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之際,安放安屬?」「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兩千年前,屈原在長詩《天問》中發出了這樣的曠世之問。兩千年後,中國航天人用實際行動給出了解答。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火星探測的第一步。
為了記錄中國航天人的奮鬥精神,展現他們追求的航天夢想,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於今晚起,每天19:55,連續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發射背後的故事。
火星雖然堪稱全球最熱門的「行星旅行地」,但人類「探火」的歷史進程並不順利。探索火星的道路從來都充滿了荊棘與挑戰。「天問一號」的發射又面臨著哪些挑戰呢?早在「天問一號」升空前40多天,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就派出攝製組奔赴文昌航天發射場追蹤拍攝。
攝製組通過對總設計師的深入採訪,一線科研人員的動情講述,以及使用動畫等特技手段,使本片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的意義和價值,它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以及科研人員鍥而不捨、勇於突破的航天精神。
除了拍攝科研人員的工作狀態,節目組還拍攝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記錄了他們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對事業的熱愛。既直擊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又深入到研究人員的心靈與生活,這部短紀錄片是一次對人類勇氣與探索精神的致敬。
《Hi,火星》共分10集,每集5分鐘。呼應太空發射的主題,它通過倒計時的剪輯手法,讓節目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內涵和質感。
倒計時28天
前往火星的窗口期26個月才有一次,一旦錯過,就要等到2022年了。面對重重壓力,試驗隊員如何應對挑戰?
倒計時21天
為了應對火星危機四伏的陌生環境,設計師改進了火星車的構造,這個像「藍色蝴蝶」的探測車將以一種怎樣奇特的姿勢行走呢?
倒計時18天
國家天文臺團隊在緊張忙碌著,他們負責的是本次火星探測地面應用系統的研製。雖然要等幾個月後探測器被火星軌道捕獲,他們的任務才會密集展開,但現在他們就要做好各種情況應對的準備,這樣才能及時接收到來自火星的信號。
倒計時15天
全國高考日,文昌航天發射場內也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考試」。約5噸重的載荷正式轉運到發射塔上,跟火箭合體,科研人員就此開始了一系列的檢測,他們的目的就是「挑毛病」。這個「考試」能順利通過嗎?
倒計時6天
火箭各項檢測達標,可以進行最後的發射準備了。高大威武的「胖五」亮相了,這個有著世界一流技術水準的運載火箭,讓研究人員倍感驕傲。
倒計時3天
發射前的最後一次檢查發現了一個新問題,由於發射時間在中午時分,陽光直射整流罩,裡面的載荷不適應高溫,這個難題該如何解決呢?
發射當天
「天問一號」探測器搭載「胖五」——「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升空,並轉入地火軌道,就此踏上了漫漫「奔火」路。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Hi,火星》這部系列紀錄片將讓觀眾深入立體地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深切感受中國航天人的砥礪奮進與家國情懷。該片內容既有對科學的權威展示,又不失趣味和話題感,給觀眾帶來鮮活生動的體驗。
今晚,CCTV-9,請跟隨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一起走進海南文昌發射基地,了解「天問一號」升空背後的那些人和事。
這套系列紀錄片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的第三天推出,幾近同步,當我們剛為升空的壯舉所震撼,澎湃的心潮尚未平復,發射背後的故事又持續發酵著我們這一刻的情感。
另一方面,對「天問一號」的技術探秘,拓展了我們的認知領域。「天問一號」環繞與登陸火星的雙重任務、分離與著陸技術、火星車的行駛原理與方式、地火之間的信號聯通等技術講解,無不滿足著我們對新知的渴求。
在具備新聞時效性的同時,紀錄影像的質感帶給我們更多感性體驗。鮮活的人物故事、細膩的情感處理是對這一熱點事件的縱向開掘,帶領我們走向情感更深處。
細「微」靈巧的敘事特徵
微紀錄片之「微」,除了指時間之短,還有視角之巧妙、結構之靈巧、影像語言之輕盈等含義。五分鐘的時長無需曲折的故事走向,輕巧的「體型」決定了它「凝縮」的特徵。如果說前段時間熱播的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是用數位技術「喚醒」了沉睡的文物,這部紀錄片則選擇於細微處來觀察、記錄這一科學盛事。
《Hi,火星》選擇發射準備過程的重要節點,以航天裝備與關鍵技術作為切入口,經科研人員的精心講解,冷硬的科學變成了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蠕蟲」火星車、身型矮胖的「胖五」運載火箭、被稱為「送孩子去高考」的載荷轉運,擬人化的比喻不僅拉近了我們與科學的距離,更是科研工作者情感凝結的表徵。
從人物著眼,是這部紀錄片的又一特徵。在文昌發射基地內部,鏡頭緊緊跟隨著科研人員的行蹤,紀實影像貼合著他們的工作與起居,捕捉生活的片段與細節,勾勒他們與「天問一號」相互牽連的命運走向。長達三、四年沒有節假日,作為母親的科研工作者三個多月沒辦法回家,說到這些他們雲淡風輕,似乎一切付出都是當然,更不用提談及「天問一號」時赤誠的話語,洋溢在臉上的喜悅,以及由內而外流露出的幸福與篤定。
微「言」大義的價值承載
技術講解也好,人物描摹也罷,都指向了影片的價值落腳——人類對未知疆域的開拓。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對外太空的探索,從「地心說」到宇宙認知,從人造衛星的發射到載人飛船的運行,從登陸月球到火星探測,一點一點,步履遲緩卻從未怯步。就如第一集片尾所言,「我們不知道彼岸在哪裡,我們一直冒著生命危險在尋找別人,不管是這一次還是下一次,還是未來的很多次,探索是不會停止的。」
科技的發展由人類求知的本能推動,向前推進之力不可逆轉。然而,科技的應用卻為人類的選擇左右,是安於技術的互聯,還是向外求索?是建造享樂的堡壘,還是破浪前行?是給自我更多束縛,還是打破枷鎖、追求真理與自由?這一切在於我們自己。「天問一號」已經給出了答案——「Hi,火星」,我們來了。
紀錄片《Hi,火星》
CCTV-9
7月25日 19:55首播
全天多輪播出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