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是當前國際前沿的科技創新活動,安全著陸是火星探測任務最艱巨的挑戰之一。
本次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在亞洲最大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進行,模擬了火星重力環境(火星重力加速度約為地球的1/3)下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的過程,對其設計正確性進行了綜合驗證。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於2020年擇機實施,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此前,10月11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次公開中國火星探測器「真容」照片。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院士介紹,中國將於明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並計劃在2021年降落在火星。我國的火星探測器暫時命名為「火星一號」。
據悉,大約每隔26個月就會發生一次「火星衝日」,屆時太陽、地球、火星位於一條直線上,在這一時間點實施火星探測,探測器飛行的路線最短,最省燃料。而距離當前時間最接近的「火星衝日」探測窗口便是2020年,因此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也瞄準這一窗口。
「我們的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步走。第一,我們要能夠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第二要降落在火星;第三火星車要開出來,在火星上巡視勘測。這當中有很多難點,如果做成,這將是全世界第一次在一次任務當中完成三個目標。這個工程實現是個很大的創新。」葉培建說。
火星(資料圖)
據悉,中國航天發展六十年來,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已經與45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籤署了140餘份航天合作協定:
●與巴西聯合研製的中巴地球資源系列衛星,被譽為「南南高技術合作」的典範;●在嫦娥四號任務中與德國、荷蘭、瑞典、沙特、俄羅斯、阿根廷等國開展了積極的國際合作,並於今年4月發布了嫦娥六號和小行星探測上的合作機遇公告;●近期在GEO大會上,宣布將高分一號、六號衛星16米解析度光學數據對全球開放共享。這些舉措為更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共享空間技術成果,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福祉。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加強航天國際交流與合作,共享航天發展成果。中國國家航天局願與各國航天機構、空間科學研究實體及國外空間科學愛好者攜手,在後續重大航天工程任務中加強合作,共同推進航天事業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