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這一趟火星之旅是為了什麼?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2020-07-24 紅星新聞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展現出了我國先輩對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思索與探尋之心。如今,隨著現代天文技術的進步,浩瀚宇宙的神秘面紗正一層層被揭開。

中國60多年航天事業的發展,探月工程「五戰五捷」的積累之下,2016年1月,中國批准立項了自主執行火星探測的任務。到2020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正式命名為「天問系列」。這一系列決定,徹底打開了我國首次「火星旅行」以及未來探索更多行星的局面。

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啟程。它前往的目的地,正是距離地球5500多萬公裡、最遠距離達到4億公裡,被稱為地球「姊妹星」的火星。而本次「探火」任務的進行,也將成為我國進行更多行星探測的起點,拉開中國航天向更遙遠深空求索的序幕。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只是走出了萬裡長徵第一步。根據目前的計劃,火星探測器將於2021年2月11日前後進入環繞火星運行的軌道,並於2021年4月23日通過著陸器降落火星車到火星表面,進行設計壽命90天的探索工作。

「這是我國航天史上新的裡程碑。因為作為脫離地球引力場的深空探測,這是中國的第一次。」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天問一號」這一趟火星之旅是為了什麼?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

「天問一號」首開中國火星探測

一次性完成「繞、著、巡」三大任務有多難?

現代天文學崛起後,人類一直行進在通往火星的道路上。

從1964年「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發射,1965年回傳第一張火星表面照片開始,50多年時間裡,人類已先後開展了約50次火星探測。但與其他國家的火星探測不同,「天問一號」將三步並作一步走,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著、巡」(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而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此前美國海盜1號、海盜2號火星探測器,也僅僅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了環繞、著陸兩種探測目標。

「比如其他國家過去進行的火星探測,若要完成這三項任務,可能需要分三次進行發射。按照每26個月出現一次探測窗口期,這三個步驟耗時很長。」焦維新向紅星新聞記者解釋,如果三個項目每次都單獨發送,那麼每次都能單獨解決相應的問題。但如果一次性完成,就需要在短時間內一次性解決三個步驟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

而之所以「天問一號」要在一次發射中完成三項任務,焦維新認為,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探火」的時間和燃料成本。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三項舉措在落實上,每一步都面臨重重障礙。

焦維新解釋稱:首先是「繞」,這一環節主要依靠火星軌道器,它要求「天問一號」在接近火星時,速度必須從每秒3公裡,減速到每秒1公裡。如果速度不減下來,很可能會被吸入太陽系,如日本此前發射的軌道器,在該環節就出現過問題。但如果速度降得太快,軌道器又有可能直接撞擊火星。此外,若減速過程發生在火星背面,那麼又可能導致地球在20~30分鐘收不到從火星發回的任何信號。

接著是「著」,即保證火星車順利著陸火星,包括此次美國將要發送的「毅力號」,也只是專門向火星發送火星車。但著陸過程同樣面臨巨大挑戰,因為著陸器需要在極快的速度下穿過大氣層,此時溫度迅速上升,且阻力巨大。此過程中,需要在火星車前部降溫後,拋掉熱防護罩,接著打開巨大的降落傘繼續減速;下降到一定高度後,就要拋掉降落傘,打開反衝發動機,直到距離火星表面100米左右,才能進行準確著陸。

「在整個著陸過程中,著陸器何時開始減速、以何種姿態進入大氣層、進入的角度等都需精準控制。」焦維新說,整個過程必須在7分鐘內完成,而這也是人們常說的「魔鬼7分鐘」。

完成上述工作後,火星車才開始在火星表面進行巡查,包括對火星表面地質結構、礦物、是否具有維持生命的物質等進一步探尋。而這一環節能有哪些新發現,也是本次「天問一號」綜合實力的體現。

對於「天問一號」首開「繞、著、巡」一次發射完成的舉措,焦維新表示:「這是技術上的一種創新和進步,如果能成功,就能讓中國在短時間內實現更多的科學探索目的。」

「天問一號」這一趟火星之旅是為了什麼?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天問一號」升空

各國爭相「探火」是為了資源爭奪?

專家:火星更具有探索價值,能幫助人類更了解地球

可以說,7月是人類進行火星探測的「高光時刻」。包括「天問一號」在內,陸續有三艘太空飛行器計劃於7月底至8月初的發射窗口前往火星。如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於北京時間7月20日清晨成功發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號」,預計於7月30日發射。

世界各國為何都在7月扎堆啟動火星探測?對此,焦維新解釋,由於火星、地球都繞太陽公轉,相對位置不斷變化,要等到火星比地球超前44度時,才能保證地球飛入火星軌道時,火星也正好處於相對位置,這時候也是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距離。因此只有每隔約26個月,才能等到地火直線距離最近。換言之,在這一窗口期前後,從地球發射火星探測器,就能讓人類「探火」之旅時間更短、所攜燃料更少、成本也更低廉。

焦維新指出,今年的火星窗口期,主要是在7月15日到8月5日之間,如果錯過,下一個窗口期就要等到2022年9至10月。換言之,在這一窗口期前後,從地球發射火星探測器,就能讓人類「探火」之旅」時間更短、所攜燃料更少、成本也更低廉。

「但這並不是網友認為的,地球火星太陽在一條直線上,三者距離才最近。」焦維新強調,因為起點線不同,所以不能認為三大行星在一條線是最對距離,而是保持44度距離,才是最近距離:「這好比四百米賽跑,外圈不可能與內圈在一條起跑線上一個道理。」

那麼,為何火星能引來各國的爭相探索?甚至有聲音認為,這是否是各國在開展對火星資源的爭奪戰?對此,焦維新給出了否定回答。

「即便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來研究宇宙,但就目前探測水平來看,還遠遠達不到對火星探測清晰明了的程度,更談不上是對火星資源的爭奪。」焦維新解釋,之所以各國都爭相進行火星探索,是因為相比於其他星球,比如金星條件太過惡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所以也暫時實現不了我們希望的科學目標。相比之下,火星更具有探索價值。

「火星能反映出很多問題,這對我們了解地球會有幫助。」焦維新解釋稱,比如為什麼同在內太陽系,各個行星演化的結果卻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何種原因導致各大行星演化結果的不同,那麼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過去。「通過對其他星系的考察,能找更多與地球有關的答案。」焦維新說。

至於對火星的爭奪,焦維新認為,未來人類並不會如電影中演繹般,將大規模前往火星,因此也不可能由此出現爭奪火星的現象。焦維新認為,從必要性來說,相比於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哪怕地球環境再惡劣,或者人口大爆炸,從必要性來說,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

火星之旅有多難?

「天文一號」出發後,還會遇到哪些難題?

2020年是中國火星探索元年。而在業界,火星素有「探測器墳場」之稱。有數據顯示,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的火星探測活動成功率不到50%,其餘項目出現過探測器撞毀、失靈或失蹤等情況。

「作為我國首次探火的經歷,這其實對我國的導航技術、深空通訊技術、遙測技術等等方面,都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驗。」焦維新表示,「天問一號」出發後,最大的攻堅難題仍然是克服切入火星軌道並著陸的「魔鬼7分鐘」。而如果本次探火全面成功,那也意味著未來我國航空航天技術將向更精細化邁進,各項係數的精度都會有所提升,未來這些技術也會轉移至民用,為整體的科技進步奠定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承擔「天問一號」發射任務的,是有「胖五」之稱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而為了將探測器順利送入地火轉移軌道,「胖五」一度飛出了我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

對此,焦維新也表示:「這是長徵五號第一次執行硬任務,過去多是有效載額,影響不大,但此次專門為了探測火星,在速度上有了大的提升。」據了解,此前執行探月任務時,速度只用達到每秒10.9公裡,而如今長徵五號的速度已超過了每秒11.2公裡。焦維新明確,通過執行本次任務,長徵五號將未來能適應更多工作,係數也將更加精確。

那麼,作為我國首次探火的「天問一號」,與此前各國進行的火星探測相比,有何不同之處?焦維新表示:「從軌道器、火星車、著陸器來講,並無太大不同。本次『天問一號』能達成的功績,主要取決於後期的有效載額,比如是否能測量出火星大氣中微量氣體的成分等等,而這就取決於探測器等一系列的綜合性能。」

「本次探火任務,主要還是集中於對火星的地質地貌、大氣層的成分等基本內容進行探測。」焦維新透露,能不能取得良好的探測效果,一是取決於火星車本來的性能,二是和火星車的著陸點有很大關係:「著陸點不同,取得的科學成功也會有所不同。」

另據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此前在公開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本次「天問一號」在環繞器上,將對火星表面磁場、表面形貌及淺表層結構,甚至是水冰的含量進行探測。而火星車將探勘火星表面形貌,並分析物質成分,看淺表層結構,同時也會對磁場進行測量,對大氣的氣溫、氣壓和溫度進行測量,而這些都將有助於人類對火星的進一步了解。

「天問一號」升空,意味著什麼?

這是中國脫離地球引力場深空探測的第一次

在火星使命牽引下的新一輪創新,對實現航天技術領域新跨越、推動我國由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意義重大。而此次「天問一號」的升空,也將成為中國進行行星探索計劃的啟動鍵。

「這是我國航天史上新的裡程碑。因為作為脫離地球引力場的深空探測,這是中國的第一次。」焦維新認為,相比於過去的探月,探測器並未脫離地球引力場範圍,而本次挑戰無疑更大。但如果能取得成果,這就能為我們探測更多行星提供信心和參考價值。

實際上,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師梅森·佩克也曾表態:「成功登陸火星將使中國躋身太空精英強國之列。」

而在探火之後,深空探測之路並不會因此停下腳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曾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透露,2030年前後,中國還將實施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任務。

中國對於浩瀚宇宙的探索之路,也許在2020年7月23日之後,是另一個新的開始。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特約記者 楊雨奇攝影記者 劉海韻

編輯 何先菊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天問一號」這一趟火星之旅是為了什麼?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這一趟火星之旅是為了什麼?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只是走出了萬裡長徵第一步。根據目前的計劃,火星探測器將於2021年2月11日前後進入環繞火星運行的軌道,並於2021年4月23日通過著陸器降落火星車到火星表面,進行設計壽命90天的探索工作。「這是我國航天史上新的裡程碑。因為作為脫離地球引力場的深空探測,這是中國的第一次。」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完美完成深空機動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是建設航天強國進程中的重大標誌性工程,在8月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3000N發動機工作20
  • 「天問一號」開啟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據新華社電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在去往火星的徵途上要歷經哪些考驗?面對前所未有的任務挑戰,中國航天人依靠什麼力量創造出新的成績?
  • 火星探測有多難?揭秘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
    接下來,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開啟7個月的漫漫徵途。目前,人類火星探測的成功率只有50%左右。在飛往火星的路上,無數挑戰正在等著我們。天問一號是否能順利抵達火星?我們期待,我們等待。7個月,這是一趟漫長又艱難的旅程。人類對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目前已實施40餘次探測任務,但只成功20餘次,成功率只有50%左右。
  • 「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之旅
    」線上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時空流轉,這顆與地球同齡的星球,表面怎麼變成如此荒漠般模樣?火星是我們的過往,還是地球未來的歸宿?或許,它亦可成為人類改造的對象,在若干年後成為一個宜居的地外家園?所有的問題,只有等到我們「身臨其境」後才能一步步得到解答。萬眾期待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按計劃將在今年內開啟。
  • 「天問一號」開啟全球深空探測時代
    新華社記者 才 揚攝近日,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外媒指出,如果此次任務圓滿成功,中國不僅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讓漫遊車在火星上成功著陸並運行的國家,也將成為首個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任務的國家。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航空航天事業,並取得了重大進展,「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夯實並提升中國的太空實力。
  • 「天問一號」開啟全球深空探測時代
    來源:海外網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記者 才 揚攝近日,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自然》雜誌則進一步指出,「中國火星任務的成功發射拉開了全球深空探測時代的序幕」。又一個裡程碑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英媒《衛報》稱,近幾十年來,中國的航天航空項目發展迅速,中國嘗試通過「天問一號」任務加入到徵服火星的「精英俱樂部」。
  • 「天問一號」走向深空探測是中國智慧的翅膀
    「天問一號」走向深空探測是中國智慧的翅膀時間:2020-10-11 23:31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guangyuanol.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10月9日,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努力下,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但這僅僅是中國深空探測的開始!
    澳大利亞和西班牙的深空天線也可能將在「天問1號」的歷程中進行一些關鍵操作,比如軌跡改變機動和抵達火星。1、到達和著陸就像美國宇航局的「毅力號」火星車和阿聯今年夏天發射的「希望號」軌道飛行器一樣,「天問一號」將在明年2月初抵達火星。然而,重約240公斤、由太陽能驅動的「天問一號」在何時著陸仍是一個謎。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據中國官媒新華社消息,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託舉「天問一號接下來,「天問一號」將經過地火轉移段、火星捕獲段、離軌著陸段、中繼通信段及科學探測段,飛行超過4億千米,預計2020年2月份最終抵達火星並開展科學探測任務。
  • 「胖五」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 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第一步
    中新社文昌7月23日電 題:「胖五」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 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第一步作者 郭超凱7月23日,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經過2000多秒的飛行後,成功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徵五號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亮點頗多。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圖為「天問一號」發射現場。新華社記者 胡 喆攝據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記者胡喆、周旋)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安徽科技保駕護航
    ,開啟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中電博微16所、38所、43所及中電博微聖達科技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貢獻著安徽科技的力量。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其中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由中國科技大學研製,其主要功能是獲取火星空間磁場環境高精度數據,全面準確地測量火星空間邊界層,探測火星南部局地巖層的剩磁及火星感應磁層,研究近火空間處的行星際等離子體和行星際磁場等,同時還會結合其他載荷儀器對火星大氣中的粒子逃逸等問題開展研究。
  • 揭秘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
    7個月,這是一趟漫長又艱難的旅程。人類對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目前已實施40餘次探測任務,但只成功20餘次,成功率約50%。熒惑,這是中國古人對這顆紅色星球的稱呼。火星距離遙遠,為了確保探測數據能有效傳回地球,我國在為探月工程而建的測控站之外,又新建了3臺測控站。「這樣可以4臺聯網天線組陣,測控能力更強,能夠實現火星距地球最遠4億公裡時的測控通信。」劉彤傑說,這在測控技術上是很大的突破。上面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發生絲毫錯誤。「如果天問一號探測器能順利在火星表面著陸,我們將是國際上第一個通過一次發射實施火星探測『繞、著、巡』的國家。」
  • 「天問一號」開啟全球深空探測時代(國際論道)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記者 才 揚攝近日,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自然》雜誌則進一步指出,「中國火星任務的成功發射拉開了全球深空探測時代的序幕」。又一個裡程碑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 火星,我們來了!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開啟深空探測新局面
    就在7月23日中午12時41分,正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待命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升空,飛行約2167秒後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邁出了中國火星探測計劃的第一步,也開啟了中國航天深空探測新局面。本次負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與過去的長徵五號系列火箭相比,具有多個突出優勢,其一,飛行速度快達到每秒11.2千米,即第二宇宙速度,幫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順利飛往火星。
  • 「天問一號」 完成深空機動 向火星軌道靠攏!
    用學術點聽不懂的話說就是我們的「天問一號」完成深空機動向火星軌道靠攏(還是很懵圈)把「天問一號」送到火星分幾步?飛行80天這不昨天再次傳來激動人心的消息通過深空機動脫離地球軌道開始向火星軌道靠攏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意味著距離火星我們又進了一步
  • ...於雪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紀念郵票的設計
    繼今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以下簡稱《人造地球衛星》)紀念郵票順利「發射」之後,金秋時節,她又問鼎《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以下簡稱《「天問一號」》)紀念郵票設計。真是好戲連臺,身手不凡。     此前,筆者曾跟隨於雪的《人造地球衛星》,開啟了一趟「太空」之旅,此間,又與她相約《「天問一號」》,發起了又一輪「天宮」之問。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變道」
    深空機動是改變探測器當前軌道,使其進入一條新的軌道而進行的軌道控制。打個比方,就像駕車過程中,軌道修正是微調方向盤,深空機動就是大拐彎。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火星環繞器團隊介紹,這次深空機動,改變了天問一號的飛行速度和方向,沿著變軌後的軌道,就可以順利飛行到火星了。深空機動難度多大?
  • 天問奔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天問奔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見圖,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