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啟程「探火」

2020-07-24 人民網四川頻道

核心閱讀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隨著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的點火升空,我國拉開了向更遙遠的深空探測的序幕。我國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著、巡」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屬首次。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式啟航,「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為什麼去火星

最近20多年以來,幾乎每一個發射窗口都有火星探測器發射。今年7月,就有3個國家計劃實施火星探測任務。人們為什麼對火星情有獨鍾?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表示,火星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以往的探測發現了存在水的證據,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條件以及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成為火星研究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意義。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部部長耿言介紹,太陽系共有八大行星,火星的自然條件與地球最為類似。

從工程實踐來看,火星探測相對於其他的行星探測也更容易實現。再從任務周期來看,金星、火星作為地球的鄰居,飛行時間大約需要6—10個月。而木星則需要飛行7年,水星也需要花費數年時間。

最難的環節是什麼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火星探測工程的最大特點,是距離遠、環境新。

「火星離地球最遠4億公裡,從地面上發送一種指令,探測器要在23分鐘後才能執行,這就給我們的測量、控制帶來了新的難題。」張榮橋說,第二個挑戰是環境新。「太空飛行器設計的邏輯是先了解要去的環境,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措施來保障太空飛行器適應這個環境,但深空探測的特點是要去一個尚不確知的環境。儘管我們已成功實現月球的軟著陸,但火星和月球的環境截然不同,給探測器的設計帶來很大難度。」

專家介紹,火星探測的關鍵環節非常多,發射段、捕獲段、兩器分離、著陸過程中氣動減速等等,每一個環節都面臨各種挑戰。其中最為關鍵和核心之處,就是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的著陸過程。由於地球與火星距離遙遠,整個過程無法由地面實時控制,必須依靠探測器自主完成。這一過程被人們形容為「黑色7分鐘」。

據介紹,著陸器進入火星大氣層的速度高達18000千米/小時。超高速摩擦將會產生高溫,經歷了上千攝氏度高溫的考驗後,降落傘將幫助火星車進行減速。隨後火星車將開啟全自動駕駛模式,自主完成減速、懸停,避開火星表面複雜地形後,緩緩降落至火星表面。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說,此次我國火星探測任務起點高,技術跨度大,探測器研製中關聯性異常複雜。「這次任務最核心、最難的地方,就是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氣動外形和降落傘減速的過程,只有一次機會,必須確保成功」。

火星車著陸後幹什麼

探測器分為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劉彤傑介紹,著陸巡視器將在火星烏託邦平原南部預定區域實施軟著陸。「到達火星不是目的,儘可能獲得有效科學探測數據才是目標。」據介紹,圍繞火星環繞的環繞器搭載了7臺科學儀器,火星車則攜帶了6臺載荷。

對於環繞器與著陸器將開展的探測工作,專家做了形象的歸納:照相,去了之後總要看看火星長啥樣,傳回火星圖像;測物質,火星表面有什麼物質,構成成分是什麼;測環境,攜帶的這類儀器數量最多,探測火星的磁場環境、離子與中性粒子、高能離子等情況;看內部,儘管只是探測淺層的地質結構,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火星地下的分層結構如何,到底有沒有水冰的存在等;看氣象,火星上的溫度變化到底怎麼樣,可以測風、測溫、測氣壓,還能聽聽火星上的聲音什麼樣。

張榮橋表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2016年正式立項,經業界專家分析研判,最後提出一步實現「繞、著、巡」的工程目標。「這樣的目標對我們來講有難度,但是大家努努力、踮踮腳、伸伸手還是有可能實現的。通過這次任務的實施,在火星使命牽引下的新一輪創新,對實現航天技術領域新跨越、推動我國由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意義重大。」

深空探測下一步怎麼走

專家分析,探月工程的經驗,以及大推力運載火箭、超1億公裡測控等技術的突破,都為火星探測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長五遙四運載火箭的整流罩上都噴塗了與我國開展航天國際合作的國家和國際組織航天機構的標識。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對此表示,火星探測作為開放性的科學探索平臺,包括港澳地區高校在內的全國多地研究機構積極參與了研製過程,我國也與歐空局、法國、奧地利、阿根廷等國家和組織開展了多項合作。國家航天局已經與40多個國家籤署了100多份合作協議。張克儉說,「國家航天局願意與發達國家、航天大國進行合作,也願意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合作。中國願意與其他國家共享航天技術,促進全球的合作和發展。」

火星探索的起步,代表了中國在深空探索領域已確定了下一個方向,中國的行星探測形成了整體概念。

據透露,「天問」系列探測任務還將繼續,我國計劃在2030年開展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會繼續推動小行星探測和木星、土星等更遠星球的探測工程。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描繪了深空探測的未來:「除了行星探測,深空探測還包括月球探測和太陽探測。今年,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進行月面採樣返回,這是我國探月工程三期的收官之戰,後續還將探測月球南極,已規劃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等任務,未來也期待與國際同行合作,建立月球科研站。同時,對太陽的探測也會採取多種方式進行。」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4日 07 版)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啟程「探火」朋友圈越來越熱鬧
    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 張高翔攝大約2167秒後,「天問一號」成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標誌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順利完成發射任務。
  • 述評:「天問」探火,解惑「熒惑」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 題:「天問」探火 解惑「熒惑」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中午從南海邊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啟程,奔向宇宙「星辰大海」中的火星,中國行星探測也由此邁出第一步。火星由於其肉眼可見的火紅顏色以及不斷變化的亮度和位置,在中國古代稱之為「熒惑」,被視為戰星、兇星。
  • 天問一號,火星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 託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我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 正式啟航 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此次探測目的是 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 即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
  • 到那個時候全世界都要羨慕中國,「探火計劃」啟程
    到那個時候全世界都要羨慕中國,「探火計劃」啟程,在距離地球1.3億公裡外,中國的天問1號此時正在奔向火星,天問1號是中國在去年7月23日的時候發射的第1顆探索火星的探測器,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的「探火計劃」就已經啟程。
  • 天問一號磅礴啟程,開啟中國火星探索元年
    今天,中美阿探火三國演義隆重拉開第二幕,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飛船搭乘最大運力火箭長徵五號奔騰啟程接力助推的兩臺上面級發動機(YF-75D型氫氧發動機)進行兩次點火,大約升空36分鐘後火箭上面級與飛船分離,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天問一號飛船開啟7個月的火星之旅,由此開創中國探火元年。
  • 「天問一號」啟程探火,美國沒做到的,中國做到了
    據央視報導,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隨著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的點火升空,我國拉開了向更遙遠的深空探測的序幕。我國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著、巡」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屬首次,就連頭號強國美國都沒做到的事,中國卻做到了。
  • 「天問」啟程探火
    「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新華社記者胡喆攝據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記者胡喆周旋)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這部真實的大片已上映:天問一號,火星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我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此次探測目的是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升空在即,四季沐歌「探火見證官」全線徵集中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2日—25日擇機發射。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衛星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任務,這是我國第一次向火星發射的探測衛星,將正式拉開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
  • 7月底好戲連臺:探火演義第三幕,第二顆太空救援衛星啟程
    繼7月20日阿聯希望號、7月23日中國天問一號之後,火星發射季即將迎來最後一幕:7月30日美國毅力號。此外,俄美歐三個重要任務也將鎖定本月底兩三天內扎堆發射。探火三國演義拉開第三幕三國探火全部成功,火星世界將會怎樣?
  • 探火到底難在哪?科普專家開講「天問一號火星徵途」
    在近日舉行的「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活動上,包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在內的多位航天、天文領域專家圍繞火星探測相關話題,共同打造了一場「探火」的科學傳播盛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此次任務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也是中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
  • 天問一號打卡1億公裡 「探火」還要邁幾道坎?
    科學大爆炸天問一號打卡1億公裡—— 「探火」還要邁幾道坎8月28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累計飛行1億公裡。從7月23日成功發射算起,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約36天。相比環繞地球飛行、降落月球表面,飛向火星並非易事。
  • 「天問一號」開啟首次探火之旅 三型發動機全力「保駕護航」
    西部大開發訊(記者張靜)2020年7月23日,中國新一代綠色無汙染大推力火箭長徵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刺破蒼穹,一飛沖天,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探火之旅。未來,經過7個多月的在軌道運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著陸火星,一次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
  • 天問一號啟程火星!新的時代我們將如何定義中國速度?
    7月23日,據央視新聞報導,天問一號探測器剛剛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中國人邁出了造訪火星的腳步!7月22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和火星車正式發布,其搭載了6種科學探測設備,將開展火星地表成分、物質類型分布以及氣象環境等探測工作。這一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迅速引發全民討論,網友對火星及中國探火工程的關注急速升溫。
  •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央視新聞11月17日消息,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
  • 天問一號中途修正的意義何在?天問探火,獨樹一幟。向科學家致敬
    8月2日7時0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之後繼續向火星駛去,這不是最後一中途修正。在這之後,天問一號還將進行三次中途修正,與一次深空機動修正。要知道,去火星的路並不容易。
  • 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約36天「探火」還要邁幾道坎?
    科學大爆炸天問一號打卡1億公裡——「探火」還要邁幾道坎8月28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累計飛行1億公裡。從7月23日成功發射算起,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約36天。相比環繞地球飛行、降落月球表面,飛向火星並非易事。
  • 講述「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的故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
    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探火」正式啟程,此後「天問一號」在漫漫長途中向著目標堅定地前行,預計於2021年2月中下旬抵達火星。「籌劃10年,攻關6年,初戰告捷,來之不易」。在分享了「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視頻集錦後,張榮橋以「一條簡訊和一個電話」「記者的一句問候」「指揮員的一句感嘆」「登機前的一個報告」四個故事為引,分享了中國火星探測的發展歷程和展望。從「中國首次進入星際空間」的深遠意義到「一次完成繞著巡」的跨越發展,從「三新工程」的巨大壓力到疫情之下各部門通力合作,張榮橋將「天問一號」偉大工程娓娓道來,也將滿腔愛國情懷盡數展現。
  • 「天問一號」這一趟火星之旅是為了什麼?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啟程。它前往的目的地,正是距離地球5500多萬公裡、最遠距離達到4億公裡,被稱為地球「姊妹星」的火星。而本次「探火」任務的進行,也將成為我國進行更多行星探測的起點,拉開中國航天向更遙遠深空求索的序幕。「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只是走出了萬裡長徵第一步。
  • 「天問一號」這一趟火星之旅是為了什麼?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啟程。它前往的目的地,正是距離地球5500多萬公裡、最遠距離達到4億公裡,被稱為地球「姊妹星」的火星。而本次「探火」任務的進行,也將成為我國進行更多行星探測的起點,拉開中國航天向更遙遠深空求索的序幕。「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只是走出了萬裡長徵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