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完成了一個月的太空生活後順利回到地球。至此,中國空間探索歷史上的裡程碑式「33天徵途」完美收官。
昨天上午,兩位航天員就開始忙著為回家做最後的準備。指令長景海鵬主要負責收拾軌道艙,他進行了18項工作的確認、檢查;航天員陳冬負責收拾返回艙,他一共進行了13項檢查工作。在這些檢查準備工作完成之後,兩位航天員便穿上了艙內航天服,坐進返回艙內,關閉了艙門。
11時38分,飛船完成了軌道艙的洩壓,軌道艙開始處於真空狀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一切準備就緒,只等「回家」的那一聲呼喚。
終於,13時1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出返回指令。
「一次調姿開始!」只見飛控大廳左側大屏幕的三維仿真動畫顯示:飛船緩緩地轉動著,飛行姿態逐漸變化。中心參試人員緊緊盯著屏幕上的參數變化,這是飛船返回地球的關鍵一步,不能有絲毫差錯,否則,飛船要麼進入不了大氣層,要麼會被燒毀在大氣層。
「第一次調姿到位!」此時,飛船調整至偏航90°位置。
13時12分,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之路又邁進了一步。
「第二次調姿開始!」
……
「神舟十一號,返回制動開始!」飛船推進艙噴出耀眼的火焰,開始減速,沿著預定的返回軌道直奔地球而來。此時,天鏈一號01星成功與直升機機載中繼終端建立通信鏈路,屏幕上出現搜救直升機起飛的畫面。
13時17分,發動機關機,飛船進入返回軌道。
「航天員身體狀況良好。」「神舟十一號報告飛船狀態正常。」畫面中,返回艙內,航天員景海鵬不斷舉起工作手冊核對、查看。
「還有30秒!」景海鵬說。陳冬回應:「明白!」
200公裡,150公裡……飛船按預定軌道向地面靠近,並已逼近大氣層。
幾分鐘後,大廳裡調度傳來「推返分離」的口令,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隨即,返回艙進入「黑障區」,與地面的聯繫暫時中斷。此時,神舟十一號飛船已進入祖國的上空,開始依靠自身動力調整姿態。
時間一秒一秒地流逝,飛控中心一片寂靜,大家都在屏息等待。不久,衛星實時傳回主著陸場直升機拍攝到的畫面。「發現目標!」此刻,飛控大廳的畫面中,返回艙正身披火焰戰衣在歸途中極速下降,越來越亮,越來越近。
「拋減速傘!」「開主傘!」「跟蹤正常!」「返回艙拋防熱大底!」……在完成了一系列精準到位的規定動作後,13時59分,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地面搜救人員和直升機立即展開現場搜救。很快,擔負搜救回收任務的著陸場站及搜救分隊及時發現目標,第一時間到達返回艙著陸現場。之後不久,航天員自主打開返回艙艙門並解開了束縛帶。醫監醫保人員進艙確認航天員身體健康狀況,並向任務總指揮部報告了情況。
14時33分,飛控大廳傳來了航天員景海鵬洪亮的聲音:「神舟十一號飛船順利返回,01感覺良好!」接著是陳冬:「02感覺良好!」
景海鵬、陳冬,我們的兩名航天員勝利回家啦!
14時40分左右,在醫監醫保人員的護送下,兩位航天員相繼出艙,他們全程頻頻招手,示意狀態良好。隨後,工作人員用半躺式的座椅將兩位航天員送到直升機上,對他們進行心跳、脈搏等常規醫學檢查和重力再適應。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有關負責人表示,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取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成果,為後續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是我國第六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他們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
展望
第三批航天員選拔明年啟動
工程技術人員有望成為航天員
本報訊(記者 劉可)昨天下午,隨著景海鵬、陳冬兩名航天員的順利自主出艙,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記者在國新辦隨後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兩名航天員已按計劃回京休養,長徵7號明年將發射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已經開始,科研技術人員有望成為航天員進入太空。
本次任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突破30天在軌駐留的任務,挑戰巨大,也是實現長期載人飛行承上啟下關鍵的一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介紹,兩名航天員身體狀態良好,由於太空駐留時間比較長,身體恢復要有個過程,目前暫無後續活動計劃。等充分休養、身體恢復後,再來安排後續計劃。同時,這次飛行任務搭載了太空養蠶、水膜反應和雙擺試驗三個香港中學生的太空搭載方案比賽獲獎作品,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太空養蠶試驗裡6隻蠶寶寶中的5隻已順利結繭,水膜反應試驗也順利生成薄膜,雙擺試驗完成了運動影像攝製。研究人員將對這些蠶繭、薄膜等開展科學研究。
目前,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正在總裝測試,計劃明年上半年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與天宮二號進行交會對接,並開展推進劑補加試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透露,貨運飛船天舟一號主要承擔為空間站運送消耗物品的任務,包括航天員吃的用的,以及推進劑、維修設備、維修器材和試驗載荷設備等。
隨著空間站工程任務的啟動,未來需要有一支規模合適、結構合理的航天員隊伍。對此,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表示,第三批航天員選拔目前已經基本完成總體方案,計劃於2017年正式啟動。為了滿足空間站任務的需要,選拔範圍將會擴大,不僅要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出航天駕駛員,還要從航空航天相關技術的專業領域中選出工程技術人員,擔當航天飛行工程師的職責。這項工作目前進展順利,相關部門正在積極認真地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