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

2020-12-06 中國日報網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一、科普解疑釋惑,揭秘中國開啟火星探測的意義和價值。

重大科技項目舉世矚目,那麼在第一時間哪家媒體能夠搶佔輿論制高點將擁有充分的話語權,極大提升輿論引導力、公信力、影響力。紀錄頻道之所以能在第一時間播出十集紀錄片《Hi,火星》,是因為「未雨綢繆」。早在「天問一號」升空前40多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就派出攝製組奔赴文昌航天發射場追蹤拍攝。《Hi,火星》講述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闡釋了中國開啟火星探測的意義和價值,在第一時間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熱切關注。

《天問》是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長詩,他執著追求宇宙真理,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發問。「遂古之初,何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際,安放安屬?」「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用「天問一號」命名,就體現了中國航天人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永無止境。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個。兩者幾乎都形成於約45億年前,組成結構也大致相同,有核、幔、殼。火星與地球有著相似的自轉周期,一個火星日大約是24小時39分鐘,而且它和地球一樣,也有四季更迭。此外,火星的表面溫度大約在零下133攝氏度到零上27攝氏度之間,擁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等多種地形。在太陽系類地行星中,這一點與地球最為接近。證據表明,火星上曾經存在過水。探測火星可以獲得豐富的第一手科學數據,對研究太陽系起源及演化、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動講述航天人攻克科技難關的故事,弘揚鍥而不捨、勇於突破的航天精神。

優秀的紀實作品往往通過影像關注人物的命運,關注人物的情感,傳遞內在的訴求,與觀眾共通共鳴,進而達到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終極作用。該片通過對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探測器系統主任設計師趙宇、探測器系統環繞器分系統副總指揮褚英志、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張玉花、探測器系統火星車分系統總設計師賈陽等人的深入採訪,通過一線科研人員的動情講述,讓航天人的故事深入人心。這些科研人員鍥而不捨、勇於突破,再次書寫航天精神。

此次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設定了五大科學目標: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天問一號」的全部載荷總重量約5噸,地火之間距離遙遠,僅通訊就有23分鐘的延時,在人類歷史上,火星探測的失敗率高達50%,是風險最高的航天任務之一。

節目除了拍攝科研人員的工作狀態,還前往生活區拍攝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記錄了他們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對事業的熱愛。既直擊重大事件發生的現場,又深入到研究人員的心靈與生活,這部短紀錄片是一次對人類勇氣與探索精神的致敬。它以「航天精神」為內核,與當下現實形成觀照和呼應,釋放出民族精神的強大力量。

三、表達創新,以倒計時的剪輯手法,讓節目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內涵與質感。

《Hi,火星》科學短紀錄片共分10集,每集5分鐘。它呼應太空發射主題,通過倒計時的剪輯手法製造懸念,呈現出對重要事件重大節點的紀錄美學觀照。

如倒計時28天,前往火星的窗口期26個月才有一次,一旦錯過,就要等到2022年;倒計時21天,為了應對火星危機四伏的陌生環境,設計師改進了火星車的構造,這個像「藍色蝴蝶」的探測車將以爬蟲爬行的姿勢行走;倒計時18天,負責本次火星探測地面應用系統的國家天文臺團隊,正在努力攻關,力保及時收到來自遙遠行星的信號;倒計時15天,文昌航天發射場內面臨著一場「考試」,約5噸重的載荷正式轉運到發射塔架上,跟火箭合體;倒計時6天,火箭各項檢測達標,可以進行最後的發射準備了;倒計時3天,發射前的最後一次檢查發現了一個新問題;發射當天,「天問一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升空,並轉入地火軌道,就此踏上了漫漫「奔火」路……

短紀錄片可以快速反應,而創新的表達方式,如倒計時剪輯,則帶來了紀錄片創作美學的突破。此外,該片構圖工整,畫面飽滿,製作精良。科普動畫演示形象逼真、清晰度高。《Hi,火星》代表了當代電視製作的前沿水平。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Hi,火星》這部短紀錄片將讓觀眾深入立體地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深切感受中國航天人的砥礪奮進與家國情懷。

該片還從航天科學、構造地質學、生命科學、天文學等多個維度展示科學知識,提升觀眾的科學素養,其內容既有權威性,又不失趣味性和話題感,帶來新奇的觀看體驗,成為科普短片精品力作,鼓舞士氣提振信心,匯聚億萬幹部群眾砥礪前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Hi,火星》:「天問一號」的幕後故事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 圖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
  • 《Hi,火星》:「天問一號」,這一路你是怎麼「火」的?
    兩千年前,屈原在長詩《天問》中發出了這樣的曠世之問。兩千年後,中國航天人用實際行動給出了解答。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火星探測的第一步。
  • 《Hi,火星》:「天問一號」,這一路你是怎麼「火」的?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
    為了記錄中國航天人的奮鬥精神,展現他們追求的航天夢想,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於今晚起,每天19:55,連續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發射背後的故事。《Hi,火星》這部系列紀錄片將讓觀眾深入立體地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深切感受中國航天人的砥礪奮進與家國情懷。該片內容既有對科學的權威展示,又不失趣味和話題感,給觀眾帶來鮮活生動的體驗。今晚,CCTV-9,請跟隨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一起走進海南文昌發射基地,了解「天問一號」升空背後的那些人和事。
  • 獨家揭秘中國火星探測幕後故事
    大聲說出「Hi火星」!今天,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火星探測器和「胖五」背後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科研人員怎樣工作、生活?「天問一號」工程如何打開中國行星探測的大門?CCTV-9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每集5分鐘,獨家揭秘中國火星探測的幕後故事。精彩內容,7月25日起播出,敬請期待!
  • 揭秘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
    是的,正如這個名字一樣,去往火星的漫漫長途也充滿不確定性。在接下來的7個月裡,天問一號需要迎難而上。「發射成功只是第一步,後面的路還很漫長。」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工程總體部部長耿言說。據介紹,天問一號飛行過程包括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六個階段。探測器發射後,將被火箭送入地火轉移軌道。器箭分離後,探測器的太陽翼和定向天線將相繼展開,在測控系統支持下朝火星飛去,約7個月抵達火星。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中,探測器將進行深空機動和中途修正,即不斷調整飛行方向。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背後,你不知道的專利秘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揭秘「天問一號」!攜帶13種科學儀器上火星 專家:運行僅約90天
    揭秘「天問一號」!據新華社報導,「長徵5號」在其發射帶下進行了幾次實驗性發射,但「天問一號」的升空將標誌著火箭的首次運行。該火箭有望將「天問一號」送入地球到火星軌道,這是「長徵5號」的首次發射。天問一號雄心勃勃,旨在一次完成所有軌道,著陸和巡迴飛行,並獲得有關「火星」的科學勘探數據。
  • 「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之旅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天問一號」,代表中國向火星「發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2000多年前,屈原曾發出嗟嘆。而今,「天問一號」將勇敢作答。2020年4月24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
  • 天問一號:火星烏託邦平原之旅
    火星烏託邦平原之旅探索未知,追尋未來求知慾滿滿一直是人類獨有的特質距離我們5500萬公裡~4億公裡的火星上,到底存在著什麼?好奇、驚訝充斥著全人類的內心。今年,是火星發射窗口期的好時機。我們把握住機會,成功將「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 中國天問一號傳回自拍照,火星之旅不需要自拍杆
    天問一號作為中國首次著陸探火工程,在全國慶祝國慶、中秋,雙節來臨之際,天問一號也在火星之旅的途中,拍攝了「自拍照」。這是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首張「自拍照」,但是天問一號既沒有手臂,也沒有攜帶自拍杆,自拍照究竟是怎麼拍攝的呢?
  • 片單|你好,火星!
    2020年的夏天是人類火星探測的重要窗口期。7月20日,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美國則計劃下周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火星探測器毅力號。火星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世界各國前赴後繼地實施探測任務?
  • 央視揭秘:天問一號如何穩穩地抵達火星?
    央視揭秘:天問一號如何穩穩地抵達火星?那麼探測器在太空中飛行,靠什麼分辨方向呢?其實也是通過「看星星」。讓我們來揭秘天問一號如何穩穩抵達火星。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奔向火星的途中,那麼在這上億公裡的路程當中,它是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並且保持姿態穩定的呢?這就離不開一個重要的裝置,叫作星敏感器。
  • 片單|你好,火星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2020年的夏天是人類火星探測的重要窗口期。7月20日,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美國則計劃下周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火星探測器毅力號。火星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世界各國前赴後繼地實施探測任務?
  • 4億公裡的火星之旅,天問一號是如何規劃的
    最近的這個火星發射窗口就是今年7月~8月,不只是我國的天問一號,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計劃7月30日發射),阿聯的希望號(已在7月20日發射)都選在這個窗口發射。很多人會簡單地認為,這樣的「時機」特殊之處在於能讓探測器最快抵達火星,或者說用最短的時間、以最近的路程抵達火星。但恰恰相反,火星探測器優先選擇的是一條更加漫長和遙遠的旅途(也就是「地火轉移軌道」)。
  • 聰明能幹的「太空多面手」——專家揭秘「天問一號」上的火星環繞器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趙穎全攝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記者張建松、胡喆、周琳)7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聰明能幹的「太空多面手」——專家揭秘「天問一號」上的火星環繞器》的報導。「天問一號」由環繞器、著陸巡視器組成。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承擔了火星環繞器的研製重任。
  • 發射前往火星,天問一號八大闖關之旅正式開啟
    如今,天問一號的闖關之旅才剛剛開始。它能夠最大限度節省推進劑,最大限度減少操作,是人類火星之旅的最優方案。第三關,天問一號已經在切入霍曼轉移的路上!第四關,地球上的中國航天人和太空中的天問一號,正常通訊中!
  • 發射前往火星,天問一號八大闖關之旅正式開啟!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太空精釀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獨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乘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下一站火星!地球和火星對比(圖改自:NASA)為徵服這個熒熒如火的星球,中國航天人進行了數年的努力。如今,天問一號的闖關之旅才剛剛開始。
  • 火星探測有多難?揭秘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
    接下來,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開啟7個月的漫漫徵途。目前,人類火星探測的成功率只有50%左右。在飛往火星的路上,無數挑戰正在等著我們。天問一號是否能順利抵達火星?我們期待,我們等待。7個月,這是一趟漫長又艱難的旅程。人類對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目前已實施40餘次探測任務,但只成功20餘次,成功率只有50%左右。
  • 「天問一號」出徵,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
    來源:長城網向著火星,出發!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