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對接機構的研製故事

2020-12-04 中國政府網

7分鐘的完美對接,16年的拼搏奮鬥
——「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對接機構的研製故事

    新華社上海11月3日電(記者 張建松)浩瀚蒼穹,璀璨群星,共同見證了「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在太空的精彩對接。北京時間11月3日1時28分,「神舟八號」上的對接環觸到「天空一號」對接機構;1時36分,兩個太空飛行器成功對接。

    為了這7分多鐘的完美一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參與奮鬥了16年之久。

    精密複雜的系統工程

    空間交會對接是載人航天最光輝的技術亮點。沒有兩個飛行器之間的對接,人類就無法長期在太空進行活動。

    1994年,我國開始啟動對接機構預研工作,決定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採用「導向板內翻式的異體同構周邊式構型」,以實現對接機構研製的跨越式發展。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隊伍從1995年開始對接技術原理研究。

    兩個太空飛行器在繞地軌道上飛行速度達7.9公裡/秒,進入行星軌道速度更高,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真空狀態,在高低溫的環境下,還有強烈的輻射和宇宙射線侵入。因此,要讓這兩個「龐然大物」在太空對接起來絕非易事,許多問題都是我國航天界以前從未遇到過的。

    研製團隊列出了對接機構四大關鍵技術:系統集成技術、動力學仿真技術、關鍵單機研製技術和地面試驗技術。遵循對接動力學研究、參數設計、動力學仿真、機構設計和試驗齊頭並進、不斷循環迭代的研究思路,貫徹系統工程研究思想進行產品研製。

    經過不懈努力、刻苦攻關,對接機構的第一臺原理樣機於1999年成功問世。為了使樣機達到空間對接任務所要求的性能指標,必須對所有關鍵零部件的性能進行研究,這些零部件包括主驅動組合、差動組合、捕獲鎖、對接鎖、摩擦制動器、電磁阻尼器、彈簧機構、電連接機構、密封技術、潤滑技術等。針對關鍵部件,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805所牽頭匯集全國多家單位,逐個攻克技術難關,帶動了國內相關專業的自主創新及發展。

    安裝在「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上的對接機構共有118個傳感器進行測量,5個控制器接發指令,上千個齒輪軸承進行力和運動的傳遞,通過18個電機和電磁拖動機構進行動作,由數以萬計的零件和緊固件組成。活動部件多,傳動鏈長,精度要求高,目前已成功申報了20多項專利。

    自主創新的仿真先行

    為了確保兩個太空飛行器在太空成功對接,在「上天」之前必須在地面上開展大量試驗。

    眾所周知,地面與太空的環境條件有著天壤之別。要在地面模擬太空對接過程,必須在地面模擬太空環境,模擬兩個飛行器對接的初始條件,同時實時檢測對接過程力和位姿的變化。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本著「仿真先行」思想,在樣機研製之前,首先完成了一整輪的對接過程動力學分析,用以指導產品設計。仿真與試驗在整個對接機構研製過程中,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循環迭代過程。

    對接機構地面試驗系統牽涉到複雜的地面模擬技術,其中許多方法需要創新思維巧妙構思,許多試驗設備只能自行研製、自主創新。由805所牽頭,匯集國內多家單位,成功研製開發了空間對接機構緩衝試驗臺、空間對接機構綜合試驗臺、空間對接機構整機特性測試臺、空間對接機構熱真空試驗臺4個大型試驗設備,一舉使我國太空對接的地面模擬技術躋身世界一流,創造了「外國有的我們有、外國沒有的我們也有」的試驗條件,使國外同行刮目相看。

    16年的研製之路充滿著艱辛與坎坷。2006年,方案樣機總裝完成,開始試驗驗證,但在試驗過程中卻出現了緩衝碰撞力超差和分離角速度超差問題,這兩項指標是對接任務中的重要性能指標。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領導對此高度重視,專門組織攻關隊伍進行專題攻關,運用仿真、理論計算、故障樹分析等手段確定了對碰撞力、分離角速度敏感的因素,進行了上千次的驗證試驗;採用創新思維,研製了不少輔助設備協助解決問題。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兩個技術指標超差問題終於得到解決,相關攻關成果還申請了專利。

    老中青結合的年輕團隊

    任何一次對高難技術的攻克過程也是一支研製隊伍的成長過程。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早期的對接機構預研小組只有6人,他們用生命中最寶貴的10年,奠定了對接機構堅實基礎。隨著事業的召喚,一大批年輕人加入到對接機構的研製隊伍中來。如今,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執行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兩支試驗隊近250人,其中40歲以下青年人有164人,佔到總人數的66%,平均年齡36.84歲。

    歲月因平凡而偉大,事業因執著而非凡。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航天事業的陶建中研究員退休後仍然奮戰在對接機構研製一線,帶領空間對接機構綜合試驗臺研製團隊的年輕人,克服技術要求高、研製周期緊、關緊技術多等重重困難,在兩年半時間內,攻克了運動模擬器、大迴路控制系統等技術難關,順利完成了綜合臺研製並交付使用,為對接機構突破捕獲緩衝關鍵技術作出了重要貢獻。

    對接機構分系統主任設計師柏合民博士作為引進的高學歷人才,帶領對接機構設計師隊伍,用了一年多時間,開展了三輪對接機構分離角速度技術攻關,進行了幾百次試驗,吃透技術、摸清規律,終於實現對接機構連接分離關鍵技術高指標的要求。

    「我國首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完成,將永遠載入世界載人航天史冊。」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試驗隊隊長駱劍說,「16年的研製歲月,我們與對接機構一起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在戰勝無數個困難和挫折的過程中,我們和對接機構一起成長、一起成熟,我們已經成為朋友、成為兄弟、成為心心相印的親人,我們祝福它的太空之旅一帆風順!」

相關焦點

  • 神舟八號飛船:模擬人 與天宮一號對接
    《神舟八號飛船:模擬人 與天宮一號對接》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神舟八號飛船:模擬人 與天宮一號對接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
  • 天宮一號/神舟八號 交會對接_中國網
    米,整船重約8噸,最大直徑約2.8米    為與其他太空飛行器、未來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對接,根據飛行任務需要,最前端可安裝交會對接機構。「神舟八號」:實現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神舟八號是神舟飛船的最新執行任務的飛船,沿用了神舟七號飛船的返回艙、推進艙和軌道艙三艙結構,增加了交會對接測量設備,以實現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
  • 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分離細節
    相聚時難別亦難 且看太空「相別離」——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分離細節    新華社上海11月13日電(記者張建松)「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攜手遨遊太空已近兩周,14日它們將迎來第一次太空分離、第二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
  • 光電所研製的雷射雷達完成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任務
    6月23日10時05分,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手控交會對接,標誌著神十天宮太空「握手」的任務結束。作為交會對接的敏感器之一,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與中電27所聯合研製的雷射雷達完成中近距離的測量工作,使神十與天宮在太空自動、手控精準對接。在太空中,神十與天宮均以幾米每秒的速度快速運行,在使兩個高速運動的飛行器對接的過程中,雷射雷達發揮了重要作用。
  • 國新辦就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神舟八號飛船昨天晚上已成功返回地面,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的進行也受到境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今天很高興請來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先生、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孫為鋼先生、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趙光恆先生出席發布會,請他們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媒體感興趣的問題。下面先請王兆耀先生做介紹。
  • 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二次交會對接關節點
    關節點:倒飛    事件:為順利進行二次交會對接,天宮/神八組合體於13日22時37分在距地面高度約343公裡的近圓軌道上偏航180度,建立倒飛姿態。    解讀(北京飛控中心副主任麻永平):此時,組合體運行以天宮一號控制為主,神舟八號處於停靠狀態,組合體的姿態調整由天宮一號來控制進行。
  • 中國2011年先後發射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孫自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牛紅光表示,按照計劃安排,中國將於2011年上半年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2011年下半年發射神舟八號飛船。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10日發布上述信息稱,目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長徵二號F」火箭、神舟八號飛船等主要飛行產品正陸續轉入正樣生產、試驗,「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裝載的各項空間科學實驗載荷設備及有關地面系統任務準備工作進展順利。
  • 傾注神舟天宮相擁:對接機構研製團隊紀實
    從神舟十號進入天宮一號,從天宮一號回到神舟十號,來回自如,3位航天員如同魚兒一般,在對接機構構建的通道裡自由穿梭……每當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直播畫面時,人們不禁要慨嘆「逍遙遊」的夢想終於變成現實。   唯美的畫面背後,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對接機構研製團隊十七年如一日默默無聞的堅持和付出。
  • 一位書法家對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對接成功的自豪
    一位書法家對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對接成功的自豪 2011
  • 我國計劃下半年發射「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飛船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記者 田兆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29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計劃於今年下半年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進行第一次無人交會對接試驗。    楊利偉介紹說,目前,任務準備工作進展順利,「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研製、神舟飛船及長徵2F運載火箭改進研製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均已突破。
  • 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
    當日13時18分,搭載著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新華社記者 王永卓攝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記者 趙薇)搭載著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號飛船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發射入軌以來,第5次與神舟飛船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 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發射已制訂200餘種故障預案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全過程28日,通往航天城的道路上已增設了多道檢查崗,保障發射安全 快報特派記者 趙傑 攝昨天下午,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了任務的基本情況
  • 天宮一號/神舟九號載人自動交會對接現場直播 - 中國網
    2012-06-18 12:57:00中國網: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宣布,經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計劃於18日14時許,實施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自動交會對接。對接完成、兩飛行器形成穩定運行的組合體後,航天員將於17時22分進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
  • 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成功對接 連接形成組合體
    新華網北京6月13日電(記者趙薇)搭載著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號飛船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發射入軌以來,第5次與神舟飛船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 第54集 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
    神舟五號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這個飛船標誌著我國成為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是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一座裡程碑。  時至今日,神州載人飛船在新時期也被賦予了新任務。「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的成功對接,標誌著我國已經基本掌握了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對後續的天宮二號,也就是第二代空間實驗室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手控交會對接現場直播 - 中國網
    中國網: 今天中午航天員將手動控制神舟九號飛船完成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任務,中國網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為您現場直播,敬請關注!2012-06-24 11:06:17中國網: 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飛船已經成功分離。2012-06-24 11:06:57中國網: 神舟九號報告,儀表顯示分離正常。
  • 天宮一號在軌運營成果豐碩 先後6次與神舟飛船交會對接
    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今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執行我國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運營三年來,先後6次完成與神舟飛船的交會對接,並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技術試驗和空間應用,取得了十分豐碩的成果,為我國載人空間站研製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驗。
  •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 任務全面實現預定目標
    本報北京11月18日訊 記者曹紅豔報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王兆耀今天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全面實現了「準確進入軌道、精確交會對接、穩定組合運行、安全撤離返回」的預定目標。這標誌著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的重大跨越,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中的重要裡程碑。
  • 神舟八號飛船
    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於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由改進型「長徵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
  • 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對接,他攻克了最大技術難題,楊利偉點讚:讓...
    高光時刻的背後,是世人無法知曉的堅持和努力。王曙群最早走入公眾的視野是在「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完美對接之後。當時王曙群是總裝工人代表。31年前,立志做個好工人王曙群是老閔行人,1989年技校畢業後就被分配到廠裡做工人。剛來廠裡時效益平平,一撥人做型號任務,另一撥人造冰箱。當時廠裡靠著生產航天冰箱紅火了幾年,隨後又陷入沉寂。很多人選擇了離開,但王曙群選擇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