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自遠:嫦娥二號能飛4億公裡 高精測控成問題

2020-12-03 華夏經緯

  嫦娥二號已突破距地球5000萬公裡的深空,歐陽自遠院士提醒不必過度炒作「中國高度」

  嫦娥二號已飛離地球5000萬公裡的消息,昨天著實讓中國人民自豪興奮——這是中國的人造空間探測器第一次飛行到如此深遠的太空中。

  然而,記者連線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採訪時,他卻冷靜提醒道:不要過度炒作所謂5000萬公裡的「中國高度」,與人類想要探索的浩淼宇宙相比,與太陽系的半徑15-30萬億公裡相比,5000萬公裡並非一個值得炫耀的數字,深空探測還得紮實地一步步走。

  「二姑娘」驚喜不斷

  自2010年發射起,媒體就親熱地稱嫦娥二號為「二姑娘」。如今,這位「二姑娘」每多飛出一公裡,就代表中國人造空間探測器的空間深度又有推進。歐陽自遠說,到達月球的距離是38萬公裡,與此相比,5000萬公裡的確是一個裡程碑式的數字。

  他介紹,嫦娥二號在完成月球探測任務後,又為我們帶來了多次驚喜:2011年8月25日,它飛到距離地球150萬公裡處,精確捕獲拉格朗日L2點,對太陽進行了為期235天的探測;2012年12月13日,它在離地700萬公裡處,根據操控指令與戰神小行星交會,以每秒10.73公裡的相對速度,在相距3.2公裡處,為直徑僅4.46×2.4公裡的小行星拍下最高解析度為10米的光學照片——這是真正高難度的測控。這些都比單純的「5000萬公裡」更值得紀念。

  「從前,我們沒有飛行器飛到那麼遠,也就無法實踐通信、測控。」歐陽自遠說,目前嫦娥二號已飛離地球超過5000萬公裡,我們還能測控到它,的確值得高興。

  離火星尚有些距離

  5000萬公裡,是否意味中國具備了前往火星的能力?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客座研究員卞毓麟認為,基本可以這麼說。因為火星離地球最近時為5600萬公裡,如選擇適當時機,中國人就可能讓探測器抵達火星——我們設計軌道、操控太空飛行器的能力,又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

  歐陽自遠卻認為,現在還不能把話說滿。儘管地球離火星最近時不足6000萬公裡,但最遠可有4億公裡,每過26個月火地才會「親密接觸」一次,而5600萬公裡的「極近相遇」則需15-17年才碰到一次。「對火星進行深空探測,還必須得考慮各種情況,紮實地做好每一步準備。」他說,「當然,能飛行5000萬公裡,也可以飛到4億公裡,但是測控的精度還需要實際演練,這次嫦娥二號的深空飛行,會提供許多寶貴機會與經驗。」

  深空探測剛起步

  「二姑娘」究竟會飛多遠?卞毓麟認為,如今它已經脫離地球引力,應該在太陽引力下,沿一個橢圓形軌道飛行,宛如太陽系中增添了一顆人造的小行星。

  歐陽自遠更喜歡準確地稱它為「人造空間探測器」。儘管有「能飛3億公裡」的說法,但他認為問題不在於能飛3億公裡還是10億公裡,甚至100億公裡,關鍵是測控和通信能力。「不管能飛多遠,測控不到位,還是無濟於事。」他說。

  雖然嫦娥二號是我國飛得最遠的空間探測器,但美國的「旅行者1號」已經在太空中飛行了37年,遠離地球186億公裡。即便如此,它離飛出太陽系還差很遠:太陽系的半徑為15-30萬億公裡。

  「與這些數字相比,5000萬公裡並不值得我們炫耀。」歐陽院士認為,中國深空探測的路還很長,與發達國家還有距離,今後的每一步都還得踏踏實實地走。 (文匯報記者許琦敏)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歐陽自遠:嫦娥二號登月不用降落傘 將攜月震儀
    記者:嫦娥一號目前已圓滿地完成了各項預定任務,下一步它會進行撞擊月球實驗嗎? 歐陽自遠:嫦娥一號具備撞擊的能力。但嫦娥一號目前工作順利,燃料充足,還大有用處。它還要做很多實驗,它還將繼續飛行,以獲取更多的科學數據,通證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問題。在這之後,它會以更好的結局來實現最終的任務。
  • 歐陽自遠:嫦娥三號月球車核電池可續航30年
    月球車降落不用降落傘歐陽自遠介紹說,嫦娥三號的著陸器和月球車將共同在月球上軟著陸,之後著陸器不移動,而月球車則要在月球上行走,兩者聯合完成探測任務,這在世界上還是首次。歐陽自遠指出,嫦娥三號明年仍將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其中最難的一件事是降落。
  • 歐陽自遠回首首席七年心路歷程:假如嫦娥一號失敗了
    在此之前,自2003年起擔任了7年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的歐陽自遠院士在國家天文臺的辦公室裡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坦陳嫦娥「一帆風順」的背後故事,回首首席七年的心路歷程。 改變嫦娥二號的使命 嫦娥二號原本是一號的備份星,結構和裝配與一號基本相同。
  • 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為何各國都要探月
    臺前幕後,少不了歐陽自遠等第一代各領域航天科學家的推動。1990年代之初,在孫家棟、歐陽自遠、姜景山等一批科學家的極力動議下,中國的探月科研逐漸進入到實質的籌備階段。2004年,國家正式立項,公布了向月球進軍的實施方案。歐陽自遠參與並指導了方案、科學目標及相關規劃的制定,並以首任首席科學家的身份伴隨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問世、探月的全過程。
  • 假如嫦娥一號失敗了——歐陽自遠談嫦娥背後的故事
    自2003年起擔任了7年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的歐陽自遠 (CFP/圖)在外人看來,嫦娥二號月球探測衛星一帆風順。112個小時後,它就飛到了月球附近的特定位置,進行近月制動,隨即進入近月點100千米、遠月點8000千米的繞月軌道。相比之下,嫦娥一號花了13天才飛到月球。後面的幾天裡,嫦娥二號又進行了兩次近月制動,進入高度100千米的極月圓軌道。時機成熟時,嫦娥二號變軌進入了近月點15千米、遠月點100千米的橢圓繞月軌道。這就是說,它距離月球表面最近時只有15千米。
  • 聚焦當代英才:「嫦娥」之父歐陽自遠
    歐陽自遠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天體化學、比較行星學、地外物體撞擊地球誘發生態環境災變與生物滅絕等研究,其學術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和一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經過多年的探索,歐陽自遠院士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吉林隕石多階段宇宙線暴露模式和吉林隕石形成演化模式,在隕石學研究領域成為一個經典模式,並被各國科學家廣泛引用。在隕石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先後開展了高空(33—38公裡)、海底和地層中的宇宙塵,以及月球巖石等地外物質的研究,進而結合太陽系各行星的探測成果,進行比較行星學的理論研究和實驗模擬。
  •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為何嫦娥四號要去月球背面?那裡有沒有外星人?
    封面新聞記者 肖洋 徐湘東12月9日,在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後,「嫦娥之父」、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來到西昌,在由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與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的首屆光華探月營啟動儀式上,進行了主題為「迎接第一個100
  •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改造火星,再造一個小地球
    原標題:「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改造火星,再造一個小地球火星能否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6月2日,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做客第160期齊魯大講壇,以「紅色火星的藍色星球夢」為題,為觀眾揭秘紅色火星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中國要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
    緊接著發射「嫦娥二號」,所以它做的圖最高、最好。我們做了一個月亮解析度7米的地形圖,在月亮上清清楚楚,7米就夠了,所以現在全世界都認為這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人家做過了,它他半年就完成任務了,我們要它繼續工作,不像嫦娥一號一樣,帶的燃料不多,結果自己撞在月球上,所以粉身碎骨,「嫦娥一號」報效祖國,真是一位英雄。 「嫦娥二號」,我們有經驗了,直奔月球,做了一張前世界最好的圖。
  • 專訪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嫦五的新挑戰和探月的新徵程
    「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而且表面是真空狀態,空氣動力學方面也沒有什麼問題;發射時揚起的月壤塵埃的影響也都已經在地面試驗中解決。應該說,從月球上發射起飛不會比地球上的發射更難。」歐陽自遠表示。「兩次著陸」指的是嫦娥五號的著陸器在月球表面的著陸以及返回地球時的著陸。前者的一系列技術已經在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上成功驗證;後者則面臨一個新情況:返回地球時的速度更快。
  • 期待歐陽自遠院士下次做客電子科大講述「天對」!
    2017年5月8日,被譽為「嫦娥之父」、中國隕石學與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再次做客成電講壇,與成電學子分享中國登月夢。歐陽自遠院士一走進求實廳就先向所有聽眾立正敬禮,用他獨特的方式向大家問好,贏得師生們的熱烈掌聲。
  • 嫦娥五號如何回家,中國還會到哪些天體"挖土"?"嫦娥之父"解答
    歐陽自遠院士說:「我們之前做過空間試驗,就是它一砸進來,我們能不能讓它再跳出大氣層,然後再自己落下來,這些都要算得很精確。」歐陽自遠院士形容,這一過程就像小孩用一塊石頭在水上打了一個水漂,石頭高速砸進水面後又彈起來,再落下時石頭的速度會明顯下降。「我們就是仿照這種辦法,讓返回器在大氣層打了一個水漂,然後再讓它落下來,」歐陽自遠院士說。
  • 歐陽自遠:全都是假的!
    「阿波羅11號」登月是不是一個假象?「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出來回應是真的,一個疑惑揭開之後另一個隨之而來——月背有外星人嗎?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以及「玉兔二號」並沒有發現傳說中的外星人,歐陽自遠再次回應:全都是假的!
  • 網易科技《月球,我們又來了》 歐陽自遠院士快問快答
    中國預計11月底擇機發射「嫦娥五號」。值此航天發射之際,網易科技推出《月球,我們又來了》大型策劃報導IP,將對嫦娥五號探月進行全程報導和科普傳播。歐陽自遠院士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
  • 「嫦娥三號」明日凌晨攜「玉兔」登月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發射時間為1時30分,承擔發射任務的長三乙火箭開始燃料加注;發射場已制定了6套發射方案  今後十年,不光要實現「嫦娥五號」在月球上取樣返回,還要進一步實現載人登月,逐步實施月球基地建設。中國不能止步於月球,要去探測整個太陽系,中國人應該飛得更遠,飛到幾億公裡、幾十億公裡、上百億公裡。
  • 嫦娥二號探月_中國網
    另外後面還有一個嘉賓席,這個嘉賓席的桌牌已經擺好了,可以說是明星雲集,這些明星是航空航天領域的重要學者、重量級的總師們,比如歐陽自遠、欒恩傑,這都是嫦娥一號的首席科學家、總指揮,也是我們嫦娥二號探月工程的高級顧問。
  • 歐陽自遠:中國人上月球要靠自己,別人一個元器件都不會賣給你
    1976年8月22日,蘇聯的「月球-24」號在月球帶回了170g土壤樣本。此後的多年, 經歷過太空競賽的月球又重新恢復了沉寂。44年後的今天,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從事採礦後,歐陽自遠便總是孤身一人帶著水壺、揣著饅頭在長江沿岸一點點的尋找各種礦井。每天都早出晚歸,累到整個人都是虛脫狀態。歐陽自遠回憶說:「當時沒有閃光燈,用的是鎂光燈,照一張得炸掉一個燈泡。我每次拍照前都反覆選擇角度,以求每炸掉一個燈泡,都能換回一張有科研價值的照片。」
  • 歐陽自遠:無人交會對接方式採樣返回世界首創
    11月24日凌晨,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發射升空,開啟探月並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也十分激動。他表示,嫦娥五號發射,標誌著我國探月「三步走」進入收官階段。嫦娥五號以無人交會對接的方式來進行月球樣品的採集返回意義重大,並且有很大的科研價值。
  • 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1號距離地球有1億公裡,火星會成第2個地球嗎?
    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在地球1億公裡外的軌道上繼續前進,對比登月技術火星探測又有什麼不同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據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消息稱,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在軌運行了144天,航行裡程超過了3.6億公裡,目前位置距離地球有1億公裡,根據測控數據顯示,飛行狀態正常。
  • 嫦娥二號成月球衛星 將擇機入百公裡環月圓軌道
    成功進入這個「使命軌道」,將標誌著此次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號」任務工程取得基本成功。  嫦娥二號已成月球衛星  從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成功升空後,嫦娥二號已經歷多重風險,並順利完成地月轉移軌道飛行,進入了近月制動階段。尤其是10月6日成功實施第一次近月制動,成為一顆月球衛星,經受了一次至關重要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