論述,提升能力素質,11月18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開展了「文旅融合大講堂」專題講座,邀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講述
  • 鋼哥的科學驛站 | 「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降落時的「恐怖7分鐘」
    中國的「天問一號」究竟有何神奇之處,探尋火星的道路有多艱難?由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羊城晚報社共同主辦的第77期珠江科學大講堂,邀請到了國際宇航聯衛星商業應用專委會亞太辦主任、航天科普專家朱林崎研究員,在廣州華陽小學進行了關於「天問一號」以及火星探測的科普講座。
  •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
    【一線講述】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編者按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它開啟的,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抵達月球後挖取月壤,再帶回地球。在這項萬眾矚目而異常艱辛的任務背後,活躍著一群年輕科研工作者。
  • 長清區實驗中學舉辦科學大講堂之神奇的光學現象-新華網山東頻道
    12月4日下午,長清區實驗中學邀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靜來到科學大講堂,帶學生們一起探秘神奇的光學現象  本次科學大講堂,周靜圍繞著光學知識進行展開,先給學生們介紹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通過物理學家們取得的成就,讓學生們感受到物理學的科技魅力,從宏觀上激發起學生們對物理的興趣。  在激發起學生們對物理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後,周靜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出發,帶學生們一起感受生活中的光學這一物理現象。
  • 鋼哥的科學驛站|「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降落時的「恐怖7分鐘」
    由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羊城晚報社共同主辦的第77期珠江科學大講堂,邀請到了國際宇航聯衛星商業應用專委會亞太辦主任、航天科普專家朱林崎研究員,在廣州華陽小學進行了關於「天問一號」以及火星探測的科普講座。
  • 鋼哥的科學驛站|「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降落時的恐怖7分鐘
    由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羊城晚報社共同主辦的第77期珠江科學大講堂,邀請到了國際宇航聯衛星商業應用專委會亞太辦主任、航天科普專家朱林崎研究員,在廣州華陽小學進行了關於「天問一號」以及火星探測的科普講座。
  • 目標:火星。中國即將探測火星,這份火星題材科幻電影片單請收好
    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繼成功完成探月任務之後,我國即將對火星進行探測。這又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 名人大講堂迎來「落下閎月」 著名科學史家孫小淳25日入蜀講述落下...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將開啟「名人大講堂」之「落下閎月」的大幕。「名人大講堂」公益活動將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以「名家講名人」專題講座的形式,圍繞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首批四川歷史名人文化的核心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等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述闡釋,生動活潑地展現歷史名人所承載中華精神、優良美德的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