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州9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首戰告捷,但成功發射,距離任務成功還非常遙遠。」在今天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給出這一說法。張榮橋表示,人類歷史上曾實施44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或部分成功的僅22次;而火星著陸任務共20次,僅成功8次,均由美國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任重道遠」。
(鄧孝慈 攝)
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在7月27日傳回一張清晰的地月合影。
根據國家航天局此前的消息,天問一號任務將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環繞、著陸、巡視,這在國際上還是首次。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當天,張榮橋對外公布了天問一號火星車的更多配置細節:火星車質量約240公斤,為6輪獨立驅動,攜帶6臺載荷,其太陽翼呈蝴蝶翼形。
張榮橋說,天問一號任務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未來中國還將實施小行星取樣返回、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環繞探測等任務。
據他介紹,小行星探測任務取樣返回任務,將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隨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並採集小行星樣品,之後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小行星樣品送回地球,這一過程大約在3年內完成。
該過程完成後,探測器經地球、火星借力,經歷約7年到達小行星帶,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探測器配置相關科學載荷,以飛越、伴飛、附著、採樣返回等方式,對目標小行星進行遙感探測、就位探測和採樣返回。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