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火星著陸試驗設施首次公開!親歷國產火星探測器反推懸停避障

2020-12-05 騰訊網

【環球網軍事報導 赴河北特派記者 馬俊】「火星你好,中國來啦!」11月14日,伴隨著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的首次公開亮相,很多網友都發出這樣的歡呼。當天,中國國家航天局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中外媒體記者約70人,赴河北懷來觀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並參觀相關試驗設施。

《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了解到,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將於2020年舉行,經過7個月的飛行後,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將經受最關鍵的「7分鐘降落」考驗,這次進行的懸停避障試驗就是對此而來。

如何模擬火星環境

根據地球與火星位置關係,每26個月會有一次從地球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最佳時間窗口。在這個時間點發射火星探測器,將節省大量燃料,縮短抵達的時間。2020年就將迎來一個窗口期,因此明年被稱為國際上的「火星探測大年」,包括中國、美國、歐空局、印度和阿聯等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公布了各自的火星探測計劃。

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結束後的狀態 馬俊/攝

在抵達現場之前,《環球時報》記者一直很好奇的問題是:火星重力遠比地球小,如何能在地球上模擬火星重力環境呢?難不成還得跟航天員失重訓練那樣,在大水池裡用浮力來抵消部分重力?在記者搭乘的大巴駛進號稱「亞洲最大」的中國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後,一組高大的鋼架結構建築讓答案豁然開朗。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介紹說,火星的自然環境與地球相比有很多的不同,其中重力只有地球的1/3。為了模擬在火星環境下的著陸,中國航天科研人員專門建造了一整套設施。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塔架系統、隨動系統和地面的火星表面模擬區域。最顯眼的是6個鋼結構的塔柱,通過上方的環形桁架連接成一個柱形的剛體結構。塔柱高140米,內圈直徑120米,足以滿足模擬火星降落時的空間。

隨動系統是中間的紅色平臺,它通過36根鋼纜進行固定,下面垂吊的就是長著4條「腿」的火星探測器。通過精確控制平臺的運動速度,它可以承擔探測器的部分重量,進而為探測器模擬出火星的重力環境。

此外,塔架下方的地面上還鋪設有特殊材料,形成各種坑和坡的形狀,從而模擬火星的表面特性,考驗下降過程中探測器搭載的相關光學和電子設備能否發揮作用。

「關鍵的7分鐘」

14日進行的試驗是模擬火星探測器在距離火星表面67米的高度上懸停,並自主尋找遍布坑與碎石的地面安全著陸區,然後避障下降到20米的全過程。

5、4、3、2、1……試驗開始了!《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伴隨著震耳的轟鳴聲,被吊在高空中的火星探測器向下噴出火焰,然後開始緩緩下降。不過下降動作並沒有持續多久,探測器就在空中懸停住,並自行向左調整位置,避開地面的各種障礙物尋找合適的降落地點。待位置找好後,它再度緩緩下降,最終平穩地在20米高度停機。

為何要大費力氣專門修建這樣的模擬測試設施並進行反覆試驗呢?張榮橋介紹說,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於2020年擇機實施,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屆時探測器經過7個月時間的飛行抵達火星後,最後的降落過程只有7分鐘。但這是「計劃中最困難、挑戰最大的環節」。

一名航天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太空飛行器的自主避障降落過程本身風險就很大,以色列、印度今年發射的月球探測器都是在這個階段失控墜毀。而相比距離地球約38萬公裡的月球,火星與地球的距離更加遙遠,最近的距離也有5500萬公裡,即便是無線電信號單向傳輸都需要4分鐘時間,這意味著在關鍵的著陸過程,只能依靠探測器自行處理遭遇的一切問題,對探測器應對突發情況的要求非常高,難度比月球探測器更大。然而火星環境異常複雜,在火星探測歷史上,各國探測器「折戟沉沙」的比例超過一半。

據介紹,目前火星探測器的著陸方式主要分三大類:「氣囊彈跳」式主要適合於比較小的探測器,比如美國「火星探路者」「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等,通過在降落前鼓起氣囊,利用氣囊進行緩衝就可以實現安全著陸;「反推著陸腿」式主要是利用反推火箭,提供最後著陸時的緩衝力,適合於較大型火星探測器;「空中吊車」式則是美國「好奇」號火星車等超大探測器採用的著陸方式,通過從探測器上方吊著的反推火箭提供緩衝,把探測器放到火星表面後再脫離。《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這次測試的中國火星探測器採用的是「反推著陸腿」式,其中關鍵的懸停避障技術在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月表著陸的過程中已得到成熟應用。

中國航天繼續「國際合作」

儘管此前由於美方故意阻撓,沒有及時發放籤證,導致中方代表團集體缺席了10月21日開幕的2019年度國際宇航聯大會,但中國航天並未改變「國際合作」的宗旨。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14日表示,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加強航天國際交流與合作,共享航天發展成果。據了解,未來中國還將進行火星採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探測等深空探測項目。張克儉表示,中國國家航天局願與各國航天機構、空間科學研究實體及國外空間科學愛好者攜手,在後續重大航天工程任務中加強合作,共同推進航天事業發展。

張克儉透露,國家航天局向美國、俄羅斯、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駐華代表發出邀請,現場觀摩這次火星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當天有來自法國、義大利、巴西等19個駐華使館的使節,歐盟、非盟駐華使團、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活動。

據介紹,中國航天發展60年來,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已經與45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籤署了140餘份航天合作協定,與法國聯合研製了中法海洋衛星、天文衛星;與義大利聯合研製了中意電磁衛星;與巴西聯合研製的中巴地球資源系列衛星,被譽為「南南高技術合作」的典範;在嫦娥四號任務中與德國、荷蘭、瑞典、沙特、俄羅斯、阿根廷等國開展了積極的國際合作,並於今年4月發布了嫦娥六號和小行星探測上的合作機遇公告;近期在地球觀測組織大會上,宣布將高分一號、高分六號衛星16米解析度光學數據對全球開放共享。這些舉措為擴大更多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共享空間技術成果,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福祉。

相關焦點

  • 著陸火星面面觀
    其中,中國「天問一號」和美國「毅力號」計劃著陸火星表面開展巡視探測任務。在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火星後,如何確保探測器安全減速,完好無損地著陸在火星表面是一個關鍵問題。火星大氣的密度只有地球的1%。探測器完成軌道姿態調整後,進入火星大氣層。
  • 中國航天延續「超級模式」我國將在2020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上個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日前也首次亮相。畫面中的年輕人們,就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的飛控團隊成員,這個團隊,其實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中負責探測器飛行控制的團隊。簡單的說,他們就像是火星探測器的引路人。
  • 國產火星探測器即將啟程,用半年時間奔向火星
    4月24日,在這第5個中國航天日的特殊日子裡,國家航天局正式對外公布了我國火星探測工程系列任務的代號:天問。而原定於今年下半年進行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就順勢被命名為了:「天問1號」任務。根據之前航天專家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的信息,天問1號任務將於今年7月到8月開始實施,由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國產火星探測器將搭乘長徵5號運載火箭啟程,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將花費7個月左右的時間抵達火星軌道。之後將一次完成環繞火星飛行、著陸火星和在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的三大分任務。
  • 全球首創視覺登陸,中國火星探測尋地避障技術—無視「火星詛咒」
    在決定生死的十幾秒面前,我們的信號卻要十幾分鐘才能送達,也就是說靠人來避險或避障也就變得不可能。萬一反推裝置開慢了幾秒呢?萬一降落區全是亂石呢?萬一計算不精確導致著陸速度快了幾秒呢?萬一著陸器以為著陸成功提前關閉反推呢?這些種種不可預測因素也就導致了登陸火星跟碰運氣一樣,成功了實力佔一半、運氣佔一半。
  • 「天問一號」將這樣「跳」上火星
    配有著陸腿的探測器,一般還帶有反推發動機——通俗地講,就是一邊朝地面噴氣,一邊小心地探腿落地。,美國阿波羅系列登月飛船,「鳳凰號」火星探測器等等,都是用這樣的方式著陸。  在2019年11月1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觀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
  • 「天問一號」將這樣「跳」上火星
    荔枝科技專稿 記者/王晟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整裝待發。它即將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開展中國首次「探火」之旅。由於地球和火星距離遙遠,信號往返的要數十分鐘,所以難度極大的火星著陸,需要設計精妙的著陸方式。
  •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最新披露,這個神秘試驗場首次亮相!
    11月1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赴河北懷來觀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並參觀相關試驗設施
  • 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著陸火星的挑戰
    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至今,一共有15次火星著陸任務成功進入了火星大氣層,但只有8次任務成功著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近一半的失敗率讓這顆紅色星球至今還保有「探測器墳場」的稱號。截止2020火星發射窗口之前的火星著陸版圖,括號裡的是抵達年份。數據來源:MOLA,製圖:haibaraemily著陸火星比著陸月球要危險得多,這很大程度上要怪火星有大氣層。
  • 中國航天2020發射計劃時間表 將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上個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日前也首次亮相。火星探測器發射後,將在這個團隊的幫助下到達火星,完成「繞、落、巡」一系列任務。  根據天體運行的規律,人類探測火星的窗口,也就是探測器發射的最佳時間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機會,所以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在2020年擇機實施。按照規劃,火星探測器發射後,大概需要經過200天左右的飛行,才能最終到達火星。而這半年多的時間裡,飛控團隊將一直陪伴著、守護著,直到探測器順利平安地到達火星。
  • 中國將於7月23日發射火星探測器,展開登陸火星探測
    後續計劃 2016年1月18日,我國火星探測項目正在立項,首次發射有望實現「繞、落、巡」的三階段探測任務。 2019年1月14日,國新辦舉行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發布會上表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前後實施。
  • 中美火星車著陸火星方式有何不同
    今年中國和美國都會發射自己的火星探測器,並且兩國火星車都會在明年著陸在火星。那麼中美兩國火星車如何降落在火星?兩者有什麼區別呢?著陸巡視器將會著陸在火星並釋放火星車,如果我國火星車能成功著陸在火星,我國將成為第三個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蘇聯火星探測器也著陸過火星但其只工作了20秒有,如果認為其失敗我國就是第二個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
  • 中國航天延續「超級模式」 2020年將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上個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日前也首次亮相。畫面中的年輕人們,就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的飛控團隊成員,這個團隊,其實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中負責探測器飛行控制的團隊。簡單的說,他們就像是火星探測器的引路人。
  • 國家航天局邀請多國駐華使節及國際組織人員觀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
    今天(14日)上午,中國國家航天局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赴河北懷來觀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並參觀相關試驗設施。本次觀摩活動是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火星探測什麼樣?我們的探測器將如何落在火星上?在距離北京市區約三四個小時的車程,位於河北懷來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裡,矗立著一座高約140多米的地外行星探測試驗塔架。
  • 從「螢火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即將成行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是我國行星探測任務的一部分,於2016年1月11日正式立項,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失敗。2019年11月1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在河北懷來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完成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
  • 中國將於7月23日發射火星探測器,展開登火探測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發布會上表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前後實施。2019年11月14日,在位於河北懷來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我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受中國國家航天局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觀摩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並參觀相關試驗設施。該試驗模擬了著陸器在火星環境下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的過程,對其設計正確性進行了綜合驗證。據介紹,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於2020年擇機實施,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
  • 武船助力天問一號安全著陸火星
    楚天都市報記者 詹鈃 通訊員 張旭 付澤寧23日中午12時41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為此,我國組織興建了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的火星著陸綜合試驗場。試驗場內,由武船集團重裝公司參與製作的「快隨系統」成功模擬出火星的低重力環境,準確記錄火星探測器的運動軌跡和相關數據,通過這些數據的不斷調整,最大程度確保著天問一號穿越火星大氣後安全著陸。
  • 落地一定要穩穩的——專家講述「再造火星表面」
    專家講述「再造火星表面」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參與火星探測著陸科研的天津大學教授蔣明鏡一遍又一遍看著探測器升空的畫面,由衷地祝福:「天問加油!落地一定要穩穩的!」
  • 專家講述「再造火星表面」
    蔣明鏡團隊承擔了地面火星地表研製項目。(資料圖片)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參與火星探測著陸科研的天津大學教授蔣明鏡一遍又一遍看著探測器升空的畫面,由衷地祝福:「天問加油!落地一定要穩穩的!」
  • 落地一定要穩穩的——專家講述「再造火星表面」
    專家講述「再造火星表面」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參與火星探測著陸科研的天津大學教授蔣明鏡一遍又一遍看著探測器升空的畫面,由衷地祝福:「天問加油!落地一定要穩穩的!」 蔣明鏡教授帶領的「北洋能源與環境巖土」團隊承擔了地面火星地表研製項目。
  • 火星,我來了!「天問一號」升空,中國火星探測進入新紀元
    秉持著對於宇宙的探索精神,我國一直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以「天問」命名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於23日12點41分左右,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航空航天工程向太空邁出了重要一步,開創了火星探測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