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太空精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獨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乘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下一站火星!
圖片來源:航空物語微博
兩千年前,屈原在長詩《天問》中發出了&34;和&34;的曠世之問。兩千年後,中國航天人要用實際行動給出解答:行星探測計劃&34;啟動,而執行第一站任務的就是去往火星的天問一號。
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二者同為巖質行星,演化與構造類似。火星上有水、稀薄空氣、與地球類似的元素、小分子有機物和太陽系最壯觀的山川峽谷等,是地球演化歷史和未來的重要參照,更是人類夢想成為&34;的完美下一站。
地球和火星對比(圖改自:NASA)
為徵服這個熒熒如火的星球,中國航天人進行了數年的努力。如今,天問一號的闖關之旅才剛剛開始。
跟火星比起來,地球距離太陽更近,環繞太陽一周需要約365天,火星則需要約687天。這種&34;導致地球和火星之間距離在時刻變化,從5500萬千米到4億千米不等。從地球視角來看,二者每約780天才會合一次:在780天內地球繞太陽運行了2周49度角,恰好超過了火星1周,二者距離達到一次最近。
地球和火星的軌道周期、會合周期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人類航天雖然經歷了數十年發展,但運載火箭依然以利用化學能為核心,遠達不到科幻電影中無視星際旅行距離&34;的設定。因而,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時間要求很苛刻,必須在每次地球和火星會合之前幾個月、火星相對於太陽的位置領先於地球特定角度的時候出發,瞄準6-11個月之後火星的位置,開啟火星探測之旅。
2000-2022年地球和火星距離變化,各火星探測任務在太空中飛行的時間區間(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由於每次地球和火星會合機會帶來的理想探測窗口僅在1個月左右,探測任務如果趕不上出發,就要等待26個月後的下一次機會。這對於存在設計壽命、且有著巨大保管維護成本的探測器而言,是很難接受的。例如, NASA局長曾說毅力號火星車錯過2020年7-8月發射窗口的代價至少是5億美元的損失。
第一關,天問一號已經完美通過!
在人類航天探索中,太空飛行器的速度是最重要的核心。
三大宇宙速度是人類航天探測的三道鴻溝(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想實現火星探測,意味著探測器不僅要突破第二宇宙速度,完全擺脫地球引力,還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速,在抵達火星前盡力擺脫太陽引力的巨大影響,而太陽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0餘萬倍。這對探測火星的運載火箭要求極高,基本都是各國最為強力的火箭系列。即便如此,探測器佔火箭總體質量的比例都在1%以下,絕大部分質量都用於裝載推進劑,這是人類航天夢想的巨大代價。
對於總重5噸左右的天問一號而言,帶它前往火星的就是長徵系列中最強的長徵5號火箭。
近幾年世界各國火星探測任務的主力火箭(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第二關,&34;託起天問一號飛向火星的夢想已經實現!
1925年,德國航天工程師瓦爾特·霍曼博士出版了圖書《Die Erreichbarkeit der Himmelskörper》,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霍曼轉移軌道。他或許沒有想到,這個理論成為後來人類幾乎所有火星探測任務的基礎。
霍曼轉移軌道的理論認為:在地球出發時(假設地球火星均為圓軌道),探測器需要達到32.7千米/秒的速度,超過地球本身的速度(29.8千米/秒),加速。在抵達火星時,探測器速度為21.5千米/秒,低於火星運動速度(24.1千米/秒),再次加速。不過由於火星引力加速和大部分任務目標是環繞火星等原因,&34;實際上是火星附近制動工作,以切入環繞火星軌道。飛行過程中,為應對外力可能造成的軌道偏移,也僅需推進系統短暫工作微調,絕大部分時間自由飛行。
火星探測霍曼轉移軌跡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整體上,霍曼轉移方案非常簡單,軌道是半個橢圓,連結了地球軌道和火星軌道,全程在6-11個月時間。它能夠最大限度節省推進劑,最大限度減少操作,是人類火星之旅的最優方案。
第三關,天問一號已經在切入霍曼轉移的路上!
茫茫深空,漫漫長路,此前各個探測任務採用的霍曼轉移軌道普遍在4-7億千米的長度,6-11個月的旅程。天問一號的軌跡耗時7個月左右,預計於2021年2月中才能抵達火星,需要走過的路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此前的航天任務。我們熟悉的天宮和神舟任務距離地球表面僅400千米,北鬥星座距離地球表面僅20000-36000千米,嫦娥距離地球38萬千米。但它們相比天問一號而言都可以用&34;來形容,這也意味著對天問一號的導航制導與控制變得異常艱難。
功勳卓著的遠望6號航天測量船也為天問一號保駕護航(圖片來源:我們的太空)
一方面,在出發階段,需要陸基測控站和萬噸級遠望系列航天測量船全程保駕護航。出發後,需要龐大的深空探測天線網絡覆蓋整個天域,保證它在整個探測火星過程中都能跟地球有效通信,要知道,天問一號距地球最遠的時候,地球和火星距離將達到4億千米,這個距離單程都需要光速飛行22分鐘!
另一方面,天問一號也需要自主導航和控制,精準確定自身位置和姿態。例如利用恆星敏感器把自己的姿態確定到角秒級的精度,而1角秒僅僅是1度的3600分之一!
第四關,地球上的中國航天人和太空中的天問一號,正常通訊中!
人類探測火星60年來,共有四種任務類型:驚鴻一瞥的&34;,登高望遠的&34;,觀天測地的&34;和自由移動的&34;。其中,&34;僅是在早期技術不成熟或其他任務兼職探測火星時使用,另外三種是近些年來的任務類型主力。
人類目前有四種火星探測任務示意圖,未來在計劃突破第五種:採樣返回(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其中,環繞器(軌道器)能長期環繞火星,採集海量的數據,全方位研究火星磁場、大氣、重力場、水、淺層土壤、地質地貌等方面,還能起到信號中繼作用,服務於降落在火星表面的著陸器和巡視器。著陸器能仔細研究火星表面的各種細節,但由於重量和自身能量限制,無法移動和自由巡視。巡視器可以隨處移動,意義不言而喻,它的質量能更多集中於科研載荷,從事多地點多方面的精細研究。
一般而言,火星探測任務都會採取&34;、&34;、&34;分開的形式以降低難度。即便如此,幾十年來人類探測火星的任務成功率僅有一半左右。而這次天問一號的選擇是:&34;!它包括了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三個部分。
第五關,極度複雜的火星探測任務正在路上!
經過近7個月的長途旅行,2021年2月中,火星終於出現在眼前,天問一號也將被火星引力俘獲。環繞器此時要執行最為關鍵的一步:制動進入環繞火星軌道。為最大限度節省推進劑,天問一號的三個部分將會整體進入環繞火星的大橢圓軌道中,沒必要追求更消耗推進劑的圓形軌道。
這個方案不同於進入21世紀後的歐洲兩次類似任務。它們都是抵達火星後立即分離,著陸部分並不進入環繞火星軌道。這樣雖然可以大大降低環繞器的制動變軌壓力,但代價也是慘烈的:火星快車號和微量氣體探測器任務的著陸部分均宣告失敗。重要原因之一在於給著陸留下的選擇窗口太短,因而天問一號並不採用這種方案。
天問一號:前部為著陸器/巡視器組合體,後部為環繞器(圖片來源:中國航天局)
在隨後環繞火星的約2個月內,是天問一號的環繞器最為繁忙的時間。它需要逐漸開啟自身的7個有效載荷,認真研究火星表面的情況,反覆確認著陸地點和最優著陸窗口。一旦確認後,二者分離,環繞器繼續在軌工作,著陸器攜帶巡視器開始最為艱難的火星著陸之旅。
第六關,環繞器是重中之重!
由於距離過於遙遠,地球和火星雙向通訊延時將長達幾十分鐘。且火星著陸時間一般僅在7-8分鐘左右,地面工作人員不可能人工控制複雜的火星著陸過程,這一切全要靠著陸器自己完成。
火星有大氣,但又特別稀薄。這成了航天人又愛又恨的因素: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氣氣動減速,使用降落傘;另一方面,必須找準進入角度,過大著陸器會過熱焚毀,過小會打水漂一樣滑入深空,根本無法著陸。更重要的是,火星大氣的密度還太低了,甚至還不足地球大氣層的1%,即便最大極限地利用了火星大氣減速,依然無法把速度降到理想狀態,要想著陸火星必須自帶反推火箭。
讓我們來大概描述一下天問一號著陸的過程吧:
剛開始,通過整體和隔熱大底氣動減速約5分鐘,著陸器速度從約5千米/秒減速到數百米/秒,已到極限,隔熱大底的溫度已升到2000餘攝氏度。此時,巨大降落傘展開,在不到100秒時間內把速度進一步降低到約100米/秒。隨後,隔熱大底、降落傘和支撐結構先後脫離著陸器。被燒蝕得不成樣子的隔熱大底將會墜向火星表面,成為天問一號最先抵達火星表面的部分,也算是它&34;的&34;。
天問一號著陸器最後著陸階段藝術效果圖(圖片來源:中國航天局)
大戲剛剛開始,著陸器自帶的反推火箭開始全力工作,逐漸降低速度。著陸器先是在火星表面數十米的高度懸停,底部所有儀器開啟,認真篩查地表情況,最後確認著陸地點。認定後,最終緩慢軟著陸到火星表面。
第七關,&34;在火星表演著陸藝術。
&34;、&34;、&34;的串聯任務終於進行到最後一步。著陸器穩定著陸後,將會與環繞器聯絡,確定工作狀態,上傳記錄的全部數據,傳回地球。一切確認後,著陸器將放出導軌,巡視器開機,積累到足夠能量後,行駛抵達火星表面,開始工作。
天問一號著陸器和巡視器藝術效果圖(圖片來源:中國航天局)
探測火星不僅是工程任務的突破,更是行星科學領域的突破。除了常規的通訊、能量來源(太陽能帆板)、支撐結構、動力系統等部分外,天問一號整體上攜帶了13種科學載荷,其中7個在火星上空的環繞器上,6個在降落火星表面的巡視器上。它們共有五大科研目標,主要涉及火星空間環境、地表形貌特徵、土壤表層結構等研究,將給中國帶來火星的第一手資料。
工作狀態的火星車藝術效果圖(圖片來源:中國航天局)
第八關,美麗的火星,天問一號將看到你的真面目!
人類探測火星60年,勝率不到一半,這是一個高風險,卻是代表著人類最美麗最絢爛航天夢想的存在。天問一號,一次實現&34;的工程目標和五大科學目標,也必將是極大的挑戰。我們祝福它在餘下的闖關過程中,一切順利!
圖源:中國航天局
天問一號不僅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的開始,也宣布了我國長遠行星探測任務的開啟。火星,只不過是下一站。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天問系列不僅會探測火星,還會去地球最近的鄰居金星,還有可能挑戰極限,前往更大難度的太陽系內側水星和外側四大氣態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小行星、矮行星等。希望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一切順利,也希望天問系列帶著中國人的夢想飛遍寰宇。
最後,讓我們暢想一下《下一站火星》中的未來圖景吧:所有人都在等待徵服火星的那一天。那時人類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全新的物種:一種來自地球的可以跨行星生存的生物。走出地球似乎是我們從渺小邁向偉大的必經之路。火星就是下一站,那裡總是熒熒如火,令人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