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火星》:「天問一號」,這一路你是怎麼「火」的?

2020-12-06 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兩千年前,屈原在長詩《天問》中發出了這樣的曠世之問。兩千年後,中國航天人用實際行動給出了解答。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火星探測的第一步。

為了記錄中國航天人的奮鬥精神,展現他們追求的航天夢想,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於今晚起,每天19:55,連續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發射背後的故事。

火星雖然堪稱全球最熱門的「行星旅行地」,但人類「探火」的歷史進程並不順利。探索火星的道路從來都充滿了荊棘與挑戰。「天問一號」的發射又面臨著哪些挑戰呢?早在「天問一號」升空前40多天,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就派出攝製組奔赴文昌航天發射場追蹤拍攝。

攝製組通過對總設計師的深入採訪,一線科研人員的動情講述,以及使用動畫等特技手段,使本片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的意義和價值,它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以及科研人員鍥而不捨、勇於突破的航天精神。

除了拍攝科研人員的工作狀態,節目組還拍攝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記錄了他們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對事業的熱愛。既直擊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又深入到研究人員的心靈與生活,這部短紀錄片是一次對人類勇氣與探索精神的致敬。

《Hi,火星》共分10集,每集5分鐘。呼應太空發射的主題,它通過倒計時的剪輯手法,讓節目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內涵和質感。

倒計時28天

前往火星的窗口期26個月才有一次,一旦錯過,就要等到2022年了。面對重重壓力,試驗隊員如何應對挑戰? 

倒計時21天

為了應對火星危機四伏的陌生環境,設計師改進了火星車的構造,這個像「藍色蝴蝶」的探測車將以一種怎樣奇特的姿勢行走呢?

倒計時18天

國家天文臺團隊在緊張忙碌著,他們負責的是本次火星探測地面應用系統的研製。雖然要等幾個月後探測器被火星軌道捕獲,他們的任務才會密集展開,但現在他們就要做好各種情況應對的準備,這樣才能及時接收到來自火星的信號。

倒計時15天

全國高考日,文昌航天發射場內也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考試」。約5噸重的載荷正式轉運到發射塔上,跟火箭合體,科研人員就此開始了一系列的檢測,他們的目的就是「挑毛病」。這個「考試」能順利通過嗎?

倒計時6天

火箭各項檢測達標,可以進行最後的發射準備了。高大威武的「胖五」亮相了,這個有著世界一流技術水準的運載火箭,讓研究人員倍感驕傲。

倒計時3天

發射前的最後一次檢查發現了一個新問題,由於發射時間在中午時分,陽光直射整流罩,裡面的載荷不適應高溫,這個難題該如何解決呢?

發射當天

「天問一號」探測器搭載「胖五」——「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升空,並轉入地火軌道,就此踏上了漫漫「奔火」路。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Hi,火星》這部系列紀錄片將讓觀眾深入立體地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深切感受中國航天人的砥礪奮進與家國情懷。該片內容既有對科學的權威展示,又不失趣味和話題感,給觀眾帶來鮮活生動的體驗。

今晚,CCTV-9,請跟隨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一起走進海南文昌發射基地,了解「天問一號」升空背後的那些人和事。

這套系列紀錄片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的第三天推出,幾近同步,當我們剛為升空的壯舉所震撼,澎湃的心潮尚未平復,發射背後的故事又持續發酵著我們這一刻的情感。

另一方面,對「天問一號」的技術探秘,拓展了我們的認知領域。「天問一號」環繞與登陸火星的雙重任務、分離與著陸技術、火星車的行駛原理與方式、地火之間的信號聯通等技術講解,無不滿足著我們對新知的渴求。

在具備新聞時效性的同時,紀錄影像的質感帶給我們更多感性體驗。鮮活的人物故事、細膩的情感處理是對這一熱點事件的縱向開掘,帶領我們走向情感更深處。

細「微」靈巧的敘事特徵

微紀錄片之「微」,除了指時間之短,還有視角之巧妙、結構之靈巧、影像語言之輕盈等含義。五分鐘的時長無需曲折的故事走向,輕巧的「體型」決定了它「凝縮」的特徵。如果說前段時間熱播的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是用數位技術「喚醒」了沉睡的文物,這部紀錄片則選擇於細微處來觀察、記錄這一科學盛事。

《Hi,火星》選擇發射準備過程的重要節點,以航天裝備與關鍵技術作為切入口,經科研人員的精心講解,冷硬的科學變成了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蠕蟲」火星車、身型矮胖的「胖五」運載火箭、被稱為「送孩子去高考」的載荷轉運,擬人化的比喻不僅拉近了我們與科學的距離,更是科研工作者情感凝結的表徵。

從人物著眼,是這部紀錄片的又一特徵。在文昌發射基地內部,鏡頭緊緊跟隨著科研人員的行蹤,紀實影像貼合著他們的工作與起居,捕捉生活的片段與細節,勾勒他們與「天問一號」相互牽連的命運走向。長達三、四年沒有節假日,作為母親的科研工作者三個多月沒辦法回家,說到這些他們雲淡風輕,似乎一切付出都是當然,更不用提談及「天問一號」時赤誠的話語,洋溢在臉上的喜悅,以及由內而外流露出的幸福與篤定。

微「言」大義的價值承載

技術講解也好,人物描摹也罷,都指向了影片的價值落腳——人類對未知疆域的開拓。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對外太空的探索,從「地心說」到宇宙認知,從人造衛星的發射到載人飛船的運行,從登陸月球到火星探測,一點一點,步履遲緩卻從未怯步。就如第一集片尾所言,「我們不知道彼岸在哪裡,我們一直冒著生命危險在尋找別人,不管是這一次還是下一次,還是未來的很多次,探索是不會停止的。」

科技的發展由人類求知的本能推動,向前推進之力不可逆轉。然而,科技的應用卻為人類的選擇左右,是安於技術的互聯,還是向外求索?是建造享樂的堡壘,還是破浪前行?是給自我更多束縛,還是打破枷鎖、追求真理與自由?這一切在於我們自己。「天問一號」已經給出了答案——「Hi,火星」,我們來了。

紀錄片《Hi,火星》

CCTV-9

7月25日 19:55首播

全天多輪播出 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Hi,火星》:「天問一號」,這一路你是怎麼「火」的?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
    兩千年前,屈原在長詩《天問》中發出了這樣的曠世之問。兩千年後,中國航天人用實際行動給出了解答。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火星探測的第一步。
  • 《Hi,火星》:「天問一號」的幕後故事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 圖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
  • 《Hi,火星》:「天問一號」發射記(10)
    請點此安裝最新flash2020年7月27日,在「天問一號」升空四天後,探測器在距離地球120萬公裡處回望地球,拍下了這張地月合影。這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給人們的第一個驚喜,也引發了人們無盡的遐想。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說,「我們的太陽系是從哪裡來?我們的人從哪裡來?生命從哪裡來?
  • 為啥是被火星捕獲?天問一號的春節怎麼過?
    【為啥是被火星捕獲?】在完成三次深空變軌和一次深空機動後,天問一號已經走過3.5億千米的行程,目前直線距離地球約9250萬千米,距離火星約1400萬千米,以17.4千米/秒的速度高速飛行,預計在春節前後到達火星並被其捕獲。
  • 「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之旅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天問一號」,代表中國向火星「發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2000多年前,屈原曾發出嗟嘆。而今,「天問一號」將勇敢作答。2020年4月24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6日消息,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一個多月後(2021年2月10日左右),在臨近火星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圖為天問一號探測器。
  • 天問一號春節前後接近火星
    記者昨天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1月3日6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距離地球約1.3億公裡,距離火星約830萬公裡。探測器姿態穩定,按計劃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著陸火星。
  • 天問一號繞火成功!
    援引自人民日報消息:「2021年2月10日19時52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火星捕獲制動,發動機工作約15分鐘後,探測器順利進入近火點高度約400千米、周期約10個地球日、傾角約10º的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實現此次任務「繞、著、巡」目標的第一步,成功開啟環繞火星模式。」世界各地的人們都發來了他們的祝福!
  • 奔向火星!「天問一號」需要飛多遠?
    天問一號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 計劃今年進入環火軌道並著陸火星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今天(1月3日)6時,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約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距離地球接近1.3億千米,距離火星約830萬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按計劃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著陸火星。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1月6日電 (郭超凱)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6日消息,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一個多月後(2021年2月10日左右),在臨近火星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截至1月3日6時,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約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距離地球接近1.3億千米,距離火星約830萬千米。 天問一號任務是中國獨立開展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對火星的「繞、著、巡」,即火星環繞、火星著陸、火面巡視。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重約5噸,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著陸巡視器主要包括進入艙和火星車。
  • 《Hi,火星》:「天問一號」發射記(4)
    來源:央視網2020年08月01日距離發射倒計時15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迎來了一個重要節點。龐大的整流罩裡面裝著前往火星的全部載荷,它將搭載到「長徵五號」火箭上,就像乘客一樣,由火箭送到太空中。在成功與箭體分離並拋開整流罩後,便獨自踏上漫長的火星之旅。對科研人員來說,這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時刻。就像護送著精心養育多年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向遠方。
  • 《Hi,火星》:「天問一號」發射記(1)
    距離發射倒計時28天在距離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發射28天時,攝製組仍然只能隔著海灣,遠遠地看著發射塔架。由於北京疫情突發,所有人員進入發射場之前都要做2次核酸檢測,等待結果。雖然有諸多不便,但火星探測的發射時間不能延遲。根據科學演算,每26個月是一個發射窗口期。如果錯過,就得等到2022年。
  • 追隨「天問一號」的「火眼金睛」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記者張建松 周琳 丁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日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在「天問一號」飛往火星的徵途中,軌道中途修正的完成,離不開VLBI網「火眼金睛」的一路護航和鼎力相助。VLBI是「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的縮寫。
  • 追隨「天問一號」的「火眼金睛」
    8月2日電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日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在「天問一號」飛往火星的徵途中,軌道中途修正的完成,離不開VLBI網「火眼金睛」的一路護航和鼎力相助。VLBI是「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把幾個小望遠鏡聯合起來,達到一架大望遠鏡的觀測效果。VLBI測軌分系統由上海天文臺牽頭,由國內多家臺站和數據處理中心組成。
  • 天問一號預計明年5月在火星著陸
    10月28日,天問一號順利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向火星進發。這兩種偏差如果日積月累起來,就會在空間上或時間上偏離和火星交匯點,為了避免與火星「擦肩而過」,需要進行軌道中途修正。截至目前,天問一號已順利完成三次軌道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此後還將會有1-2次中途修正。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點點滴滴
    根據目前的消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在7月23日於海南文昌發射。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旦成功,中國將是人類歷史是第二個成功將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國家。1976年美國的「海盜號」火星探測器是人類第一次將探測器登陸火星表面。當然了,蘇聯也在1971年聲稱成功把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不過除了蘇聯以外,別的國家一般公認此次著陸是失敗的。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探索火星的「天問一號」升空後,商標也火了
    最近的朋友圈,都被「天問一號」刷屏了。很多小夥伴都非常興奮,中國的「天問」開始向火星進軍。「天問一號」的名稱來源於《天問》是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的一首長詩。「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我們對太空的疑問和探索,在先秦時期已經開始了。在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 天問一號 火星見
    天問一號,等你抵達!成功十年磨一劍 起步雖晚起點高本報訊(記者 雷嘉)昨天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