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0日凌晨5點58分,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由日本H-2A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開啟前往火星之旅。 同時隨著火星探測窗口期的打開,國際火星探測大幕正式被拉開。我國長徵五號將帶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開展我國首次探火之旅。
1、為何取名天問?
《天問》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一首長詩。這首詩講的是屈原對於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面對未知的天地,屈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顯示出作者沉潛多思、想像豐富的個性,同時也表現出超卓非凡的學識和藝術才華,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面對來自幾千年前的提問,今天的中國終於有能力有實力來解答。
2、此次火星探測任務?
此次火星探測,旨在探測火星的形貌、土壤、環境、大氣,研究火星上的水冰分布、物理場和內部結構。同時,也為了探測火星是否有生命活動的信息?探討火星的長期改造與今後大量移民建立第二個棲息地的前景。
3、為何扎堆選擇今年探測?
我們所熟知的,今年有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同時美國「毅力號」也將加入這一場星際旅行的盛宴,而我國的「天問一號」,也將於7月發射。
2020年,是火星探測的窗口期。火星探測不是說任何時候都可以的,因為地球,火星,太陽轉動的關係,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機會。假如你失去了這個機會,對不起,兩年零兩個月一號再來。有時候地球在太陽的這邊,火星在太陽的那邊,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大概是365天,而火星繞太陽轉一天是687天。所以地球跟火星存在一定合理夾角之時,才適合探索。而2020年7月有短短幾周時間,太陽、地球和火星成一條直線,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最短,不到5400萬公裡。
阿聯「希望號」點火發射
4、火星探測最大的難點
火星探測難點眾多。從1961年至今,人類已實施火星探測活動達45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僅有22次,成功率不到50%。
如何被火星引力場捕獲是一大關鍵,捕獲之後才能進入火星循環軌道,再經過多次變軌,才能進行環繞探測。而如果捕獲失敗,探測器將和火星擦肩而過。其次,因為火星距離地球實在是遙遠,通信延遲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探測器都是選擇靠計算機自己的程序計算,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困難和出錯的概率。再有,因為火星複雜的大氣情況,也為探測增加了一層難度。
「機遇號」火星車
5、我國天問號探測計劃的亮點
亮點一: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步走,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如果能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步走,這一跨越式方案將成為全球首次,將為我國火星探測實現「彎道超車」。
亮點二:可工作3個火星月。為規避火星極端天氣的影響,中國火星車將設置自主休眠和自主喚醒功能,可工作3個火星月,相當於地球上的92天(火星自轉周期約為24小時37分鐘)。
亮點三:13種載荷完成5大科學目標。火星探測器搭載了13種有效載荷,其中環繞器上7種、著陸器上6種,將對我國此次火星探測任務開展系統性工作。
「天問一號」探測任務
6、如何戰勝「恐怖7分鐘」
「火星著陸探測最大的難點在於『恐怖7分鐘』——即:再入、下降與著陸過程中,要在7分鐘內將探測器的時速從2萬千米降低到零。」這需要融合氣動外形、降落傘、發動機、多級減速和著陸反衝等多項技術才能實施軟著陸。為此,我國根據探月工程的技術積累,將通過四個階段逐步減速。
第一,氣動減速段,把速度從4.8公裡每秒減速到每秒460米,用時大約290秒。形象的說,第一階段相當於急剎車。第二,降落傘打開降速段,探測器將打開降落傘,大概用90秒的時間,將速度由460米每秒降到95米每秒。第三,動力減速段,探測器的反推發動機點火開始工作,將速度減小到3.6米每秒,這段工作時間大概80秒。第四,著陸緩衝段,剩下的100米懸停避障,這時速度已經非常慢了,100米懸停觀測,為選定著陸點做最後的準備,觀測地面是否有大坑,有石頭,從而保證探測器著陸後不被翻車。
反推發動機點火降速
7、為何印度比我國早實現火星探測
2014年9月24日,印度「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MOM)於北京時間上午10點半左右成功入軌,這也預示著印度成功實現火星探測,很多人不禁要問,我國深空探測技術落後於印度嗎?
其實,真相併非如此,印度航空探測,其實就像他們的萬國牌武器一樣,是非常多別國技術的,而他們那次的火星探測,所搭載的探測器僅15公斤左右,實際作用相當有限,探測技術大於實際的作用。
而我們國家,單火星車的重量就有240公斤,所以只能一直在等待大推力火箭胖五的成功,這樣才能攜帶大量的重量,才能一次性實現繞落巡三大任務,實際技術是要遙遙領先印度的,深空探索,我們的目標應該是NASA。
印度「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
8、天問一號有哪些國際合作
在天問一號的整流罩上,有著許多標誌,這些標誌,正是我國與其他機構合作開發的見證。奧地利科學院空間研究所幫助進行了軌道器磁力計的研發,法國航天局CNES領導的天體物理與平面科學研究所幫助研發了雷射誘導擊穿光譜儀,歐洲航天局的Estrack地面站將在早期發射階段提供支持等,可以說,此次天問一號的發射,也有國際間的合作。
整流罩外標誌
9、我國火星探測技術準備如何
為了探測火星,可以說我們拼盡全力。自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開始,我們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就已奔向星辰大海,我們渴望我們的民族,也可以登上月球登上火星,踏遍整個太陽系所有行星。而這樣的夢,在整整50年後的現在終於要啟動了。火星,作為我國探測恆星的第一站,為了能夠順利登上,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首先,大推力火箭是必須之物,如果沒有大推力火箭,只能靠消耗探測器自身的燃料,而這樣的話,探測器自身的壽命將大幅縮短。2016年11月3日,長徵五號遙一火箭成功首飛,這一刻,我們舉國歡慶,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大型運載火箭。然而,2017年那年,我們的夢卻模糊了,7月2日,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突發故障,致使發射失利,這次失利,讓我們的航天計劃,不得不進行重新調整。這一過,就是兩年,2019年12月27日,長徵五號遙三火箭成功點火,這一刻,胖五就像一個王者那樣,終於歸來。
目前,我們所有技術都已準備完善,只等最後的發射到來。
只有經歷過失敗,才知成功的不易
10、何時發射
長徵五號即將在7月23日起飛,進行我國火星探測任務。這一歷史性時刻,牽動著無數華夏兒女的神經。
目前,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已安全轉至發射區,做完最後的調整和檢測之後,將會加注推進劑,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們很快將可以看到天問一號升空的畫面,那將是我國首探火星成功發射的畫面。歷史會記住這一刻,火星,華夏文明來了,帶著我們對深空的探索,帶著我們龍的文明來了。
長徵五號
寫在最後
有了長徵五號,我們還怕什麼!星辰大海,我們必勝。祝福祖國火星探測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