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記者 才 揚攝
近日,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外媒指出,如果此次任務圓滿成功,中國不僅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讓漫遊車在火星上成功著陸並運行的國家,也將成為首個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任務的國家。
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航空航天事業,並取得了重大進展,「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夯實並提升中國的太空實力。外媒紛紛表示,「中國將成為一個全方位的太空強國」。《自然》雜誌則進一步指出,「中國火星任務的成功發射拉開了全球深空探測時代的序幕」。
又一個裡程碑
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英媒《衛報》稱,近幾十年來,中國的航天航空項目發展迅速,中國嘗試通過「天問一號」任務加入到徵服火星的「精英俱樂部」。據《俄羅斯報》網站報導,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的「天問一號」,將圍繞火星進行軌道飛行並利用安裝太陽能板的火星車研究火星表面。該探測器預計將在2021年2月11日至24日進入火星軌道。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完成火星漫遊的國家。德國媒體也紛紛以「中國開始首次登陸火星任務」為題進行報導。外媒注意到中國「新型火箭經受住考驗」,為中國實現後續雄心勃勃的航天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法新社報導則指出,這是中國太空探索計劃的又一個裡程碑。
「天問一號」計劃對火星進行「環繞、著陸、巡視」,如果順利完成,將是全球首次同時展開「三步走」的計劃。對於中國這次歷史性發射任務,路透社報導稱,這是中國首次獨立開展行星探測任務。而且,如果任務取得成功,「天問一號」將使中國成為首個一步到位實現環繞、著陸並部署火星車的國家。
據俄新社報導,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核行星學部主任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稱,中國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是雄心勃勃的任務,登陸火星將是最大難點,「一旦他們成功著陸,那將是巨大的成就」。據合眾國際社報導,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行星地質學家、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參加美國火星任務的雷蒙德·阿維森說,最危險的行動是讓一臺著陸器完好無損地抵達火星表面,因為火星大氣層太薄,無法讓太空飛行器減速太多,但大氣又足以引發摩擦,產生巨大的熱量。法新社也引用專業分析人士的話說:「只要『天問一號』能在火星表面安全著陸並發回第一張照片,這次任務就是一次巨大成功。」
《科學》雜誌指出,如果火星探測任務順利,將預示著中國在太空項目上的驚人進步,將中國置於太空領導者的行列。
叩問蒼穹的深空之旅
塔斯社注意到,今年4月,中國的行星探測任務被正式命名為「天問」,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這個名字源自中國先秦大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象徵著中華民族對求索宇宙真理的亙古之愛、對研究與創新的渴望,翻譯過來即為「叩問蒼穹」之意。
《自然》雜誌網站以「中國火星任務的成功發射拉開了全球深空探測時代的序幕」為題發文稱,「阿聯成功發射之後,『天問』進一步印證一個事實:太陽系探索不是美國和歐洲的特權,而是一個全球產業」。文章援引昆士蘭科技大學天體生物學家大衛·弗蘭納裡的觀點稱:「這一項頗具雄心的任務代表著中國在太空項目上的巨大進步。」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大衛·伯巴赫一直在研究中國的太空計劃,他對The Verge網站表示:「『天問一號』如果取得成功,將證明中國是一個全方位的太空強國,他們能夠做到太空強國能夠做到的所有事情。」
近年來,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諸多進展。The Verge網站報導指出,「天問一號」是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完成的一系列日益複雜的太空項目中的最新項目。
法新社指出,2003年,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中國在2013年和2018年分別向月球發射了「玉兔號」和「玉兔二號」月球車。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進行了歷史性的軟著陸,使中國成為第一個登陸月球背面的國家。中國已將大量衛星送入軌道,並在今年6月完成了建立自己的北鬥導航系統的任務。
美國電視新聞網則指出,中國政府在其「十三五」規劃(2016年—2020年)中將太空作為研究重點,尤其是深空探索和在軌太空飛行器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天問一號」任務取得成功,中國計劃將太空人送往火星。而且,除探索火星任務外,北京還計劃在2022年之前發射一個永久性的空間站,並正在考慮在2030年代向月球發射載人探測器。
英國Ral Space自主系統負責人萊恩·伊爾沙德博士說:「看到中國正在做的事情,令人禁不住感到興奮。他們的航天機構1993年才成立,但不到30年後,他們就向火星同時發射了軌道器、著陸器以及火星車。他們為嫦娥登月任務安排了訓練計劃,他們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實現了既定目標。」
科學探索之年
美國電視新聞網注意到,今年7月底至8月初,有3個國家發起火星探測任務,阿聯7月20日成功發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中國「天問一號」緊隨其後,美國預計7月30日發射「毅力號」火星車。
對火星的探測本身就是各國科學家合作的成果。法新社報導指出,本月起開啟火星探測任務的,除中國外,還有阿聯和美國。它們都在利用太空飛行器從地球到火星的最佳路線,即德國工程師霍曼1925年提出的地火轉移軌道,該軌道每26個月才能出現一次,本月正是它出現的月份。正如多家外媒指出的,「天問一號」、美國的「毅力號」以及最近剛剛升空的「希望號」等火星探測任務的成功,將進一步豐富和加深我們對火星的整體了解。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在社交媒體上向「天問一號」問好,「中國正在加入火星探索的國際社區,美國、歐洲、俄羅斯、印度,還有不久之後的阿聯將歡迎你們來到火星,開啟令人興奮的科學探索之年。祝『天問一號』安全航行」。
事實上,正如美國電視新聞網報導指出的,NASA和中國的太空研究機構一直以來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科學家們曾在國際空間站的項目上合作過,在對方執行了成功的太空探索任務時會彼此祝賀。
《德國之聲》報導也指出,中國一直樂於強調在「天問一號」項目中與國際夥伴的合作。除了俄羅斯外,中國也與奧地利空間研究所等機構合作。與此同時,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廳、國際宇航大會、歐洲空間局、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巴西、法國、巴基斯坦和俄羅斯在「天問一號」發射前已向中國發出祝賀視頻或賀電,並表達深化合作的願望。
本報記者 張 紅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7月29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