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布的消息,「天問一號」探測器將於7月20日至25日在中國南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擇機發射。
天問系列是我國對行星探測任務的命名。我國首次對火星進行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命名為「天問一號」。它是在今年4月24日正式確定命名的,源於屈原長詩《天問》,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然而,對火星的探索並非一帆風順,也有很多失敗的教訓。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四顆,火星也是除了金星以外,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大約每隔26個月就會發生一次火星衝日,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在衝日期間會達到極近值,通常只有不足1億千米,而在火星發生大衝時,這個距離甚至不足6000萬千米。火星衝日意味著這時可以使用較小花費將探測器送往火星,因此人類的火星探測活動通常也會每隔26個月出現一次高潮。
火星星雲
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蘇聯,在1960年10月10日,率先向火星發射了第一枚探測器。四天以後,蘇聯又發射了第二枚。很不幸,這兩枚火星探測器,連地球軌道都沒有達到。1962年10月24日,蘇聯發射了第三枚火星探測器,這次僅僅到達環繞地球軌道。1962年11月1日,蘇聯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並將該探測器命名為「火星1號」(筆者小聲說,明明就是4號)。火星1號成功進入了前往火星的軌道,當飛行到距離地球1.06億千米時,與地面永遠失去了通信聯繫。三天後,蘇聯又一枚探測器升空,很可惜,這次探測器到達環繞地球軌道,火箭未能再次成功點火,兩個月後墮入地球大氣層燒毀。
與蘇聯的不斷失敗,美國的火星之旅可以說是開門紅。1964年,美國也先後向火星發射兩枚探測器:水手3號和水手4號。水手3號,在12月5日發射,因為探測器的保護外殼未能按預定計劃成功與探測器分離,導致探測器偏離軌道,最終發射失敗。水手4號在12月28日發射升空,順利到達火星,並發回數據。1969年,美國發射水手6號和水手7號,兩者均到達火星,對火星大氣成分進行分析,並發回大量照片。
沙塵暴在火星上
探測火星不利的魔咒一直纏繞在蘇聯頭上,直到解體也沒有一顆完美工作的探測器。反觀美國,雖然有失敗,但是發射的探測器已經進入火星軌道,環繞火星飛行。1996年,美國發射的火星環球勘測者,更是持續運行了10年,堪稱最成功的火星探測任務之一。
我國也進行過火星探測的計劃。這個計劃就是「螢火一號」,它是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合作的,計劃2011年和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衛星一起搭載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然而,火星探測器「福布斯-土壤」未能按計劃變軌。這意味著,中國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發射以失敗告終。
火星車
據悉,今年計劃發射的「天問一號」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如果,「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則意味著我國成功加入了長期被美國「獨佔」的「火星俱樂部」。一舉多得的背後,是複雜的技術和較高的風險,國際上也鮮有先例。
最後,預祝我國的「天問一號」旗開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