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小夥伴都有一個疑問,為何近年來未見我國的載人航天項目,這就要從我國的航天導向說起,我國航天和堆量的蘇聯時代載人飛船和無限資金的NASA飛船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從來都是有著具體的實用導向,向來不打無準備之仗!在沒有全面掌握相關技術之前,往往需要充分的驗證。而在這些技術驗證完成之後,就意味著相對成熟的次世代飛船和長期有人駐守空間站的開始建造了。
從神舟四號到十一號,或驗證載人飛船,或驗證空間交會對接,或驗證艙外活動相關技術,或驗證空間站長期駐守所需功能。總之,每次發射都是有著明確的任務目標。那麼,在新一代空間站還不具備入住條件之前,就完全必要進行任何沒有實際意義的發射了。
載人航天自從1992年9月21日開始之後,一直是這麼一個原則,實現從0到1的突破,所以,但凡是能驗證了一個技術,就立即不再重複了,開始全力攻克下一個,最少的錢辦最大最多的事情。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射,主要實現兩個突破:載人火箭長徵2F和實驗性質的飛船測試,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發射,主要突破了飛船大幅改進和長時間穩定的飛船導航制導與控制。神舟三號發射,主要實現一個突破:經過兩次測試後,正式將飛船定型。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發射,主要實現一個突破:多人多天任務,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停留了5天,遠超楊利偉的21小時。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發射,主要實現一個突破:出艙行走,由翟志剛完成,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突破。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發射,完成了無人情況下對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發射,主要實現兩個重大突破:載人情況下與天宮一號兩次對接,中國第一位女性航天員劉洋。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發射,主要實現一個突破:對接新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實現多人次最長時間的在軌生存的檢驗,可以看出性價比奇高。
由此看出,每一艘飛船都是大的技術突破,沒有任何兩艘飛船的任務是重複的,且實現之後立即攻克更難的下一步,如果技術難就多花幾年,技術簡單就快一些,從時間軸上就能看出來絕對是獨立自主發展。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發射,實現一個突破:在天宮一號基礎上全面升級,能對接貨運飛船,為最終建立空間站做最後準備和測試。尤其是天宮一號超期服役,導致天宮三號直接取消,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號發射,成功對接天宮二號,既完成了貨物補給,又完成了燃料在軌補加,僅僅一次任務,不可思議的性價比。
還有一點原因就是現在的中國載人航天,都在等天宮空間站開建,長五火箭由於一次失利也耽誤了太多時間,載人航天必須確保火箭的可靠性,只有靠多次發射就能發現問題提高可靠性。與此同時,中國現役的飛船面臨退役,新一代載人飛船還在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