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詹鈃 通訊員 張旭 付澤寧
23日中午12時41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
7個月後,天問一號將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在此過程中,確保「火星一號」在火星表面實現安全著陸,成了火星探測任務成功的關鍵。為此,我國組織興建了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的火星著陸綜合試驗場。
試驗場內,由武船集團重裝公司參與製作的「快隨系統」成功模擬出火星的低重力環境,準確記錄火星探測器的運動軌跡和相關數據,通過這些數據的不斷調整,最大程度確保著天問一號穿越火星大氣後安全著陸。
多用途的「快隨系統」
2018年7月18日,河北省懷來縣,烈日炎炎。
這一天,武船集團重裝公司正式籤訂火星著陸綜合試驗場建造合同:負責天問一號著陸器著陸試驗過程中,「快隨系統」的施工工作。
當時,作為該公司機電車間副主任的雷洪洲,因經驗豐富,成為此次火星著陸綜合試驗場建設施工單位總指揮。
「『快隨系統』是一套在著陸試驗過程中緊緊跟隨著天問一號著陸器運動,並輔助其完成試驗的重要裝置。」
23日下午,在武船集團,雷洪洲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整個「快隨系統」中,外圍是多個鋼製塔架搭成的一個中空的「蒙古包」。在中間,通過36根鋼纜固定核心部件「隨動盤」,「隨動盤」下面垂吊著火星探測器。
雷洪洲說,整套「快隨系統」由「隨動盤」、鋼絲絞車牽引設備和部分電氣機械設備組成,可以在地球上模擬出類似火星的低重力環境,同時記錄試驗過程中「火星一號」著陸器的運動軌跡和相關數據。
試驗人員通過對該系統收集到的試驗數據進行有效分析,不斷優化調整著陸器相關飛行參數,可最大程度確保著陸器安全著陸。
面對強風 140米高空作業
懷來試驗場,設在一個丘陵環繞的凹地。
施工人員需要在凹地的周圍,建設6個140米高的鋼結構塔架,將其環繞。
對於造橋好手來說,武船重工建這幾個鋼結構塔架並不困難。但在塔架拔地而起之後,接下來的工作才讓施工人員倒吸了一口涼氣。
「我們的施工人員需要克服強烈的心理恐懼,藉助建築吊籃上升至百米甚至更高的區域,進行導向輪組、鋼絲等設備的裝焊作業。」雷洪洲說,除此之外,現場強烈的紫外線、零下低溫,讓施工難度進一步加大。
現場施工鉗工項目負責人馬曉東回憶:「高空作業時,常遭遇7-8級的大風,並夾雜著沙塵,吹得工人與建築吊籃左右搖擺,還睜不開眼。」
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之下,18套絞車設備、36根鋼絲和700餘組導向輪,以及相關配套電纜、電氣設備設施最終全部安裝完畢。
懷來基地設施完工的同時,2019年7月初,在武船重裝廟山基地內場,「隨動盤」也已經順利完成組裝及檢測實驗,並立即拆分裝箱發往懷來。
經過測量,「隨動盤」上安裝的導軌平面度公差達到0.1mm、平行度公差達到0.15mm,各項檢測數據滿足工藝精度及試驗要求。
2019年7月13日,「快隨系統」的總裝和調試工作全部完成。
難題來自於試驗保障
2019年8月底,「快隨系統」在經歷了幾次調試及多日的保養後,終於迎來了它的「新娘」——「天問一號」著陸器。「配對」成功後,「快隨系統」牽引著陸器緩緩升上半空,著陸試驗正式開始。
雷洪洲介紹,整個試驗過程為期一個多月,卻並非大家想像中的一帆風順。
期間,最麻煩的,是 「隨動盤」在下降一定高度後,與之相連的部分近地電纜在地面拖行摩擦,導致電纜損傷,隨後重新調整電纜與鋼絲繩,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一次試驗過程中,離地84米高空的一個導向輪,因高空風力過大,隨著鋼絲脫槽而出,施工人員不得不連夜進行「高空鋼管行走」安裝作業,以確保第二天試驗的正常進行。
雷洪洲回憶,還有一次在著陸器剛剛加注燃料完畢後,發現「隨動系統」導軌滑塊有4塊磨損嚴重,需要更換。
由於加注燃料的特殊,隔天試驗必須進行。而該類型滑塊原本應用於高精度工具機,需要進口,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到貨。
雷洪洲懷揣著最後一絲希望,發動項目部全體成員的力量多方聯繫,終於打探到青島一家工具機廠正好僅有一組存貨。當天晚上雷洪洲便組織專車從試驗場出發提貨,次日中午嶄新的滑塊便已安裝完成。
2019年11月14日,在中國火星探測器首次公開亮相後,來自19個國家的外賓蒞臨火星著陸綜合試驗場,共同見證了「天問一號」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首秀的成功。
如今,天問一號已經出發,對它登陸火星,雷洪洲也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