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在軌運營三周年情況介紹會
今天(9月2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今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執行我國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運營三年來,先後6次完成與神舟飛船的交會對接,並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技術試驗和空間應用,取得了十分豐碩的成果,為我國載人空間站研製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驗。
王兆耀介紹,天宮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載人空間試驗平臺,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2年。
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29日發射入軌以來,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飛船圓滿完成6次自動和航天員手控空間交會對接,完成了太空飛行器組合體控制與管理、航天員在軌駐留保障、航天員在軌維修操作等一系列技術試驗驗證,開展了對地遙感應用、空間物理與環境探測和空間材料實驗,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和應用成果。天宮一號還是我國第一個「太空教室」,在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期間,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的配合下,為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進行太空授課,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據介紹,為了充分發揮天宮一號的綜合效益,2013年6月神舟十號飛船返回後,我國科學家針對天宮一號超設計壽命飛行的特點,綜合考慮飛行器自身的平臺狀態和設備功能,以及我國後續載人航天技術試驗驗證需要,科學制定天宮一號飛行任務規劃,精心運營維護,嚴密實施監控,先後進行了多項拓展技術試驗和驗證。
目前天宮一號運行狀態良好、各類裝載設備功能正常,具備繼續在軌工作條件,有關部門將對天宮一號密切跟蹤監控、科學維護管理,儘可能延長其在軌運行壽命,為繼續開展空間應用與拓展試驗奠定基礎。
王兆耀表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三年多以來,各項研製建設工作穩步推進。目前,各類飛行產品研製、地面設施建設、大型綜合試驗全面展開。其中,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天舟貨運飛船、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神舟十一號飛船和長徵二號F遙十一火箭等主要飛行產品已經進入研製生產的關鍵階段,航天員和有關地面設備設施進入了飛行任務準備階段,空間站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也將全面轉入飛行產品的研製試驗階段,海南航天發射場已基本完工、具備投入使用條件。
按照計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於2016年發射,將分別與神舟載人飛船、天舟貨運飛船實施對接,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技術。(鄒維榮 李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