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科技專稿 記者/王晟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整裝待發。它即將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開展中國首次「探火」之旅。
由於地球和火星距離遙遠,信號往返的要數十分鐘,所以難度極大的火星著陸,需要設計精妙的著陸方式。
「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整流罩內,就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圖源:國家航天局
探測器安全「跳」到火星表面,都有哪些方式?將在本次任務中實施「繞、落、巡」的「天問一號」,又會採用哪種方式,安全降落在火星上呢?
目前,火星探測器軟著陸主要有三種方式:
「彈彈彈」的氣囊式:
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層後,氣囊自動充氣,像桌球那樣在地面上彈……彈……彈……把墜落的衝擊力消耗吸收。
最後,氣囊洩氣,完好無損的探測器露出真身,開展工作。
氣囊洩氣後打開保護罩,「勇氣號」火星車自行開出 圖源:NASA
2004年,美國「勇氣號」火星車就是用這種方式,像個球一樣被「扔」上了火星。
但是,氣囊彈來彈去,很難實現精準著陸,氣囊也有被刺破的風險。
「用完就滾一邊兒去」的空中吊車式
探測器進入大氣層後,藉助反推火箭緩緩下降,把一臺火星車慢慢吊運到地面。
然後上面的「吊車」部分飛到一邊墜毀,結束自己的使命。
2012年,美國的「好奇號」火星車就是這樣被吊運到火星上的。
空中吊運著陸速度慢,衝擊小,但是太過複雜,風險比較大。
「小心謹慎」伸腿式著陸
帶有緩衝裝置的著陸腿,可以吸收探測器著陸時的衝擊力,降低那一瞬間的「峰值載荷」。
就好像體操運動員落地時的「卸力」動作。
配有著陸腿的探測器,一般還帶有反推發動機——通俗地講,就是一邊朝地面噴氣,一邊小心地探腿落地。
美國「鳳凰號」探測器登陸火星模擬動畫 圖源:NASA
這種著陸方式精度最高,可以精確地在預定地點軟著陸,在航天探測器中應用最廣泛。
尤其是大型探測器在月球、火星上著陸,需要釋放月球車、火星車,多數都用這樣的方式。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 圖源:國家航天局
此前中國的「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美國阿波羅系列登月飛船,「鳳凰號」火星探測器等等,都是用這樣的方式著陸。
在2019年11月1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觀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
位於河北的試驗場 圖源:央視新聞
「天問一號」的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在亞洲最大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進行。通過模擬火星重力環境(火星重力加速度約為地球的1/3)下,「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的過程,綜合驗證了著陸器的設計正確性和可靠性。
這是中國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首度公開。
紅色吊盤下方掛著的就是中國火星登陸器(驗證中) 圖源:央視新聞
這些畫面中,以及2020年7月22日公布的中國首個火星車畫面中,都可以看到,「天問一號」探測器主體部分,就配有幾條著陸腿。
一個字,穩!
荔枝科技了解到,國際航天界還在探索更前沿的火星探測著陸方式:
「低密度超聲速減速器」
當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減速器會像河豚魚一樣迅速鼓氣,增加空氣阻力,進行減速,然後藉助巨型降落傘安全著陸。
「地形自動匹配」
探測器下降的過程中,拍攝下方著陸區畫面,與事先輸入的降落地點照片智能比對,如果發現有偏差,會自動啟動發動機調整姿態和方向,儘可能接近預定目標區域,然後安全著陸。
(本文除採訪收集的資料外,其它資料來源:《航空航天概論(第4版)》北航出版社、央視新聞、NASA、sky news。本文系荔枝新聞專稿,拒絕一切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