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四號:創造低溫發射紀錄
發射: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返回:2003年1月5日19時18分
僅僅在神舟三號成功發射9個月後,太空的大門再次被中國人的飛船叩響。
農曆壬午年的這個隆冬,神舟四號在經受了零下29攝氏度低溫的考驗後成功發射,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經過幾年的研製和改進,前三次無人飛行試驗中發現的有害氣體超標等問題,在神舟四號上都得到了徹底解決。」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宏說。
與神舟三號相比,神舟四號的生命保障系統及相關試驗條件更為完備。太空輻射是對航天員安全的最大威脅,神舟四號為航天員的太空臥室裝配了絕對防輻射的設施。飛船安裝了自動和手動兩套應急救生裝置,無論是在宇宙航行中或是在返回時發生意外,船上的救生系統會自動啟動,萬一自動裝置出現故障,船上的手動系統完全可以「抵擋」,航天員絕不會坐以待斃。飛船的返回艙也非常神奇,它返回地面後,即便不能馬上被發現,艙內為航天員配備的救生物品,也足以保證航天員在陸上生存48個小時、海上生存24個小時。
這一切跡象表明,中國航天員離飛天的日子,近了。
神舟五號:圓中國人飛天夢
發射:2003年10月15日9時00分
返回: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
深秋的內蒙古草原,寒風凌冽。當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從神舟五號的返回艙探出頭來,把面罩往上一推,微笑著向迎接他回家的人群揮手致意時,現場一下子變成了一個亢奮的漩渦中心。
繼蘇/俄、美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在載人飛行之前,美國人曾進行8次不載人飛行試驗,蘇聯人進行了5次;而中國進行了4次不載人飛行試驗之後,就成功將航天員送上太空。
神舟五號搭載的,不僅僅是一名航天員,更是一個國家的自豪。
楊利偉走出返回艙時說的第一句話簡短而有力 「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神舟六號:真正嘗試太空生活
發射:2005年10月12日9時00分
返回:2005年10月17日4時33分
這大概是中國人翻得最「遠」的筋鬥
2005年10月13日,航天員費俊龍在太空中用大概3分鐘,連翻了4個筋鬥;以神舟六號每秒7.8公裡的速度,費俊龍的一個筋鬥「翻」了大約351公裡。
與此同時,他的同伴、剛剛在太空中度過41歲生日的航天員聶海勝,正微笑著為他拍照留念。
在近5天5夜的太空飛行中,兩名航天員配合進行了穿越軌道艙與返回艙、工效學評價、醫學試驗、軌道艙飛船設備操作等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不僅驗證了我國「多人多天」的太空飛行能力,而且標誌著中國人開始真正嘗試太空生活。
正如費俊龍的筋頭和聶海勝的笑容,中國載人航天,也越來越從容。
神舟七號:第一次太空行走
發射: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
返回:2008年9月28日17時37分
2008年9月27日,在發射升空43個小時後,神舟七號接到開艙指令,航天員翟志剛開始中國人第一次艙外活動。
就像一個從水中慢慢上浮的潛水員,翟志剛頭先腳後,出現在太空之中。他向全國人民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
在軌道艙內協助出艙的航天員劉伯明露出身來,遞給他一面五星紅旗。在太空中,身著中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翟志剛向鏡頭徐徐揮舞五星紅旗。
持續19分35秒的艙外活動,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翟志剛留在太空中的一小步,標誌中國航天邁出了一大步。
天宮一號:一個新起點
發射: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至21時31分之間發射
又是一個金秋。中國人成功漫步太空三年後,又向新的目標發起了衝擊: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隨後發射神舟八號飛船,實施無人自動交會對接試驗。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將組成我國航天史上最為複雜的空間機構。
天宮,這是一個具有濃鬱中國特色、寄託國人無限憧憬的名稱。
從屢屢叩問「天宮」到而今發射天宮。這或許預示著,我們,將不再是浩瀚太空中的匆匆過客?
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