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務員科學素質大講堂 歐陽自遠開講月球探測

2020-12-06 中國網

7月24日,2012年北京市公務員科學素質大講堂啟動儀式暨首場講座在中國科技館報告廳成功開講。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做了題為《嫦娥工程——中國人的探月夢》的講座,400餘名區縣公務員參加了啟動儀式並聆聽了講座。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相關領導出席了本次活動並講話。北京市公務員科學素質大講堂的開講掀起了公務員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開展科學決策的新高潮。

「2012年北京市公務員科學素質大講堂」(下簡稱大講堂)是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為全面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和《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十二五」規劃》,配合「學習實踐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促進首都科學發展活動」,在全市公務員中開展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活動之一,旨在使廣大公務員進一步理解科學發展、科技進步與科學素質的重要意義,促進公務員從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等方面全面提升科學素質和科學管理水平,為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質樹立典範,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大講堂將組織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專家、學者,「進機關、下基層」舉辦系列科學素質講座,每個區縣安排1-2講。課程兼顧當前經濟形勢和社會熱點問題,結合各區縣地方特色,從戰略的高度和實用的角度,貼合公務員的需求和興趣進行選題,定位在「講戰略、講地方特色、講科技」。內容涉及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知識、科學決策與管理等方面。在大講堂的基礎上,後續還將支持各區縣舉辦「北京市公務員科學素質競賽」,持續推進公務員科學素質的提升。

啟動儀式後,歐陽自遠院士開始了大講堂的第一講。他從人類空間探測歷史談起,全面總結了人類空間探測的進展情況、發展意義;重點介紹了中國月球與深空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回顧了中國月球探測——嫦娥工程的籌備思路與發展情況,解析了繞月探測的科學目標與重大關鍵技術,闡釋了月球探測對科學創新、高新技術推動的積極作用,其圖文並茂、生動有趣的講述不時博得現場公務員的陣陣笑聲、掌聲。

參加講座的公務員表示,這樣的科學素質講座內容好、師資水平高、理論與實際結合緊密,收穫大,希望今後要多舉辦的這樣的活動。

相關焦點

  • 歐陽自遠:嫦娥三號月球車核電池可續航30年
    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在昨天舉行的「2012年北京市公務員科學素質大講堂」首場講座上透露,月球車底下還裝有測月雷達,將切開月球下面100米深度的地方,邊走邊探測。月球車降落不用降落傘歐陽自遠介紹說,嫦娥三號的著陸器和月球車將共同在月球上軟著陸,之後著陸器不移動,而月球車則要在月球上行走,兩者聯合完成探測任務,這在世界上還是首次。歐陽自遠指出,嫦娥三號明年仍將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其中最難的一件事是降落。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建設月球基地,載人登月正在...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管競今日(11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受訪時透露,我國正在籌備載人登月。歐陽自遠院士是我國"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2014年11月,為弘揚歐陽自遠的學術貢獻和科學精神,一顆由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6年發現並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第8919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歐陽自遠星"。
  • 聚焦當代英才:「嫦娥」之父歐陽自遠
    (1935.10.9—),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榮譽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院士聯合體第一主席。
  •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科學家不能做不接地氣的「修行者」
    在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作主旨報告,分享了自己的奮鬥歷程。我被這句話打動,考取了北京地質學院礦產勘探系。」歐陽自遠回憶。 「2003年,由孫家棟和我負責編寫《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立項報告》。」歐陽自遠說,2004年1月24日,國務院批准了第一期繞月探測立項,並正式命名為「嫦娥工程」,我被任命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
  • 網易科技《月球,我們又來了》 歐陽自遠院士快問快答
    值此航天發射之際,網易科技推出《月球,我們又來了》大型策劃報導IP,將對嫦娥五號探月進行全程報導和科普傳播。歐陽自遠院士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關於此次備受矚目的「嫦娥五號」探月任務,他加入了《月球,我們又來了》知識官計劃,和我們一起傳播科學知識,再燃全網航天科普熱!
  • 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為何各國都要探月
    網易科技重磅推出全新系列欄目《科學大師》,匯聚頂級科學家,暢談科學願景,分享科學智慧。本期上線《科學大師》第09期,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首任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中國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歐陽自遠。
  • 專訪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嫦五的新挑戰和探月的新徵程
    歐陽自遠向《新民周刊》記者回憶說。當時40歲出頭的歐陽自遠捨不得用完這顆只有黃豆大小、要用放大鏡才看得清楚細節的月球樣本,只用了一半來研究,把另外0.5克送給北京天文館珍藏。就是靠著這0.5克的微量樣本,歐陽自遠和他的科研團隊不僅判斷出該樣本是在阿波羅17號任務中採集的、確認了採集地點,甚至還分析出樣本所在地區是否有陽光照射。根據對這份樣本的研究,他們共發表了40篇學術論文。
  • 歐陽自遠:嫦娥二號登月不用降落傘 將攜月震儀
    昨日(11月19日)上午9時30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政務服務中心大禮堂內,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著名航天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應成都市科協與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的邀請,來蓉作「月球探測的形勢與中國的嫦娥工程」專題科普報告。 報告會結束後,歐陽自遠接受了記者專訪。
  • 期待歐陽自遠院士下次做客電子科大講述「天對」!
    2017年5月8日,被譽為「嫦娥之父」、中國隕石學與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再次做客成電講壇,與成電學子分享中國登月夢。歐陽自遠院士一走進求實廳就先向所有聽眾立正敬禮,用他獨特的方式向大家問好,贏得師生們的熱烈掌聲。
  • 歐陽自遠院士:中國還要到火星和小行星上採樣返回
    值此航天發射之際,網易科技推出《月球,我們又來了》大型策劃報導IP,將對嫦娥五號探月進行全程報導和科普傳播。歐陽自遠院士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關於此次備受矚目的「嫦娥五號」探月任務,他加入了《月球,我們又來了》知識官計劃,和我們一起傳播科學知識,再燃全網航天科普熱!
  • 歐陽自遠:中國人上月球要靠自己,別人一個元器件都不會賣給你
    我們也將擁有屬於自己的月球土壤樣本!在42年前,我們只能拿著美國贈送的0.5克月球巖石樣品研究科研。有位叫歐陽自遠的科學家就靠著這0.5克發表了14篇相關研究文章,為中國打開了一扇了解月球的大門。作為研究巖石的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擔任了對這塊巖石的研究。可當真正接觸到巖石後,歐陽自遠才發現,原來這塊巖石只有1g,是外面的玻璃讓巖石從感官上變大了。但就這1g巖石,為中國科學家們打開了了解月球的大門。
  • 中國月球車預計2012年發射 在月球上停留三個月
    我國探月二期工程將發射軟著陸器和月球車,軟著陸器用於在著陸區進行就位探測,月球車進行巡視探測,它們將在月球上停留三「天」,相當於地球上的三個月。昨天,首場「首都科學講堂」在王府井新華書店開講,我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向市民講述了我國的月球探測計劃。
  • 歐陽自遠:全都是假的!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出來回應是真的,一個疑惑揭開之後另一個隨之而來——月背有外星人嗎?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以及「玉兔二號」並沒有發現傳說中的外星人,歐陽自遠再次回應:全都是假的!「嫦娥奔月」這一古老神話故事是中國悠久的文化之一,也就是這樣一個傳說激起了人們對月球的興趣。
  • 假如嫦娥一號失敗了——歐陽自遠談嫦娥背後的故事
    自2003年起擔任了7年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的歐陽自遠 (CFP/圖)在外人看來,嫦娥二號月球探測衛星一帆風順。112個小時後,它就飛到了月球附近的特定位置,進行近月制動,隨即進入近月點100千米、遠月點8000千米的繞月軌道。相比之下,嫦娥一號花了13天才飛到月球。後面的幾天裡,嫦娥二號又進行了兩次近月制動,進入高度100千米的極月圓軌道。時機成熟時,嫦娥二號變軌進入了近月點15千米、遠月點100千米的橢圓繞月軌道。這就是說,它距離月球表面最近時只有15千米。
  • 「天問一號」飛行1.55億千米,歐陽自遠:將完成6個科學目標
    過去,更多國家將重心放在月球探索上,美國更是與蘇聯在冷戰時期展開一系列太空競賽,而隨著技術越來越先進,人們試圖尋找一個同地球一樣更適合生活的星球,最終經過各種測試後,將目光投放在火星上,由此,以日本發射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作為開始,各國也相繼展開同臺競技。目前,除了日本成功完成火星探測器的任務後,我國也緊隨其後發射了「天問一號」,一起來了解一下當它發射後會發生些什麼吧?
  •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1978年美國曾贈送中國1克月壤
    ▲歐陽自遠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回憶:「當年把樣品取回來後看到,這是一塊裝在有機玻璃裡面的小石頭,美國人在上面做了一個放大鏡,用放大鏡看像大拇指一樣大,但實際只有黃豆一般大小。」歐陽自遠說:「這1克樣品,最多給我們用0.5克,還有0.5克必須保存起來。
  • 歐陽自遠回首首席七年心路歷程:假如嫦娥一號失敗了
    在外人看來,嫦娥二號月球探測衛星一帆風順。 今年10月1日,它由長徵-3C運載火箭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112個小時後,它就飛到了月球附近的特定位置,進行近月制動,隨即進入近月點100千米、遠月點8000千米的繞月軌道。相比之下,嫦娥一號花了13天才飛到月球。
  • 歐陽自遠:無人交會對接方式採樣返回世界首創
    11月24日凌晨,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發射升空,開啟探月並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也十分激動。他表示,嫦娥五號發射,標誌著我國探月「三步走」進入收官階段。嫦娥五號以無人交會對接的方式來進行月球樣品的採集返回意義重大,並且有很大的科研價值。
  •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改造火星,再造一個小地球
    講座一開始,歐陽自遠以傳說開頭,引人入勝。歐陽自遠說,火星被大家誤解的原因是因為它是一顆紅色的星球。歐陽自遠介紹,火星土壤裡有很多粉塵,叫赤鐵礦,是鮮紅色的,它們混雜在土壤裡,而且火星經常發生全球性的沙塵暴,粉塵瀰漫在空中,遠遠看起來就呈紅色。「其實火星是一顆很『善良』的行星。」歐陽自遠向觀眾還原火星真實的形象。火星是太陽中最像地球的。
  • 歐陽自遠講述「尋找火星人」的故事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分享自己的奮鬥歷程。新華網 焦鵬 攝  新華網北京8月19日電 45年的前期準備和論證,15年的探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論壇第一場論壇現場向大家講述了中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走過的不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