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新華社發
點火、奔火、探火……23日,火星「火」了!
當天中午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這次逐夢,承載著中國航天人的勇氣和決心。歷史上,人類總計開展過40餘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24次,且多以火星高空環繞、飛越探測居多。面對僅有約50%的成功機率,中國航天人勇敢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超高難度探險路:這一次,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把探測器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這一次,「天問一號」探測器計劃一次性完成繞火觀測、著陸火星、巡視勘測三項任務,將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火星車同時送上天;這一次,13部用途各異的頂尖科學儀器將對火星開展全方位研究。
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從火箭發射開始,「天問一號」面臨哪些挑戰?探測任務的火星著陸點在哪裡?環繞大概會持續多長時間?對此,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進行了解答。
向火星飛行的最近距離有5000多萬公裡,甚至最遠的時候是4億公裡,它時延將達到20分鐘以上,這是距離遠帶來的困難。此外,火星有大氣,而且是稀薄大氣,在降落的過程中進入大氣減速和軟著陸,這個過程相當複雜,只能靠探測器自己、靠人類給它輸送的指令和它攜帶的敏感器來安全著陸,因為是自主著陸,這是非常難的。
「天問一號」環繞器上攜帶了7臺科學探測儀器,火星車上攜帶了6臺科學探測儀器,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實現對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等的研究。
因為我們是頭一次去火星開展探測,計劃在明年2月份左右到達。我們不會直接讓它降到火星表面,會讓這個組合體在火星的環繞軌道上開展初步的探測,試運行試探測,然後尋找更好的窗口來往下著陸進入火星大氣。
環繞將近2.5個月,會對著陸區做一些個初步的探查,然後在氣候條件好的時候再實施著陸。
:通過現在的認識,火星的南半球山地非常多,北半球平原相對更多一些。所以我們選擇落在北半球,選擇了烏託邦平原。
這一塊相對來說比較平坦,有利於平安著陸、有效地開展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