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返回!新一代飛船開啟載人航天新篇章,向世界一流前行

2020-12-05 新民晚報

「返回艙分離」、「進入大氣層」……指控大廳操作人員目不轉睛盯著屏幕,測控指令此起彼伏。隨著三朵巨大的紅白 「傘花」在酒泉東風回收著陸場上空盛放,返回艙緩緩搖曳著向地面降落。返回艙離地面越來越近,6個氣囊打開,落地緩衝,平穩著陸,飛行試驗任務圓滿成功!

返回艙平穩著陸的那一刻,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大廳裡,熱烈的掌聲頓時響徹整個大廳。

5月8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回艙成功降落在酒泉東風回收著陸場預定區域,這標誌著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圓滿成功,也意味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開啟了新的篇章。

新一代載人飛船在軌飛行模擬圖

完美驗證七大關鍵技術

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近地空間站運營、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需求而論證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具備高安全、高可靠、適應多任務和模塊化設計特點,採用「返回艙+服務艙」的兩艙新構型。飛船既可以應用在近地軌道,支撐我國空間站建設,還能勝任載人登月等更遙遠深空的探測重任,更具備著『運人+運貨』的強大本領,在執行近地軌道任務時可以一次運送6-7名航天員。

新一代載人飛船採用諸多新技術和新產品,尤其是在可靠性、安全性、舒適性、經濟性以及智能化程度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就是驗證新一代載人飛船方案的正確性。據了解,為了驗證更多的技術和設備,五院研製團隊為試驗船安排了高密度的飛行事件。在軌飛行過程中,試驗船要完成數十個關鍵動作,開展多項搭載試驗,可以說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滿滿當當。

從成功發射到安全返回,試驗船表現完美。對五院而言,他們最關心的、關係到任務的成敗的7項關鍵技術一一得到驗證,為下一階段的新飛船研製指明了方向。

測試中的新一代載人飛船

這7項關鍵技術是:

在軌飛行階段,首次採用的國際上推力最大的單組元無毒發動機成功完成首秀。該發動機使用的HAN 推進劑具有無毒、無汙染、低冰點、密度大、比衝高和使用維護成本低等優點,後續將全面替代現有推進劑,進一步提高航天員的安全性。

首次採用的國內目前空間飛行器用的最大容積表面張力貯箱表現完美。這一貯箱採用鋁合金內襯+複合材料纏繞結構,裝載量更多,能為試驗船提供更大的軌道機動能力。在軌飛行期間,試驗船輕鬆完成了多次變軌,進入了大橢圓軌道,為大再入角高速再入返回創造了充分條件。

更加全面的綜合電子系統不負所托。任務過程中,該系統出色完成了整船總線管理、時間系統管理、數據存儲、觸點信號處理,以及熱控管理等功能,讓飛船的運行更高效。

更加智能的自主軌控技術發揮出色。在軌運行期間,姿控發動機進行姿態控制,保持了三軸對地姿態以及變軌和制動期間的姿態穩定性;軌控發動機實現多次變軌,並成功執行返回制動,精準操控著試驗船完成太空飛行。

再入返回階段,首次採用的新型防熱結構與材料經受考驗。整個防熱結構在重量同比降低超過30%的基礎上,保持了極高的防熱效率。採用的新型輕質防熱材料不僅承受住了再入返回過程中上千度的高溫燒蝕,守護了返回艙的安全。而且防熱結構首次採用可拆卸更換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可重複使用率。返回後只需進行一次「體檢」,更換一套新的防熱結構,返回艙就又能投入下一次任務。

首次採用的群傘氣動減速和氣囊著陸緩衝技術護航回家路。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到達指定高度後,2具減速傘和3 具主傘依次打開,成功將返回艙的速度從「飛機飛行速度」降為「汽車市區行駛速度」;落地之前,6個氣囊充氣打開,幫助艙體平穩「軟著陸」,最大程度保證了返回艙的安全、完整回收。

量身定製的在軌數據獲取系統為未來研製提供科學支撐。任務期間,該系統通過多種傳感器網絡,獲取了船箭分離衝擊載荷,以及運載發射、在軌飛行和返回著陸過程的載荷環境;通過測量返回艙大底和側壁表面特徵點的壓力和溫度,獲取了返回艙高速再入過程的氣動力和熱特性參數。這些寶貴數據都將為新飛船後繼型號研製優化提供重要參考。

新一代載人飛船尺寸更大、功能更多、更加智能自主,並採用可重複使用技術

中國載人飛船技術從跟跑到並跑

載人航天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能夠促進多學科、多技術領域的向前發展。根據官方公開的資料,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開始探索載人航天技術,「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後,代號為「714工程」的載人航天計劃全面推進,該工程的「曙光一號」載人飛船研製計劃也正式上馬。但由於種種原因,「曙光一號」載人飛船研製最終停止。

199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1999年11月20日清晨,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我國載人航天大幕徐徐開啟。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射升空,航天員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在繞地球14圈、飛行21小時後啟動返回程序,順利返回,實現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

「曙光一號」飛船外形上像一顆子彈頭

從1999年至今,我國總共發射了11艘神舟飛船,包括6艘載人飛船和5艘無人飛船,並且還發射了2個空間實驗室,共有11名中國航天員、14人次完成太空之旅,最長在軌時間達30天;實現多個首次——航天員首次太空出艙、首次交會對接、首次太空授課……

在5月5日晚舉行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我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一共規劃12次飛行任務。此次任務後,將先後發射核心艙和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期間,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

面向中國載人航天向更遙遠的深空挺進的任務需求,2015年,五院論證提出研製新飛船試驗船開展高速再入飛行試驗的方案。從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短短三年間,五院便完成了方案設計、產品研製、整船總裝、綜合測試、大型試驗,突破了大量關鍵技術,從無到有打造出了這艘承載新希望、開拓新「天路」的新飛船試驗船。

神舟七號航天員首次太空出艙

經過任務驗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主要技術指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五院了解到,與國際先進的天地往返太空飛行器相比,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能力毫不遜色,都具備適應多任務需求能力、更大的軌道機動能力、兼顧陸上和水上著陸能力等。

新飛船更加智能,飛船的GNC系統可以獨立控制飛船飛行,進一步提高了自主運行能力,提高了在軌生存能力和應用潛力,同時降低了維護運營成本,對我國後續深空探測和載人航天型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新飛船還能自己給自己「看病」。在飛行過程中它實時關注著自己的健康,一旦出現問題,通過系統智能的算法自己給自己「診病」,找到病灶並臨時或長久剔除病灶。

新飛船性價比更高。新飛船可重複使用,使用成本大大降低。為了降低進入太空的成本,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返回艙被航天工程師設計成可重複使用,如星敏感器、計算機等一些高價值的設備,經過優化設計由服務艙調整至返回艙安裝,這樣就可以隨返回艙返回後進行回收利用。在返回艙外包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輕質防熱結構,執行完任務後只需更換輕質防熱結構,經過規範嚴格的檢測,就可以再次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為了實現多功能使用,新飛船採用「搭積木」式的模塊化設計。不同的任務需求,通過相同的返回艙和不同的服務艙的配置就可以完成。

試驗船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已具備雛形。據了解,後續五院將結合任務需求,開展新一代載人飛船總體方案深化論證,儘快完善和研製具備高承載人數和貨運運輸能力、適應近地空間站和載人深空探測任務的新一代載人飛船,使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技術全面實現由跟跑到並跑的跨越,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為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貢獻更大力量。

相關焦點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成功,將開啟新的太空探索之旅
    稿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五院)自行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邁出了探索浩瀚宇宙新的一步。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
    新華社酒泉5月8日電(李國利、鄧孟)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8日13時49分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2時2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控制試驗船完成返回制動,進入返回軌道。13時33分,服務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13時49分,試驗船返回艙安全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發現目標併到達著陸現場開展處置,經現場確認,艙體結構完好。
  • 「胖五」新成員搭載新一代飛船首飛成功,開啟中國航天「超級模式...
    那麼在研製過程中間,對於整流罩的馮·卡門錐段,前柱段以及後柱段等等的結構件開展了一系列的研製攻關,成功地攻克了大直徑整流罩的分離技術,為整個空間站任務研製鋪平了道路。2中國正式邁入「空間站時代」藏在火箭頂部整流罩內,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上天開啟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全新階段。
  • 新一代載人飛船對比起神舟號系列載人飛船,具有哪些優勢呢?
    說起載人飛船,我們很容易想到神舟號系列飛船,可以說神舟號系列飛船,是徹底改變我國航天在世界航天中的地位,一舉成為世界第三個能夠獨立自主發射載人航天的國家,而神舟號系列飛船也先後執行了6次載人飛天並取得圓滿的成功。  而近日,我國迎來了新一代的載人飛船,將為我國的載人航天再添輝煌。
  • 新一代載人飛船對比起神舟號系列載人飛船,具有哪些優勢呢?
    說起載人飛船,我們很容易想到神舟號系列飛船,可以說神舟號系列飛船,是徹底改變我國航天在世界航天中的地位,一舉成為世界第三個能夠獨立自主發射載人航天的國家,而神舟號系列飛船也先後執行了6次載人飛天並取得圓滿的成功。
  • 剛剛,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美麗的降落傘碩大的氣囊返回艙離地面越來越近5月8日13時49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安全回歸,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發射升空,在軌飛行2天19小時,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來源:人民日報圖為返回艙著陸現場。汪江波攝(新華社發)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試驗船於5月5日18時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軌飛行2天19小時,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
  • 成功著陸!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凱旋歸來,技術領先收穫多多
    據央視等媒體報導: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返回艙成功著陸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新飛船試驗船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2020年5月5日,我國長徵五號B型火箭發射上天並取得圓滿成功,其載荷主要是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一個柔性空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兩者進入一定軌道後,負責於5月6日下午返回地球,但是返回過程中「出現異常」,說明該裝置和技術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 劍指登月的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到底有多牛?
    距離上一次成功發射長徵五號遙三才不到半年時間,長徵五號火箭家族的又一成員——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即將開啟新的徵程,承載著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升空。 長徵五號B火箭不僅有直徑5米的芯一級主箭體,還捆綁有4個直徑達3.35米的助推器,箭體總長近54米,這種結構使其成為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系列火箭。據報導,它將為我國載人空間站的建設奠定基礎。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研製畫面首度公開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3時49分,試驗船返回艙安全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發現目標併到達著陸現場開展處置,經現場確認,艙體結構完好。
  • 剛剛,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現場珍貴畫面曝光!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太空食譜」再添新品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而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為全面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 首個商業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開啟人類航天新時代
    這是人類第一次以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地實現載人航天,也是第一次私人公司實現載人航天,其歷史意義再怎麼誇大也不為過。人類航天新時代到來了!人類新的時代到來了!相比而言,美國早期的水星計劃、雙子座、阿波羅飛船只能載1-3位,NASA新一代在研的獵戶座飛船只能載3-6位。
  • 中國新一代載人航天飛船:2030年載人登月?還只有一個國家能做到
    相比」神舟「飛船每次任務都要使用新建造的飛船,新一代載人飛船的成本更低,在相同的預算下能執行更多次太空往返任務。從太空返回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外層防熱結構更換後可重複使用(航天科技集團)能承受更高溫度
  • 美國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和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相比哪個更強
    b型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返回,5月30日已開艙檢測,說明我國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已經進入了實體發射試驗和檢測階段,如今美國的龍飛船首次載人發射成功,那麼它和我國的新一代載人飛船相比,兩者哪一款更強更先進呢?↑上圖中左側為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右側為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載人龍飛船我們先說龍飛船(Dragon),其又譯「天龍號」飛船,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牽頭研發,是世界上第一艘由私人公司研發的航天飛船
  • 「太空巴士」的競逐,航天大國爭相研製新一代載人飛船
    5月5日,隨著一聲巨響,搭載著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騰空而起。約488秒後,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驚豔亮相引發了航天界的高度關注。隨著載人登月、載人深空探測熱潮的再度興起,各航天大國或航天強國均認識到現有的載人飛船已經無法滿足要求,需儘快研製新一代載人飛船,因此,中美俄等國均在大力研製新一代多用途載人飛船,並取得了相當進展,一些型號初步具備應用飛行能力。若此次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整個任務順利完成,意味著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研製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 SpaceX載人龍飛船成功返回地球!開啟商業載人航天新時代丨熱公司
    當地時間周日下午2點,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載人龍飛船成功返回地球,再次創造歷史。今年5月,美國太空人鮑勃·本肯和道格·赫爾利搭載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SpaceX成為首個將太空人送入太空軌道的私人公司。龍飛船的試飛成功,標誌著美國恢復了從本土發射太空人的能力。自從2011年太空梭項目結束以來,美國一直缺乏從本土將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的能力。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圓滿成功,再來盤點一下國外載人飛船的情況
    就在昨天(2020年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載荷組合體被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
  • SpaceX龍2飛船成功載人首飛,世界載人航天迎來第四位玩家
    由於經過了大幅技術改進,廣泛使用新材料和新設計,它的理論可回收復用次數近百次,不經過大修保養可做到連續10次左右回收。它的可靠性也相當高,目前發射成功率均為100%。在經過NASA的反覆審核後,它獲批成為美國新一代可載人級別運載火箭。
  • SpaceX龍2飛船成功載人首飛,世界載人航天迎來第四位玩家
    由於經過了大幅技術改進,廣泛使用新材料和新設計,它的理論可回收復用次數近百次,不經過大修保養可做到連續10次左右回收。它的可靠性也相當高,目前發射成功率均為100%。在經過NASA的反覆審核後,它獲批成為美國新一代可載人級別運載火箭。