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對接,他攻克了最大技術難題,楊利偉點讚:讓...

2021-01-11 新民晚報

「2989」,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對接機構總裝組長王曙群的工號,意思是第2989個入廠的職工。王曙群的工作服胸前繡著一面五星紅旗,這是王曙群最驕傲的「國旗裝」。到今年王曙群已經在航天一線工作了31個年頭。11月24日,王曙群榮獲「最美職工」稱號。熟悉他的人都說,老王就是我們身邊的最美職工。

王曙群

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高光時刻的背後,是世人無法知曉的堅持和努力。王曙群最早走入公眾的視野是在「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完美對接之後。當時王曙群是總裝工人代表。

31年前,立志做個好工人

王曙群是老閔行人,1989年技校畢業後就被分配到廠裡做工人。剛來廠裡時效益平平,一撥人做型號任務,另一撥人造冰箱。當時廠裡靠著生產航天冰箱紅火了幾年,隨後又陷入沉寂。很多人選擇了離開,但王曙群選擇留下。擰好每一個螺釘,裝配好每一件產品,做一個好工人,這是王曙群的目標。

機會在1996年出現。當時,單位舉辦高級工培訓班,規定工齡在10年以上的職工才能參加,當時王曙群才工作7年,但他中級工考試獲得全廠第二名的好成績,單位破格讓他參加培訓班,在培訓過程中正好趕上對接機構產品研製。

王曙群說,「新的任務、新的技術,一下子激發了我的激情。」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1998年,對接機構進入初樣產品研製階段。很多問題出現得措手不及,有的甚至覺得無解。他說:「當時遇到的問題都是從未遇到過的,有時出了問題歸零都不知從何入手,甚至懷疑,到底能不能做出來?」在最困難的時刻,王曙群選擇了堅持。

為了提高裝配的可靠性,他牽頭研發了50多臺(套)專用裝備。對接機構中的每一套單機必須經過各項試驗,合格後才能進行總裝,其中有10大類31套單機還需經過熱循環試驗的考核,一次熱循環就需37個小時的連續試驗。

為了保證試驗的連續性和測試數據的準確性,王曙群帶領團隊每次都堅持連續工作37小時。31套單機他們連續做了31次37個小時的試驗。光做單機試驗的工作量尚且如此,整個對接機構試驗的工作量就更不用說了。

型號研製是國家秘密,不能說。面對家人的不理解,王曙群就給兒子講石匠敲石頭的故事:「石匠一連敲了100次,石頭紋絲不動。但當他敲第101次的時候,石頭裂為兩半。讓石頭裂開的不是那最後一擊,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擊的結果。」

16年的堅持,王曙群和班組終於敲開了石頭。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完成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

2013年12月,「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表面堅持工作了 972 天。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順利進入天宮二號實驗艙。

無數次捶打與叩問終於有了回音。

楊利偉評價他們:「讓航天員放心」

兩個重達8噸的飛行器要在太空實現對接,最主要的部件就是對接機構中的12把對接鎖,這12把鎖的鎖鉤必須實現同步鎖緊、同步分離,對接、分離時不但相關各艙室的氣體不能洩漏,艙與艙之間也要「天衣無縫」,而且對接時必須保持平穩、牢固,不能劇烈晃動。

對接鎖系的同步性裝調質量決定了航天員能否在太空生存和能否安全返回地面,是交會對接任務中的重中之重。可經過多次試驗王曙群仍然發現,分離姿態與設計要求產生嚴重偏差,而且這種偏差又無規律可尋。

通過近一年的反覆試驗、摸索,王曙群發現鎖鉤採用鋼索傳動在大載荷下鋼索會變長,張力會下降,這就導致了鎖鉤無法實現同步解鎖。

他提出了改變鋼索旋向以及對鋼索進行預拉伸處理的工藝方案,同時調整判斷鎖鉤同步性的測量方法,一舉解決了困擾對接機構團隊近兩年的難題。

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天宮」、「天舟」,對接機構經歷了7次飛行試驗考核,圓滿完成了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對於王曙群總裝的對接機構,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給出了「能夠讓航天員放心地去執行任務」的高度評價。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背後

在運載火箭、載人航天、探月等深空探測重大工程的研製中,航天超細直徑導管類產品的製造一直是關鍵技術和工藝難點之一。在對接機構研製初期,採用熔焊技術製造的產品合格率僅為20%。通過各項試驗,反覆對比數據,王曙群和團隊終於找到了最佳的焊接工藝參數,新材料的潤溼性能大大提高,焊接後的焊縫氣孔少、均勻性好,不僅各項指標達到了航天標準,還形成了企業標準《焊接質量控制辦法》。

在管路清洗方面,王曙群成立專項項目組,通過數百次的清洗方案和工藝流程的改進,他們提出了一種採用高壓、高純度氮氣驅動高分子聚氨酯材料在超細導管內多次高速往復摩擦的工藝方法,優化確定了「三步走」的清洗技術路徑。同時,結合新發明的一種分解油汙能力強、自身易揮發的專用清洗劑,提高幹燥時間和溫度從而確保了清洗劑的完全揮發。

運用這項技術後,導管內殘留顆粒度檢測合格率達到100%,這個項目榮獲了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王曙群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最年輕特級技師,「921」工程總裝線上的首席技師領軍人物。他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技術能手、十大工人發明家、上海工匠、全國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但是您問王曙群,「您覺得哪個頭銜最合適?」他肯定回答,「對接機構總裝組長。」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魯哲

編輯 | 黃佳琪 施雨

相關焦點

  • 神舟天宮對接成功-神舟十一號成功牽手天宮二號
    在凌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經多次變軌,成功尋找到了天宮二號,並在自主導引控制下來到距離天宮二號5公裡的地方。
  • 神舟十一號將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 航天員將進駐天宮二號
    央廣網酒泉10月1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劉禕辰 王亮)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按照計劃,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順利入軌後,兩天內將完成與天宮二號的自動交會對接,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兩名航天員將進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並開展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專家表示,航天員在太空中將有100多種食品供選擇,這些食品採用特殊包裝,最長可保存1年時間。
  •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 將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對接
    約585秒後,天宮二號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備份產品的基礎上改進研製而成,全長10.4米,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設計在軌壽命不小於2年,主要任務是接受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訪問,開展空間科學實驗,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相關關鍵技術。
  • 神舟十一號飛船搭載兩名航天員 將對接天宮二號
    搭載兩名航天員 將對接天宮二號  據新華社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按流程完成出廠前所有研製工作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8月13日從北京空運至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
  • 神舟十一號飛船後天對接天宮二號 兩航天員駐留30天
    這是我國組織實施的第6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改進型神舟載人飛船和改進型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第2次應用性飛行。 飛船入軌後,按照預定程序,先進行約2天的獨立飛行,然後與天宮二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完成為期30天的駐留,並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太空對接成功!
    據央視新聞,今天凌晨,神舟十一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對接成功!景海鵬和陳冬入住天宮二號後,將在組合體內生活30天,開展大量科學實驗工作,成為中國史上時間最長的太空駐留飛行任務。據資料介紹,天宮二號和神十一是在距離地球393公裡的太空相約,兩個比子彈速度還要快8倍的空中飛行器安全可靠無誤差地對接在一起。按照計劃,天宮二號是中國首個真正的空間實驗室。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是「目標飛行器」,其任務的主要目標是突破交會對接技術以及航天員中期駐留等先期技術驗證。
  • 神舟與天宮成功對接 航天員已進入天宮二號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圖為兩名航天員向全國人民問好中新網10月19日電 綜合消息,神舟十一號飛船於北京時間19日凌晨3點半左右與天宮二號成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在合體3個小時後,兩名航天員已經進駐天宮二號,並將按計劃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 楊利偉:「天宮二號」2016年前後發射
    楊利偉在發布會上透露,中國空間站工程穩步推進,海南發射場已具備發射條件,2016年前後我國將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並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  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  我國空間站建造時間表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成功,至今已於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成功對接2016年前後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隨後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及與之對接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2018年前後發射試驗核心艙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  關於空間站  進入研製關鍵階段
  • 天宮一號與神舟十一號今早在太空對接成功
    天宮一號與神舟十一號今早在太空對接成功 中新網 發表於 2016-10-19 08:37:23   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飛船於北京時間19日凌晨與天宮二號成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
  • 神舟十一號對接天宮二號:太空蠶寶寶「吐絲結繭」成功!
    神舟十一號對接天宮二號:太空蠶寶寶「吐絲結繭」成功!天宮二號不僅是我國未來空間站的雛形,也承擔了大量科研試驗和任務,比如說培育太空蠶寶寶。據蠶的提供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透露,天宮二號上的6隻蠶寶寶中,已經有5隻在太空吐絲結繭,完成了一個重要的實驗目的,即觀察蠶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是否能夠吐絲,以及吐絲行為是否與重力有關。飛船返回地球後,科研團隊將觀察這些「太空蠶」吐絲的行為是否有變化,研究這些變化能否改進家蠶養殖技術。
  • 太空新旅 築夢天宮——神舟十一號發射前瞻
    需要說明的是,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階段由四次飛行任務組成: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以及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和天舟一號共4次飛行任務,本月中旬將要實施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中第三次飛行任務。其中,還對技術狀態做了簡單說明,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全長10.4米,艙體最大直徑3.35米,起飛質量8.6噸,設計在軌壽命2年。
  •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成功,中國將穩步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
    北京時間19日凌晨3點多,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實施了交會對接。這是中國首次模擬未來空間站的交會對接方式,即載人飛船利用自身機動能力去主動追蹤空間站。據報導,此次交會對接主要分為如下4個步驟完成。由神舟十一號經歷5次變軌進入天宮二號的運行軌道;兩名航天員回到飛船返回艙,封閉返回艙與軌道艙的艙門,換上航天服,做好一些列的準備工作。
  • 神舟十一號發射目的:為天宮二號提供運輸服務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今天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透露,神舟十一號發射任務的主要目的: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
  • 天宮二號總設計師:神舟十一號為何沒有女航天員?
    9月14日上午,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向記者介紹,目前天宮二號已經完成和火箭的對接,狀態非常好。天宮二號身負哪四大任務?天宮二號被稱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也是目前我國載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個太空飛行器。朱樅鵬介紹,天宮二號將在太空完成四大任務。首先是和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交會對接,兩名航天員將在天宮二號上進行中期駐留。
  • 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今年發射 兩名航天員將在太空中期駐留
    昨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對外發布,我國將分別於今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飛船。其間,神舟十一號飛船將搭乘兩名航天員,與天宮二號對接,進行人在太空中期駐留試驗。另外,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正測試,將於2017年在海南文昌發射,並將於2020年前後完成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
  • 五當山|「神舟十一號」成功背後的「絕密」!
    「神舟十一號」是中國建造並發射的第11艘太空飛船,也是中國第6艘載人飛船,它由「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搭乘景海鵬和陳冬兩名男性航天員,將與上個月發射的「天宮二號」對接。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就問你驕傲不驕傲?
  • 與神舟十一號相關的11個細節
    ­  10月17日7時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搭載著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飛向浩瀚宇宙,將與等候在太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  神舟十一號本次飛行有哪些特點?「神舟」到底「神」在何處?對此,相關專家向記者講述了與神舟十一號相關的11個細節。
  • 天宮一號/神舟八號 交會對接_中國網
    米,整船重約8噸,最大直徑約2.8米    為與其他太空飛行器、未來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對接,根據飛行任務需要,最前端可安裝交會對接機構。米,發射質量約20-22噸    以應用試驗任務為主,具備獨立飛行功能,與核心艙對接後形成組合體,可展開長期在軌駐留的空間應用和新技術試驗,並對核心艙平臺功能予以備份和增強。
  • 神舟十一號飛船撤離天宮二號 航天員踏上返回之旅
    軍報記者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韓阜業、段江山)北京時間11月17日12時4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即將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們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組合體分離前,航天員在地面科技人員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宮二號艙內的有關試驗裝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中。離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前,景海鵬、陳冬向地面科技人員和關心支持航天事業的人們表達了他們的感謝和敬意。
  •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實驗艙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實驗艙 (9/10)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