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全過程
28日,通往航天城的道路上已增設了多道檢查崗,保障發射安全 快報特派記者 趙傑 攝
昨天下午,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了任務的基本情況,表示昨天下午運載火箭已開始加注推進劑,將於9月29日21時16分至21時31分擇機發射。
快報記者參加了此次發布會,得以目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位女發言人的風採。而武平的女性身份,也讓參會記者不由得聯想到「神十將有女航天員」的傳言。在會上,武平微笑著證實了這一說法,並表示,經過選拔的兩位女航天員目前正在進行訓練,有望參與明年「神十」的執飛任務。
□快報特派記者 孫蘭蘭 金鳳
發布
神八入軌後兩天內完成首次交會對接
據武平介紹,發射天宮一號的長徵二號FT1火箭已於昨天下午加注推進劑,將於9月29日21時16分至21時31分擇機發射。
按照計劃,天宮一號發射升空後,經兩次變軌進入高度約為350公裡的近圓軌道,進行在軌測試。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前,天宮一號降軌至高度約343公裡的近圓軌道,等待神舟八號飛船。
神八發射入軌後兩天內,完成與天宮一號的第一次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組合體飛行12天左右,擇機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結束後,飛船於1天內返回地面。
圓滿完成「太空之吻」以後,天宮一號將升軌至自主飛行軌道,轉入長期運行管理模式,等待下次交會對接。
天宮一號具有技術經濟方面優勢
武平介紹,與美、俄早期交會對接試驗相比,天宮一號在技術、經濟等方面更具優勢。首先,天宮一號可支持多次交會對接,減少發射次數;其次,它是按我國後續的空間實驗室要求設計,在完成交會對接任務的同時,驗證空間站部分關鍵技術;同時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交會對接任務面臨四大難點
與載人航天工程前期任務相比,此次交會對接任務有哪些難點?武平分析了四個方面:一是技術要求高。發射神舟飛船的運載火箭入軌精度指標比工程前期有大幅提高;載人飛行器在軌壽命要求大幅提高,天宮的壽命是兩年,這也是截至目前,我國低軌道飛行器中壽命最長的。
二是新技術採用多。突破了運載火箭高精度迭代制導技術,組合體控制和管理技術等。
三是驗證難度大。儘管做了大量地面仿真和驗證試驗,但由於受地面環境和試驗條件限制,部分新研設備在空間環境下的功能性能指標無法得到全面真實的驗證,尚需通過飛行試驗考核。記者了解到,與地面環境相比,空間環境更為惡劣複雜,溫差之大就達到兩三百攝氏度;此外還有電磁輻射等種種威脅。
四是組織實施更為複雜。以往,只是發射一個飛行器,此次是要完成交會對接,整個任務持續時間長,發射次數多,整體性、時效性和關聯性強,交會對接過程關鍵事件多、決策點多,對任務組織指揮、各系統協同工作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已制訂200多種故障預案
8月份,實踐十一號04星發射失利,而近期,國際上也頻頻出現航天發射失敗的事件。這讓大家心裡還是不禁地為天宮一號捏了把汗。
對此,武平介紹,航天發射是一項高風險科技活動。據統計,1990年以來,世界航天發射1600多次的成功率約為93.7%,其中,中國航天近130次發射成功率約為94.4%。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更是公認的技術難關。武平透露,針對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已分別制訂了200多種故障預案,並且加強了故障處置演練。
女航天員正在進行交會對接訓練
載人上天,這在中國,已多次實現。既然天宮一號今後是讓航天員在裡面工作生活的地方,為何11月發射的神八卻不載人呢?
武平介紹說,神舟八號飛船是在前期神舟飛船基礎上改進研製的載人飛船,但由於飛船和發射飛船的運載火箭均進行了較大技術改進,出於安全考慮,這次不載人飛行。
神舟九號會不會載人,要等到神八之後對任務全面評估才能決定。神舟十號目前計劃是載人飛行。目前,執行交會對接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完成了初步選拔,航天員正在按計劃開展任務訓練,訓練的重點就是手控交會對接技術。
「可以向大家透露的是,」武平微笑著告訴大家,「我國首次選拔的兩位女航天員也正在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能看到中國女航天員太空飛行的英姿。」
已有防空間碎片措施
9月24日美國報廢衛星殘片撞向地球的消息,讓全世界的人都明顯感受到了來自太空的威脅。對此,昨天的發布會,武平也表示,為了天宮一號的運行安全,已經加強了空間碎片的監測和預警,並且也採取了防護和規避措施。天宮一號在壽命末期,將主動離軌,隕落到指定海域,不會變成太空垃圾。
中德將在神八上聯合開展科學實驗
在談到航天工程的國際合作,武平表示,此次天宮一號上,將搭載300面國際宇航聯合會(IAF)會旗。在今年11月即將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上,中德還將聯合開展空間生命科學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