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至今,我國載人航天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2020-12-05 魅力科技life

載人航天是目前世界航天中最具挑戰的一項科學技術,就目前而言,真正能夠獨立自主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只有中國、俄羅斯和美國這三個國家,同時,載人航天也是一個綜合國力,基礎工業等的體現,沒有一定的綜合國力,是無法支撐起這個偉大的航天事業的。

而我國的載人航天對比於美國和俄羅斯,是起步最晚的,尤其是最開始的那幾年,因為技術的落後,發展得特別的緩慢,但卻一直很穩定的發展,甚至到如今,我國已經真正成為了一個航天大國。

回顧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史,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神舟號飛船

第一階段:發射無人試驗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

我國的載人工程,於1992年便開始計劃實施,從計劃實施到真正發射試驗性載人飛船,這一階段,主要是以無人載人飛船發射為主,通過不斷的發射試驗性飛船,來完善載人飛船的可行性。

從1992年的載人工程計劃開始,至1999年11月,「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經歷了7年的時間,我國的第一艘試驗性飛船真正的發射升空,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的突破,為我國的載人航天拉開了序幕。

神舟一號飛船,當時我國的條件艱難,所以船上所配備的設備和軟體都和簡單,例如其中的軌道艙除了安裝有分離的供電設備外,便沒有其他設備了,只起到配重的作用。

而2001年1月,神舟二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二艘無人試驗飛船,不同的是,此次發射的試驗飛船,首次在飛船中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試驗,這是繼神舟一號之後,我國的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一大步。

隨後的2002年3月發射的神舟三號、2002年12月發射的神舟四號無人試驗飛船,成功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同時也進行了許多相關的試驗,為我國下一步的「載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從1999年發射的神舟一號至神舟四號飛船,儘管這四次都沒有真正的載人,但每一次都出色的完成任務並返回地面,這讓我國在技術上每次飛行試驗都向前跨了一大步,並不斷的完善,最終才會有神舟五號的載人飛天任務圓滿完成。

神舟飛船發射

第二階段:載人航天階段,真正標誌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的國家。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讓世界為之矚目。相信很多人都記得,我國首位登上太空的人是誰吧!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使楊利偉成為了中國飛天的第一人,同時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取得關鍵性的成功,這意味著中國的載人航天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也是世界載人航天的一個新時代。

2005年10月,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搭載著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使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開始走向成熟。神舟六號採用的是三艙式結構飛船,也是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飛船常採用的機構模式,這種模式下的神舟六號飛船,具有承載3名太空人的能力,而飛船也可一船多用,其中的軌道艙可在無人值守狀態下,作為一個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繼續工作。

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搭載著三名太空人(航天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成功發射升空,同時實施了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並進行了一項新技術試驗——伴隨飛行的試驗,為我國載人航天技術再跨越了重要的一步。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七號飛船,我國在載人航天上取得了多個國內首創任務,如神舟五號首次在太空中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神舟六號首次多人遨遊太空,首次進行空間試驗、飛船軌道維修等試驗,甚至神舟六號飛船發射還進行了首次直播載人航天發射的全過程,可以說,神舟五號到神舟七號飛船,實現了中國千年的飛天夢想。

三名航天員返回地球

第三階段:空間交付對接,中國第一代空間站的開始。

2011年11月,神舟八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升空,與此前的神舟一號至神舟七號飛船有所不同,神舟八號飛船與我國第一代的空間站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實現了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是繼突破載人飛船天地往返和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後,我國組織實施的又一重大科技實踐活動,也是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交付對接技術的國家。

從神舟八號開始,空間站試驗成了我國重點發展的一個領域,而我國的空間站也從天宮一號到天宮二號,甚至是如今即將發射建成的新一代中國空間站,不斷地開創新的機遇與發展。

2012年6月在酒泉發射的神舟九號飛船,2013年6月在酒泉發射的神舟十號飛船,2016年10月在酒泉發射的神舟十一號飛船,都圓滿的實現了多人飛天並與空間站成功交會對接,從神舟九號的手動對接到神舟十號的自動對接,可以說,每一次載人飛船的飛天,都是我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新成就。

神舟號系列飛船,是我國載人航天的第一代飛船,從無到有,從單人到多人,期間共執行了11次飛天任務,每次任務均取得圓滿成功,而一次次的飛天,一次次的新記錄,都不斷的向世人說明,中國的載人航天正穩步發展,並不斷的取得新成就,就目前為止,我國已成功實現了6次載人飛天,先後與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完成對接並在空間站內進行相關實驗等,可以說,沒有神舟號系列飛船,就沒有我國如今的載人航天成就,也沒有如今的航天大國可言,可以說,神舟號系列飛船不愧是中國的神舟。

第四階段:新一代載人飛船的飛天,即將開啟中國空間站全面來臨的時代,亦是中國載人航天新徵程的開始。

2020年5月5日18時,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上太空,在軌飛行了2天19小時,經過7次自主軌控將軌道抬升至遠地點為8000公裡左右的大橢圓軌道,制動後以超過每秒9公裡的再入速度返回,通過一系列的試驗,最後於5月8日13時,試驗船返回艙安全著陸。

這是我國自神舟號系列飛船之後,發射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而此次的新一代飛船,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對接我國即將組建的屬於我國自己的真正的空間站,可以說,隨著這幾年科技的發展,新一代載人飛船無論是載量、結構性能、飛行高度還是舒適度等,都比神舟號飛船要優秀很多。

同時,新一代載人飛船可同時搭載太空人和貨物,提供了一定的便捷性,而可重複使用,為載人航天節省了許多成本,也正因這樣,新一代載人航天飛船在安全、經濟、智能、舒適等方面有著突出的特點。

如果說神舟號系列飛船是開啟了我國載人航天的基石,那新一代載人航天將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一個新篇章,這為我國即將建成的空間站運營和載人深空探月及其他深空探索任務奠定堅實的基礎,讓我國在載人航天之路能走得更遠,並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

相關焦點

  • 一分鐘了解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階段
    而我國的載人航天對比於美國和俄羅斯,是起步最晚的,尤其是最開始的那幾年,因為技術的落後,發展得特別的緩慢,但卻一直很穩定的發展,甚至到如今,我國已經真正成為了一個航天大國。回顧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史,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中國航天飛船都在這裡
    中國航天將進入空間站時代,這些年伴隨中國航天的發展,除了無數航天人的砥礪前行,精心專研,還有這些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F載人航天火箭。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來看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何一路走來
    當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的時候,儘管我國已經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衛星技術等基礎技術,對於載人航天這個航天領域的最高難題,卻幾乎從零開始。  即便如此,中國航天人還是大膽提出了設計製造一步跨越國外近40年發展歷程的飛船的設想。  「我們不想重複國外的老路,為的是奮力追趕拉大的距離。」神舟飛船系統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說。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神舟一號20年·記憶
    1999年11月2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遨遊太空21小時後飛船順利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一號發射升空(資料圖)神舟一號試驗飛船返回艙(資料圖)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誌著我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
  • 「神舟一號」成功發射20年 我國載人航天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
    原標題:「神舟一號」發射成功20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中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2019年10月28日,遠望號火箭運輸船將長徵五號遙三火箭貨櫃卸至海南文昌清瀾港。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升起了中國夢
    【PConline 品科技】從1999年我國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至今,載人航天走過了從無人到有人,從航天員出艙到兩個太空飛行器組合飛行等多個跨越。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成熟的標誌,就像小孩子成長在標記身高,神一到神十,就是中國航天的一個個新高度,標記在浩渺太空。從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神舟系列飛船十次升空,載著夢想出發。
  • 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神舟載人航天成就集錦
    事業單位考試中,神舟載人航天成就這個部分作為科技常識的熱點,且考查類型多樣;中公教育關於2020年事業單位考試之神舟載人航天成就我國載人航天計劃三步走:第一步是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進行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並使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
  • 回眸丨神舟一號出徵,可上九天攬月
    1999年11月20日,在全世界的注目下,神舟一號飛船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奔赴蒼茫星海,浩瀚宇宙迎來了新的客人。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 追隨神舟飛船軌跡:神舟十一號邁入第四階段
    從1999年11月神舟一號誕生到此次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該家族一共產生了11代成員,它們一脈相承,卻又代代出新,正是這個家族成員的不斷更替反映出我國航天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在新成員誕生之際,本版編輯帶領大家走進它們的世界,盤點一下這個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員。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  1. 載人航天的開始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科院和七機部第八研究院同一時期提出了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設想即曙光一號計劃,所屬項目名稱為714工程 ,計劃在1973年送兩名太空人進行航天發射,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經濟能力的不足的因素導致計劃最終流產,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初嘗試。
  • 2020事業單位 神舟載人航天成就集錦【黔進達人教育】
    我國載人航天計劃三步走:第一步是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進行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並使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建成中國的空間工程系統。目前我國前兩階段已經突破,正在實現第三階段的飛躍。
  • 神舟載人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鐘後,船箭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 研究院總師講述新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次
    作為我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最終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表示,第一步叫載人飛船階段,第二步叫空間實驗室階段,第三步就建立自己的空間站。人上去回來並不是目的。人上去不僅要回來,而且回來之前能夠在艙外活動,能夠修理組裝空間站。
  • 資料: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為何命名「神舟」號
    新華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樊永強)1992年1月,黨中央作出實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決策之後,為這個舉世矚目的「中國第一船」取什麼名稱,備受國人和世界關注。  1993年,當時的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向參加飛船研製的各單位發出了「為中國飛船徵集名稱」的通知。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技術最複雜,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重點工程,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1992年起步,從無人飛行到載人航天,從飛天夢圓到艙外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今天帶您走進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1992年9月21日,中央決定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工程代號「921」。作為我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最終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 為何近年未見我國的載人航天項目?新一代載人飛船已在路上
    有很多小夥伴都有一個疑問,為何近年來未見我國的載人航天項目,這就要從我國的航天導向說起,我國航天和堆量的蘇聯時代載人飛船和無限資金的NASA飛船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從來都是有著具體的實用導向,向來不打無準備之仗!在沒有全面掌握相關技術之前,往往需要充分的驗證。而在這些技術驗證完成之後,就意味著相對成熟的次世代飛船和長期有人駐守空間站的開始建造了。
  • 逐夢九天 縱橫蒼穹—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紀實
    秦憲安攝(中經視覺)10月1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結束。18名預備航天員,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以及4名載荷專家,將參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間站運營階段的飛行任務。
  • 【新中國史】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1986年,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著名科學家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聯合提出的《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出決斷,不宜拖延」的重要批示,「863計劃」由此誕生。該計劃的實施,使我國載人航天相關技術正式列入了國家重點發展計劃。  1992年9月21日,經中央批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
  • 中國曾用13年的時間,發射6艘神州載人飛船,至今為何沒有下文?
    說到載人飛船,全球範圍內應該屬前蘇聯最早,該國是全球第一個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的國家。隨後便是全球第一個登上月球的美國,可以說在載人航天領域,美蘇兩國可謂是開啟人類新的探索方向。隨後中國在1992年正式提出載人航天工程,也就是所謂的「921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