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自遠:中國人上月球要靠自己,別人一個元器件都不會賣給你

2020-11-26 甄比比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1976年8月22日,蘇聯的「月球-24」號在月球帶回了170g土壤樣本。

此後的多年, 經歷過太空競賽的月球又重新恢復了沉寂。

44年後的今天,11月24日4時30分。

我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這意味著,中國終於要去採集月壤了!

我們也將擁有屬於自己的月球土壤樣本!

在42年前,我們只能拿著美國贈送的0.5克月球巖石樣品研究科研。

有位叫歐陽自遠的科學家就靠著這0.5克發表了14篇相關研究文章,為中國打開了一扇了解月球的大門。

後來,這位科學家被稱為是「嫦娥之父」,他用了40多年的時間跟著祖國一起開始了追月之路。

1935年,歐陽自遠出生在江西古城吉安。他的家庭是個特別傳統的中藥世家,一直靠開藥鋪來維持生計。

歐陽自遠出生的時候是難產,當時大家都以為這個孩子不行了,好在有著豐富經驗的醫生藉助產鉗把他夾了出來。

就在他出生的時候,舅父正好念書念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於是,家裡人一琢磨,這個孩子就起名「自遠」吧。

也許,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個孩子人生的徵途已經超出了地球。

長大後,父母對歐陽自遠的教育很簡單:學什麼都要學真本事。

後來,歐陽自遠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了,到了要選未來專業的時候了。全家人都覺得他會選擇醫學,他卻報了八竿子打不著的地質學。

歐陽自遠說,當時中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礦產資源缺少,所以就有一句口號叫做:

「年輕的學子們,你們要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

歐陽自遠覺得這句話好浪漫啊,他下定決心要為祖國找礦。

而他的父母雖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繼承祖業,但看他實在喜歡便也隨他去了。

從事採礦後,歐陽自遠便總是孤身一人帶著水壺、揣著饅頭在長江沿岸一點點的尋找各種礦井。

每天都早出晚歸,累到整個人都是虛脫狀態。

歐陽自遠回憶說:「當時沒有閃光燈,用的是鎂光燈,照一張得炸掉一個燈泡。我每次拍照前都反覆選擇角度,以求每炸掉一個燈泡,都能換回一張有科研價值的照片。」

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那一天,讓歐陽自遠沉默又興奮。

興奮的是,他發現用人造衛星找礦那就比單純的人力快多了。

但很快他就陷入了沉默,因為他知道新中國才剛剛建立不久,我們的科研水平還有限。

然而他沒有放棄。

一年後,他就發表了《長江中下遊矽嘎巖型銅、鐵礦床的成因》;然後又接連發表了《核轉變能與地球物質的演化》等著作。

多年後,他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吉林隕石多階段宇宙線暴露模式和吉林隕石形成演化模式。

這在國際上屬於領先水平。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讓2名航天員登陸月球。

當時歐陽自遠34歲,他說:「當時非常感慨,因為中國的太空探索尚無眉目,所以登陸月球無法想像。」

而讓人興奮的是,也在那一年中國完成了首次地下核試驗。

在美國多次的阿波羅任務中,共拿回來總計383千克、2415塊月球標本。

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並向中國贈送了一克月球巖石樣品。

遠遠看著,這塊樣品足足有拇指大小。

作為研究巖石的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擔任了對這塊巖石的研究。

可當真正接觸到巖石後,歐陽自遠才發現,原來這塊巖石只有1g,是外面的玻璃讓巖石從感官上變大了。

但就這1g巖石,為中國科學家們打開了了解月球的大門。

他們先是把巖石一分為二,只留下0.5克研究,另外0.5克送到北京天文館保存起來。

通過120天的研究,歐陽自遠和其他的科研人員共發表了研究論文14篇,確定了最終確認這塊石頭就是『阿波羅17號』採集的,並確認了採集地點,甚至還確認了這塊石頭所在的地區是否有陽光照射。

除此之外,還分析出了月球巖石的礦物成分、化學成分、構造結構、微量元素、物理特性......

美國人不相信,僅僅0.5g巖石竟讓中國人知道了這麼多!

他們說:中國人「看一眼就會」的本領真不是吹的。

也從那時起,歐陽自遠開始呼籲啟動中國的探月工程。

他認為,在太空探索的徵途中,中國人不能缺席。

月球上的很多科學問題至今還沒有得到答案,在科學上留下了很多空白,需要我們去探究。

經過十年的論證,歐陽自遠和孫家棟開始編寫「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立項報告」。

2004年1月24日,國務院批准繞月探測一期工程立項,並正式命名為「嫦娥工程」。

2007年10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

當「嫦娥一號」最終進入環月球軌道,歐陽自遠和孫家棟抱在了一起,眼淚直流。

記者採訪歐陽自遠時,他什麼都說不出來了,只是嘟囔著:「繞起來了!繞起來了!」

那一年,歐陽自遠72歲。

2010年10月,「嫦娥二號」衛星試驗新的奔月軌道;

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探測器登陸月球;

2018年12月,「嫦娥四號」的著陸器攜帶「玉兔二號」成功完成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如今,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中國人離「九天攬月」又近了一步。

曾經,外國人是不看好中國的探月工程的,技術也層層封鎖。

歐陽自遠說:「做火箭、做衛星、做『嫦娥』,別人一個元器件都不賣給你,就是要封鎖你,或者說就是要扼殺你。

我們只有一條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自主創新。中國人只有直起腰杆、挺起胸膛,自己去克服這些難處。」

你好,月球。

中國人,來了。

相關焦點

  • 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為何各國都要探月
    一個圓形的月球為什麼會分別存在正面和背面的說法?歐陽自遠:我們在地球上看月亮,永遠看到的是朝向地球的半個月亮,那另外半個永遠看不到,月球自己在自轉,但是你就是看不到。為什麼呢?網易科技:嫦娥四號要實現在月球背面著陸,這個技術難度有多大?怎麼實現?歐陽自遠:我們將要降落在月球的背面,但是有一條,我們是個瞎子,看不見,另外也是個聾子,不知道它背面的具體狀況,因為在地球上跟月球背面不能實現通訊,信號全部被月球正面給擋住了。所以這個事兒就麻煩了。所以你一定要發一個中繼星,來直接聯絡地球和月球的背面。
  • 期待歐陽自遠院士下次做客電子科大講述「天對」!
    中國航天人的諾言,一個一個都實現了!中國晶片的誓言,不知什麼時間才能實現!「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默默奉獻,拭目以待!2017年5月8日,被譽為「嫦娥之父」、中國隕石學與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再次做客成電講壇,與成電學子分享中國登月夢。
  •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改造火星,再造一個小地球
    原標題:「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改造火星,再造一個小地球火星能否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6月2日,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做客第160期齊魯大講壇,以「紅色火星的藍色星球夢」為題,為觀眾揭秘紅色火星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 歐陽自遠:全都是假的!
    「阿波羅11號」登月是不是一個假象?「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出來回應是真的,一個疑惑揭開之後另一個隨之而來——月背有外星人嗎?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以及「玉兔二號」並沒有發現傳說中的外星人,歐陽自遠再次回應:全都是假的!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中國要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
    歐陽自遠回顧我國探月工程的發展歷程,2004年批准了中國第一次月球探測的計劃,2007年發射了第一個探測器。歐陽自遠強調,當時的一個總體的要求,有很多活兒你到月亮上都得幹,人家幹過的你還要幹。比如說你做一張地形圖,中國也得交卷,還有很多事兒,凡是別人做過的,我一定比他好。
  • 歐陽自遠:嫦娥二號登月不用降落傘 將攜月震儀
    歐陽自遠:嫦娥一號最難控制的地方在進入月球軌道的速度控制——快了、慢了都不能成功,國外很多探測器都是因為速度沒掌握好而失敗了。 記者:嫦娥一號目前已圓滿地完成了各項預定任務,下一步它會進行撞擊月球實驗嗎? 歐陽自遠:嫦娥一號具備撞擊的能力。但嫦娥一號目前工作順利,燃料充足,還大有用處。
  • 聚焦當代英才:「嫦娥」之父歐陽自遠
    歐陽自遠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1960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礦床學研究生畢業,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等職。
  •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科學家不能做不接地氣的「修行者」
    在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作主旨報告,分享了自己的奮鬥歷程。當時國家提出,要建設一個工業化的國家,缺少礦產資源和能源,號召年輕學子們『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豐富的礦產』。我被這句話打動,考取了北京地質學院礦產勘探系。」歐陽自遠回憶。
  • 歐陽自遠回首首席七年心路歷程:假如嫦娥一號失敗了
    這場討論持續了一兩年,包括科學目標和工程目標的新設計、要完成哪幾項關鍵技術試驗,以及提高和改進探測儀器的技術指標和性能等等。「軟體、硬體、設施,都得要配套。不是說我一說要這麼幹就能幹的,而是要長時間的很複雜的準備,各個系統忙得要命。」歐陽說。 最終,嫦娥二號在一號的基礎上做出了諸多改進。
  • 歐陽自遠院士:中國還要到火星和小行星上採樣返回
    嫦娥五號特邀「知識官」歐陽自遠院士快問快答:1. 嫦娥五號之後,中國下一個目標是什麼?歐陽自遠院士:嫦娥五號之後,相關單位已經對下一步提出了一個規劃性的意見,首先,對於月球來說已經取樣返回了,但是月球非常大,我們只是在風暴洋取樣,可能以後要著陸在月球的南極取樣。在月球上,我們還要進一步的建設科考工作站,開始是機器人,以後我們就能實現載人登月了,我們的科學家也能夠上去開展更為廣泛的研究,這些都在逐步的落實安排。2.
  • 網易科技《月球,我們又來了》 歐陽自遠院士快問快答
    嫦娥五號特邀「知識官」歐陽自遠院士快問快答:1. 嫦娥五號之後,中國下一個目標是什麼?歐陽自遠院士:嫦娥五號之後,相關單位已經對下一步提出了一個規劃性的意見,首先,對於月球來說已經取樣返回了,但是月球非常大,我們只是在風暴洋取樣,可能以後要著陸在月球的南極取樣。在月球上,我們還要進一步的建設科考工作站,開始是機器人,以後我們就能實現載人登月了,我們的科學家也能夠上去開展更為廣泛的研究,這些都在逐步的落實安排。
  • 歐陽自遠:嫦娥二號能飛4億公裡 高精測控成問題
    然而,記者連線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採訪時,他卻冷靜提醒道:不要過度炒作所謂5000萬公裡的「中國高度」,與人類想要探索的浩淼宇宙相比,與太陽系的半徑15-30萬億公裡相比,5000萬公裡並非一個值得炫耀的數字,深空探測還得紮實地一步步走。
  • 歐陽自遠:嫦娥三號月球車核電池可續航30年
    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在昨天舉行的「2012年北京市公務員科學素質大講堂」首場講座上透露,月球車底下還裝有測月雷達,將切開月球下面100米深度的地方,邊走邊探測。月球車降落不用降落傘歐陽自遠介紹說,嫦娥三號的著陸器和月球車將共同在月球上軟著陸,之後著陸器不移動,而月球車則要在月球上行走,兩者聯合完成探測任務,這在世界上還是首次。歐陽自遠指出,嫦娥三號明年仍將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其中最難的一件事是降落。
  • 北京公務員科學素質大講堂 歐陽自遠開講月球探測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做了題為《嫦娥工程——中國人的探月夢》的講座,400餘名區縣公務員參加了啟動儀式並聆聽了講座。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相關領導出席了本次活動並講話。北京市公務員科學素質大講堂的開講掀起了公務員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開展科學決策的新高潮。
  • 歐陽自遠講述「尋找火星人」的故事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分享自己的奮鬥歷程。新華網 焦鵬 攝  新華網北京8月19日電 45年的前期準備和論證,15年的探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論壇第一場論壇現場向大家講述了中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走過的不凡之路。
  •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1978年美國曾贈送中國1克月壤
    ▲歐陽自遠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回憶:「當年把樣品取回來後看到,這是一塊裝在有機玻璃裡面的小石頭,美國人在上面做了一個放大鏡,用放大鏡看像大拇指一樣大,但實際只有黃豆一般大小。」歐陽自遠說:「這1克樣品,最多給我們用0.5克,還有0.5克必須保存起來。
  • 專訪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嫦五的新挑戰和探月的新徵程
    嫦娥五號由軌道器、返回器、上升器和著陸器組成,著陸器在月球表面完成採樣後,樣品裝在上升器中要回到近月軌道與軌道器交會對接,就需要在月球上發射起飛,這是第二次。「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而且表面是真空狀態,空氣動力學方面也沒有什麼問題;發射時揚起的月壤塵埃的影響也都已經在地面試驗中解決。應該說,從月球上發射起飛不會比地球上的發射更難。」歐陽自遠表示。
  • 會怪人者怪自己,不會怪人者怪別人,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
    這是不夠用的,而且過了很憋屈,那個時候我就在想,包括我剛剛去工作的時候,我想買一臺電腦,要6000多塊,我也是買不起,我問我母親要,我母親告訴我,你畢業的那一刻就全靠你自己了,我不會再給你錢了,其實這個東西是蠻傷我的,當時我的心都在痛!我覺得為什麼母子的感情會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麼你就不管我了?
  • 歐陽自遠:無人交會對接方式採樣返回世界首創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也十分激動。他表示,嫦娥五號發射,標誌著我國探月「三步走」進入收官階段。嫦娥五號以無人交會對接的方式來進行月球樣品的採集返回意義重大,並且有很大的科研價值。這次任務還可以為中國載人登月提供技術驗證。
  •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為何嫦娥四號要去月球背面?那裡有沒有外星人?
    封面新聞記者 肖洋 徐湘東12月9日,在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後,「嫦娥之父」、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來到西昌,在由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與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的首屆光華探月營啟動儀式上,進行了主題為「迎接第一個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