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探測器分為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介紹,「到達火星不是目的,儘可能獲得有效科學探測數據才是目標。」同時,圍繞火星環繞的環繞器搭載了7臺科學儀器,火星車則攜帶了6臺載荷。對於環繞器與著陸器將開展的探測工作,專家將其歸納為五個方面即:照相、測物質、測環境、看內部、看氣象。
最近20多年以來,幾乎每一個發射窗口都有火星探測器發射。今年7月就有3個國家計劃實施火星探測任務。劉彤傑對「人們對火星情有獨鐘的現象」表示,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有專家表示,火星的自然條件與地球最為類似。從工程實踐上看,火星探測相對於其他的行星探測也更容易實現。從任務周期上看,火星作為地球的鄰居,飛行時間大約只需要6—10個月。
「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表示,火星探測工程的最大特點是距離遠和環境新。火星探測的關鍵環節非常多,其中最為核心的是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的著陸過程。由於地球與火星距離遙遠.整個過程無法由地面實時控制,必須依靠探測器自主完成。這一過程被人們稱為「黑色7分鐘」。
對於長五遙四運載火箭的整流罩上都噴塗了與我國開展航天國際合作的國家和國際組織航天機構的標識一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表示,國家航天局已經與40多個國家籤署了100多份合作協議。他說:「國家航天局願意與發達國家、航天大國進行合作也願意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合作。中國願意與其他國家共享航天技術,促進全球的合作和發展。」同時,「天問」系列探測任務還將繼續,我國計劃在2030年開展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會繼續推動其他星球的探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