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甘肅酒泉10月17日電 天宮遊太空,神舟赴星河。17日7時30分,搭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 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於2天後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牽手」太空,景海鵬和陳冬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兩名航天員在返回艙內,狀態良好
約575秒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景海鵬和陳冬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出徵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
這是我國組織實施的第6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改進型神舟載人飛船和改進型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第2次應用性飛行。
飛船入軌後,按照預定程序,先進行約2天的獨立飛行,然後與天宮二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完成為期30天的駐留,並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在返回艙內進行發射前最後準備的航天員
完成組合體飛行後,神舟十一號飛船撤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獨立飛行1天後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至獨立運行軌道,繼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技術試驗,並等待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到來。
目前,天宮二號正運行在距地面393公裡的近圓對接軌道,設備工作正常,運行狀態良好,滿足交會對接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
長徵二號F 遙十一火箭與之前發射神舟十號的長徵二號F 遙十火箭技術狀態基本一致,為進一步提高安全性與可靠性,進行了部分技術狀態更改。
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37次飛行。
【航天員「一老一新」:景海鵬搭檔陳冬】
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是「一老一新」搭配,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在任務中,他們互為備份,他們均具備飛船駕駛、組合體管理、手動交會對接,以及故障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能力。
景海鵬第三次飛天開創新紀錄
生於1966年10月的景海鵬,在「五十而知天命」時展開他的第三次飛天。這也開創了中國人飛天的新紀錄。2008年和2012年,他分別執行了神舟七號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具有豐富的飛行經驗。景海鵬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
中國第二批男航天員「首飛」
今年38歲的陳冬2010年5月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大隊三級航天員,上校軍銜。這是他的第一次太空之旅,也是中國第二批航天員中首個飛天的男航天員。
10月16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景海鵬(左)、陳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出席記者見面會。
【此次任務要幹點啥?有三方面主要任務】
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的第三次發射任務,神舟十一號任務「承上啟下」: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三是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神舟」與「天宮」合體飛行30天】
神舟十一號飛船入軌後,2天內完成與天宮二號的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期間,2名航天員將按照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進行工作和生活,按計劃開展有關科學實驗。完成組合體飛行後,神舟十一號撤離天宮二號,並於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運行模式。
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出徵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這是航天員景海鵬(左)、陳冬在出徵前揮手。
【天宮二號目前狀態怎麼樣?】
9月15日發射的天宮二號,已經在軌運行1個多月了,目前狀態良好,各分系統和設備工作正常。自9月22日開始,按計劃開展了部分空間試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天宮二號已經調整至高度393公裡的近圓交會對接軌道,建立起交會對接姿態和載人環境。經評估確認,「天宮二號」滿足載人交會對接和航天員駐留的要求,已經做好了與神舟十一號飛船交會對接的準備。
10月16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景海鵬(左)、陳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出席記者見面會。 新華社記者李剛攝圖片來源:新華網
【航天員33天「天上生活」 有哪些看點?】
神舟十一號2名航天員,將在軌飛行時間33天,是中國迄今位置時間最長的一次航天飛行,他們在太空中的工作與生活有哪些看點?
航天員每天工作多久?
任務中,航天員將實行每周6天、每天8小時的工作制,他們在天上與我們在地面實行同樣的作息時間,也就是白天8小時工作,晚上要休息。
航天員吃些啥?
此次任務進一步豐富了航天食品,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飲品、調味品和保健性食品等近百種,食譜周期達到5天,膳食結構也更加科學;同時還考慮了一些個性化需求,食品的感官接受性也增強了。這些食品可以滿足航天員在軌飛行期間的能量攝入和營養需求。
身體不舒服怎麼辦?
飛行期間將綜合利用醫療詢問、基本生理指標檢查、尿常規檢測、心肺功能檢查等手段,定期對航天員實施健康狀態評估;飛行期間,將更加注重艙內微生物控制,並配備了預防治療藥品和相關醫療器械,以此來確保航天員健康。此外,本次任務首次建立起天地遠程醫療支持系統,通過天地協同會診,來解決航天員在軌「看病」問題。
10月16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景海鵬(左)、陳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出席記者見面會。 新華社記者李剛攝圖片來源:新華網
太空中怎麼鍛鍊身體?
此次任務配備了防護裝備和鍛鍊設備,儘量降低失重對航天員帶來的不利影響。比如:航天員可以使用套帶,來解決飛行初期出現的頭暈、鼻塞等不適反應;通過使用拉力器和自行車功量計鍛鍊、工作時穿著企鵝服,對心肺功能下降、對肌肉萎縮和骨丟失等進行綜合防護。
航天員怎麼緩解壓力?
針對本次飛行任務時間長的特點,加大心理支持力度。在專業心理醫生的支持、親情交流和航天員團隊支持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技術支持手段。比如:研製了基於虛擬實境技術的心理舒緩系統,升級了天地信息交流系統,方便航天員與地面雙向溝通、可以傳遞郵件,可以與親朋好友進行音頻、視頻交流,以此來緩解航天員的壓力,保證航天員的心理健康。
「天上的實驗」有哪些?
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後,將開展多項在軌試驗,凸顯了人在載人航天活動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比如,飛行中航天員將在軌接受醫學超聲檢查,地面可以實時檢測航天員心肺功能,這在中國航天飛行中是第一次;他們在軌將參與多項科學試驗,比如更換空間材料製備樣品,進行太空植物栽培試驗等;還有就是在軌進行典型的維修操作,驗證人機協同的操作技術。
科普活動同樣精彩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組合體飛行期間,開展的科普活動也很精彩。比如隨神舟十一號飛船進入太空的,有香港中學生太空科技設計大賽的3個獲獎項目,航天員將在軌完成這些實驗,這些實驗將幫助中小學生掌握和了解在微重力環境下事物的狀態變化。此外,飛行任務期間,還將開展多項展示性的活動,比如「太空日記」、「家書載夢」、「挑戰不可能」等,這些活動都會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