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中國航天飛船都在這裡

2020-08-10 九九途鴨科普

中國航天將進入空間站時代,這些年伴隨中國航天的發展,除了無數航天人的砥礪前行,精心專研,還有這些飛船。

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飛船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F載人航天火箭。

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時41分,神舟一號飛船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飛船在太空中共飛行了21個小時。

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0時零分,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是我國載人工程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進展,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神舟三號

2002年3月25號22時15分,我國研製的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神舟三號在軌運行7天,各系統工作正常,運行狀態良好,完成了預定的全部科學實驗和探測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為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神舟四號

神舟四號飛船於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該飛船是在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飛行任務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

神舟四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除沒有載人外,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致。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進行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我國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運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順利完成各項預定操作任務後,安全返回主著陸場。軌道艙留軌運行半年時間,獲得了大量的科學實驗成果。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我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運行76圈,歷時4天19小時33分,實現了多人多天飛行並安全返回主著陸場。軌道艙留軌運行了707天,開展了大量的科學實驗,為長壽命空間飛行器的研製積累了經驗。


神舟七號

神舟七號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新型長徵二號F遙七火箭發射,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七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航天員出艙活動和小衛星伴飛,成功完成了多項技術試驗,開啟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新篇章。9月27日,航天員翟志剛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空間出艙任務。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


神舟八號

神舟八號飛船於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型長徵二號F遙八火箭發射。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的成功交會對接標誌著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的重大跨越,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裡程碑。


神舟九號

神舟九號於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新型長徵二號F遙九火箭發射。神九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取得了重大成果,為今後的載人航天的發展、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神舟十號

神舟十號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F遙十火箭發射。神十任務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連戰連捷,為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為後續載人航天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神舟十一號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神舟十號飛船技術狀態基本一致,根據任務和產品研製需要,進行了部分技術狀態更改。神舟十一號飛船由長徵二號F遙十一火箭於10月17日7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飛行乘組由2名男航天員組成,分別是景海鵬、陳冬,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天舟一號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採用貨物艙和推進艙兩艙構型,設計在軌壽命1年,由長徵七號遙二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飛船全長10.6米,最大直徑3.35米,最大裝載狀態下重量達13.5噸,由貨物艙和推進艙兩艙結構組成,是我國目前為止體積最大、重量最重的太空飛行器,運載能力為6噸。


航天飛船發射離不開運載火箭,了解更多運載火箭,請參考這篇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845907339740971523/

從長徵一號到長徵十一號,中國航天火箭都在這裡了


參考來源:

中國航天網

相關焦點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來看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何一路走來
    伴隨著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於11月18日13時59分成功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身體狀態良好,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的腳步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摘星攬月上九天。
  • 神舟一號20年·記憶
    飛船順利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一號發射升空(資料圖)神舟一號試驗飛船返回艙(資料圖)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誌著我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如今,20年過去從無人到載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空間出艙到交會對接中國載人航天用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 追隨神舟飛船軌跡:神舟十一號邁入第四階段
    從1999年11月神舟一號誕生到此次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該家族一共產生了11代成員,它們一脈相承,卻又代代出新,正是這個家族成員的不斷更替反映出我國航天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在新成員誕生之際,本版編輯帶領大家走進它們的世界,盤點一下這個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員。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升起了中國夢
    【PConline 品科技】從1999年我國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至今,載人航天走過了從無人到有人,從航天員出艙到兩個太空飛行器組合飛行等多個跨越。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成熟的標誌,就像小孩子成長在標記身高,神一到神十,就是中國航天的一個個新高度,標記在浩渺太空。從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神舟系列飛船十次升空,載著夢想出發。
  • 浙江硬核女航天工程師: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
    徜徉過高山大海,最終還要到人山人海裡尋找答案。小時人物,給你奉上與眾不同的人物故事。在這裡,讀懂世相。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曦易欣在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的飛控現場。由於飛船與目標飛行器圖像源很多,同時在交會對接等關鍵時段圖像源切換頻繁,這些都需要易欣快速準確地標識當前的圖像內容,讓地面指揮員第一時間正確掌握圖像信息,實施決策。為了讓天地通信為任務提供更好的飛控支持,易欣和團隊一直在不斷地更新載人航天系統通信設備的設計。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圖)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神舟」一號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這次發射,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   「神舟」二號飛船於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軌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
  • 天宮一號在軌運營成果豐碩 先後6次與神舟飛船交會對接
    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今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執行我國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運營三年來,先後6次完成與神舟飛船的交會對接,並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技術試驗和空間應用,取得了十分豐碩的成果,為我國載人空間站研製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驗。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
    「神舟」一號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這次發射,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
  • 神舟十一號飛船的軌道艙依然在軌
    直到今天(2019-09-12),神舟十一號飛船的軌道艙依然在軌,距離它的發射已經快三年時間了。現在處於太陽活動平靜期,估計還能飛一年。 中國的神舟飛船
  •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 將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對接
    約585秒後,天宮二號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備份產品的基礎上改進研製而成,全長10.4米,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設計在軌壽命不小於2年,主要任務是接受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訪問,開展空間科學實驗,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相關關鍵技術。
  • 揭秘神舟十一號飛船的兩大核心任務
    10月17日7時30分,中國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入軌後將與天宮二號在高度為393公裡的近圓對接軌道交會對接,構成組合體。2名男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組合體運行第30天,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分離,航天員乘返回艙返回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 神舟十一號飛船搭載兩名航天員 將對接天宮二號
    搭載兩名航天員 將對接天宮二號  據新華社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按流程完成出廠前所有研製工作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8月13日從北京空運至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
  • 背景資料:從神舟一號到天宮一號
    新華網北京9月29日電(記者鞏琳萌)從神舟一號到天宮一號,一圈數字輪迴的背後,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個戰略階段的跨越。短短12年間,中國,正在以令世界驚詫的「中國速度」飛向太空。
  • 航天那些事|長徵、神舟、嫦娥、天宮……都有啥區別?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是由我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就是把「神舟」「天宮」「嫦娥」「天舟」「東方紅」等各種航空航天設備送到太空的一種運輸工具。衛星、飛船本身不能去太空,需要長徵系列火箭運輸。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高強密度發射的「主力」,也是我國目前高軌道任務發射次數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
  • 神舟十一號今日返回地面 無人機首次投入航天搜救任務
    神舟十一號今日返回地面 無人機首次投入航天搜救任務 2016-11截至目前,他們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  在軌期間,他們還專門為全國青少年小朋友錄製了一堂「太空科普課」,與地面上的航天員王亞平一起客串「太空科普老師」,這種天地航天員聯手講課的方式以前還沒有過。  組合體分離前,航天員在地面科技人員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宮二號艙內的有關試驗裝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中。
  • [視頻]回首"問天"之路: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
    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神舟一號飛船座艙內放置有一個高1.70米左右、身著航天服的男性模擬人。這個模擬人是一個感應器,用於收集返回艙在太空中的溫度、溼度、氧氣等各種試驗數據。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
  • 俄媒體盛讚神舟十一號返航和中國航天成就
    新華社莫斯科11月18日電(記者欒海)在中國神舟十一號飛船18日順利著陸後,俄羅斯媒體紛紛報導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相關消息,並認為中國正在航天領域快速發展。  俄羅斯的塔斯社、俄新社、國際文傳電訊社、《俄羅斯報》等傳統媒體以及知名網絡媒體「聯邦政治新聞網」、「生活新聞網」等都報導了相關消息,介紹了神舟十一號飛船、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以及景海鵬和陳冬在天宮二號內工作生活30天的經歷,並配發了兩位中國航天員在天宮二號內敬禮和飛船著陸場景等照片。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組圖)
    這個人就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  他和他的團隊一起成就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  尚志是從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員成長為載人航天飛船系統總指揮的。上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參與了飛船的研究,參加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的飛行試驗工作。「神五」、「神六」飛天時,他先後出任副總指揮和總指揮。
  • 揭秘神舟十一號飛船返航利器:最後關頭高度判斷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專家,揭秘護航神舟十一號飛船安全返回的三大利器。  發現:一雙「注視」飛船的眼睛  隨著神舟十一號在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順利著陸,LM-313雷達(代號「回收一號」)的回收跟蹤測量任務也宣告結束。
  • 天舟一號:一位牛上天的「快遞小哥」,遠望7號為你保駕護航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一共有4次飛行任務,已圓滿實施了3次。2016年6月25日,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開局之戰。兩個多月後,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升空。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精確入軌並於2天內完成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的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實施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