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二號已突破距地球5000萬公裡的深空,歐陽自遠院士提醒不必過度炒作「中國高度」
嫦娥二號已飛離地球5000萬公裡的消息,昨天著實讓中國人民自豪興奮——這是中國的人造空間探測器第一次飛行到如此深遠的太空中。
然而,記者連線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採訪時,他卻冷靜提醒道:不要過度炒作所謂5000萬公裡的「中國高度」,與人類想要探索的浩淼宇宙相比,與太陽系的半徑15-30萬億公裡相比,5000萬公裡並非一個值得炫耀的數字,深空探測還得紮實地一步步走。
「二姑娘」驚喜不斷
自2010年發射起,媒體就親熱地稱嫦娥二號為「二姑娘」。如今,這位「二姑娘」每多飛出一公裡,就代表中國人造空間探測器的空間深度又有推進。歐陽自遠說,到達月球的距離是38萬公裡,與此相比,5000萬公裡的確是一個裡程碑式的數字。
他介紹,嫦娥二號在完成月球探測任務後,又為我們帶來了多次驚喜:2011年8月25日,它飛到距離地球150萬公裡處,精確捕獲拉格朗日L2點,對太陽進行了為期235天的探測;2012年12月13日,它在離地700萬公裡處,根據操控指令與戰神小行星交會,以每秒10.73公裡的相對速度,在相距3.2公裡處,為直徑僅4.46×2.4公裡的小行星拍下最高解析度為10米的光學照片——這是真正高難度的測控。這些都比單純的「5000萬公裡」更值得紀念。
「從前,我們沒有飛行器飛到那麼遠,也就無法實踐通信、測控。」歐陽自遠說,目前嫦娥二號已飛離地球超過5000萬公裡,我們還能測控到它,的確值得高興。
離火星尚有些距離
5000萬公裡,是否意味中國具備了前往火星的能力?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客座研究員卞毓麟認為,基本可以這麼說。因為火星離地球最近時為5600萬公裡,如選擇適當時機,中國人就可能讓探測器抵達火星——我們設計軌道、操控太空飛行器的能力,又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
歐陽自遠卻認為,現在還不能把話說滿。儘管地球離火星最近時不足6000萬公裡,但最遠可有4億公裡,每過26個月火地才會「親密接觸」一次,而5600萬公裡的「極近相遇」則需15-17年才碰到一次。「對火星進行深空探測,還必須得考慮各種情況,紮實地做好每一步準備。」他說,「當然,能飛行5000萬公裡,也可以飛到4億公裡,但是測控的精度還需要實際演練,這次嫦娥二號的深空飛行,會提供許多寶貴機會與經驗。」
深空探測剛起步
「二姑娘」究竟會飛多遠?卞毓麟認為,如今它已經脫離地球引力,應該在太陽引力下,沿一個橢圓形軌道飛行,宛如太陽系中增添了一顆人造的小行星。
歐陽自遠更喜歡準確地稱它為「人造空間探測器」。儘管有「能飛3億公裡」的說法,但他認為問題不在於能飛3億公裡還是10億公裡,甚至100億公裡,關鍵是測控和通信能力。「不管能飛多遠,測控不到位,還是無濟於事。」他說。
雖然嫦娥二號是我國飛得最遠的空間探測器,但美國的「旅行者1號」已經在太空中飛行了37年,遠離地球186億公裡。即便如此,它離飛出太陽系還差很遠:太陽系的半徑為15-30萬億公裡。
「與這些數字相比,5000萬公裡並不值得我們炫耀。」歐陽院士認為,中國深空探測的路還很長,與發達國家還有距離,今後的每一步都還得踏踏實實地走。 (文匯報記者許琦敏)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