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不到,於雪再次擔當「航天」重任。繼今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以下簡稱《人造地球衛星》)紀念郵票順利「發射」之後,金秋時節,她又問鼎《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以下簡稱《「天問一號」》)紀念郵票設計。真是好戲連臺,身手不凡。
此前,筆者曾跟隨於雪的《人造地球衛星》,開啟了一趟「太空」之旅,此間,又與她相約《「天問一號」》,發起了又一輪「天宮」之問。
競標勝出幸運地成為「天問」答卷人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遠在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即發出劃破蒼穹的《天問》。對浩瀚宇宙的深層探索與無盡追問,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夢想。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擔負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意味著中國正式拉開了對太陽系行星探測的序幕。
此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1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立項,由國家航天局組織實施,具體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
為慶賀我國在自主開展行星探測上邁出的第一步,中國郵政決定增加發行紀念郵票一套。由於計劃外臨時追加選題,郵票的組稿工作7月中旬才進行。
題材重大,關注度高,也比較搶手。時間雖然緊迫,卻收到了多位競標者提交送審的圖稿。經過各路專家和各級領導的層層評審,嚴格篩選,於雪設計的這一套方案被認可,成為《「天問一號」》的「答卷人」。
通過梳理提煉確定郵票表現的內容
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目前人類認識最深入的行星之一。在太陽系的行星中,它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與地球最為相近,擁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等地形。因此,火星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對於火星的探測,全世界的人們都充滿好奇與熱情。
於雪覺得,在方寸之間展現「天問一號」,難度遠遠大於「東方紅一號」。在設計《人造地球衛星》紀念郵票時,所反映的主體「東方紅一號」,著重展現的是歷史成就,屬於「過去時」,帶有回顧性和紀念性,她感到還比較好駕馭。而設計《「天問一號」》,則一切都是全新的,其涉及的均為最新的航天科技成果,有的還在探索與進行之中,現實感、前瞻性甚至未知性特別強,也更加難以把握。因此,給設計帶來了較大的挑戰。
此次「天問一號」飛行過程包括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六個階段。而最受外界關注的火星探測器,則通常是在最後一階段才開始進入「開機模式」。也就是說,「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擇機開展著陸、火星車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千萬裡,我追尋著你!」經過對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這一最新的重大航天成就進行梳理,於雪從中提煉了關鍵詞——「首次火星探測」,並將其作為郵票表現的核心內容。突出「現在進行時」,通過整體表現「發射成功」這個概念,更側重「科學事件」,結合「軌道運行」,更準確地詮釋內容,也有別於以往同題材郵票的設計。
著重表現發射和運行時的一種狀態
在郵票設計過程中,於雪閱讀了大量相關資料,調看了很多有關的紀錄片與視頻。了解了背後的科學原理之後,她明確了相關設計元素,圍繞發射成功這一概念,構思了圖案布局:畫面有火箭,然後從地球出發,通過特有的軌道奔向遙遠的火星。
怎麼在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尋找平衡點與切入點,一直是於雪在設計這套郵票時耗費時間、精力最多的一個方面。她設計並提交的兩幅圖稿:一幅是橫式,採用平視的角度和神秘的色彩,以橫長幅畫面呈現整個過程;另一幅是豎式,強調從地球出發,用大透視的關係將地球放大,火星縮小,以象徵火星距離地球的遙遠。兩個方案都是從宇宙太空的視角構建畫面,完整地呈現了整個過程。經評審,豎式方案被選為郵票圖稿。
《「天問一號」》郵票規格是採用33×44毫米,與《人造地球衛星》相同,所不同的是這次為豎票幅。應該說,豎幅圖更適合表現深空的高深。於雪介紹,畫面最初是以火星為主,後突出了探測器,著重表現目前發射與運行時的一種狀態。從郵票畫面上,我們的視線可以先從左下角的地球出發,看火箭升空,隨同探測器一道經過宇宙空間的運行軌道,再往遠處右上角的火星奔去。
以往表現火箭發射,多為垂直的角度,這次做了傾斜的角度。於雪說,其實,地球在宇宙中是沒有垂直的概念的,也不存在視角,為了表現,便在畫面中呈現宇宙的視角。通過設計《人造地球衛星》的積澱與感悟,於雪對這類題材的設計更有感覺了,漸入佳境,比較自如地描繪出探測器中的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結合時的狀態。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時間非常緊,修改次數也特別多。主要集中在探測器的角度、軌道的呈現方式,到底是抽象地表現還是藝術地反映好呢?「天問一號」探測器,由一個環繞器和一個著陸巡視器組成,於雪幾經調整,最後還是偏重藝術性一些,將探測器畫為向左傾斜45度角。
螢光燈下可窺探探測器的運行軌跡
已於9月26日發行的《「天問一號」》郵票,與5個月前發行的《人造地球衛星》,同為航天科技題材郵票。在風格與基調上,於雪有意識地注重相互之間的關聯性,彼此照應,形成「姐妹篇」。
整個郵票色調以黑色、深藍色為主。天空是黑色,營造出銀河系的概念,同時保持對太空探索的一種神秘感。另外,紅色、藍色線條的運用也具有寓意,紅色代表中國,藍色象徵航天,組合運用,旨在揭示並體現中國航天事業突飛猛進發展的內涵。
因為是反映國家重大航天科技成就的郵票,在印製上自然需要高科技的新工藝和新技術與之匹配,使之錦上添花。《人造地球衛星》在印製上使用了特種油墨,「50」字樣在紫光燈下會熠熠發光,給觀賞帶來一番別樣感受。而《「天問一號」》的新工藝新看點主要體現在哪呢?
據了解,郵票印製局承印團隊接到任務後,苦心鑽研,研究了「天問一號」探測器設備金屬原材料,貼合郵票航空主題使用特亮銀和特種珠光幻彩工藝,以賦予郵票更豐富的內涵。
特亮銀工藝擁有凹印特有的專色油墨屬性,銀墨厚實、立體感強。特亮銀用於突出「天問一號」的主體地位,太空銀元素賦予火星探測器的金屬質感,在熠熠生輝的星空中留下屬於它的冷光。於雪介紹說:「表現光速的線條,在螢光燈下能夠看出整個運行軌道在閃光,從左到右、由下往上,光標呈漸變式移動,仿佛在向你講述探測器運行的故事與軌跡。大家不熟悉、不知曉的信息包含其中,增加了知識性與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