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4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嫦娥四號在月球上頻傳佳音,現在,又有一則來自火星的好消息。今天(14日)上午,中國國家航天局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赴河北懷來觀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並參觀相關試驗設施。本次觀摩活動是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火星探測什麼樣?我們的探測器將如何落在火星上?
在距離北京市區約三四個小時的車程,位於河北懷來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裡,矗立著一座高約140多米的地外行星探測試驗塔架。記者抵達那裡時,火星探測器和紅色的巨大的像鳥巢式的升降機器已經在靜靜守候了。
從外觀上看,火星探測器和我們的「玉兔號」月球探測器很相似,但塊頭比「玉兔號」大一些。試驗開始,在來自法國、義大利、巴西等19個國家的駐華使館的大使及使節,歐盟、非盟駐華使團、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的代表和中外媒體的注視下,火星探測器緩緩地升到空中六七十米的高度,在空中點火後緩緩降到中間的高度懸停了大約四五分鐘後,穩穩地落下。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中國探月工程和中國首次火星任務工程總指揮張克儉表示:「2016年中國正式啟動火星探測工程,目前各項研製工作進展順利。今天開展的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是工程研製進程中的重要環節。按計劃首次火星任務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實施。」
為什麼要模擬著陸器懸停避障?這和火星本身的惡劣的自然環境有關。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但是,不同於地球的是,這些高山、平原和峽谷基本上都是由沙漠組成,風暴時常出現,因此,安全著陸是火星探測任務最艱巨的挑戰之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介紹,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張榮橋說:「探測器發射之後,需要經過7個月左右的飛行時間抵達火星,最後在火星降落只有7分鐘的時間。因此這是最困難、挑戰最大的一個環節。」
據介紹,火星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3,為了模擬在火星重力環境下的著陸,專門建設了一套設施。張榮橋介紹:「這套設施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塔架結構、隨動系統以及地面的火星表面模擬區域,6組鋼結構的塔柱通過上方的環形桁架連接成一個柱形的鋼體結構。塔柱高140米,形成的內圈直徑120米,這個空間足以滿足我們模擬火星降落過程所需要的空間。」
通過精確的控制,這套設施可以為探測器提供火星的重力環境,並能夠精確地跟隨探測器的下降過程。張榮橋說:「在地面上我們鋪設了特殊的材料,以及形成坑或者坡的形狀,是為了模擬火星表面的環境,來驗證有關的光學、電磁特性。這樣一套設施就可以在地面上模擬將來去火星的降落過程。今天的試驗主要是模擬,從70米高度塔和器分離,在67米的高度懸停,在此高度上尋找地面的安全著陸區,然後反B站下降到20米高度。」
張克儉表示,希望大家通過了解這次試驗,了解中國火星探測及其他深空探測工程的情況,探討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加強航天國際交流與合作,共享航天發展成果。中國國家航天局願與各國航天機構、空間科學研究實體及國外空間科學愛好者攜手,在後續重大航天工程任務中加強合作,共同推進航天事業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