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這是2000多年前,屈原仰望星空發出的《天問》,他好奇日月變換,星辰明暗之間的運行規律。
2000多年後的2020年,我國將火星探測系列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這是對屈原「天問」的延續,表達了中華民族對追求真理的堅韌和執著,對宇宙深空探索的文化傳承。
中國航天科技人員將用最新的科技給屈原「天問」予以回答。
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胖五」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開啟了我國火星探測之旅 ,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與印度的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僅環繞火星飛行不同,我國「天問一號」將一口氣完成環繞火星、著陸火星、巡視火星三大任務,如果成功,這將是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
我國能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源於探月工程。
我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步走計劃,目前已經完成繞和落,隨著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上著落,我國成為第一個在月球背面登陸的國家。通過探月工程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航天人才,這些人才如今從探月工程來到火星探測工程,繼續為我國航天事業貢獻力量。
這些航天人才來自何處,背後有西安這兩所大學的身影。
就在「天問一號」成功升空後,西北工業大學發布了慶祝文章,在祝賀「天問一號」成功升空的同時,也對為此付出汗水、智慧、辛勤的西工大人致以最誠摯的敬意。
這次「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有無數西工大人的付出。
他們是:
計算機應用專業,1987級校友餘同學,參與火星探測系統集成相關項目;
檢測技術與儀表專業,1988級校友李同學,擔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
自動控制專業,1993級校友何同學,參與探測器計算機模塊研發;
測制導與控制技術,2006級校友王同學,負責測速測距敏感器的研發;
機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繼宏,作為火星探測器的技術審查專家組成員,協助任務團隊對探測器系統的氣動、防熱和結構進行審核。
由於保密原因,我們無法知道他們具體是誰?但我們知道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從89級到06級,我們看到的是西工大一直在為我國航天事業培養人才,看到了老一代科學家攜手新生代科學家為我國航天默默付出。
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傳承和創新,更是西工大人愛國情懷的傳承。
西部工業大學一直與我國航天事業緊密相連,從探月工程到北鬥系統,都有西工大的身影。
和西工大一樣,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也為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提供了人才的支持。
我國的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他曾任我國探月工程的副設計師,長期工作在航天科技一線,用其所長,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除了張榮橋教授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還有通信工程學院李雲松教授團隊參與了本次火星探測中多個科學載荷的圖像和數據壓縮任務。
李雲松團隊一直在我國航天領域深耕,從嫦娥一號到四號,每一步都凝聚了李雲松團隊的智慧。
除了西安這兩所高校外,遠在黑龍江的哈工大同樣參與了火星探測任務,他們研發的新型太陽能電池系統,為天問一號提供遨遊星辰之間的動力。
2000年前屈原的「天問」,將被我們一一解答。
我們深信,在西工大,西電大、哈工大等國內高校以及全體科研學者不斷的努力下,我們將飛向深空,解開宇宙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